1.理论是对现象的速记,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方式。 2.理论是智慧模型(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中所指的知识,现象反映的是数据与信息。那么捕捉现象并超越知识的就是智慧。 3.理论并不代表事实,而是对现象成因、价值和作用的一种解释方式。 4.技术的本质是对现象的捕捉(布莱恩·阿瑟),从这个角度思考,理论就是能够指导人们构建技术去捕捉现象的工具。 5.基于这个认知,主题阅读的研究思路是: (1)区分现象与对现象的解释,即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观点来源于作者的理论或理论体系。 (2)辨析对现象解释(即观点)背后理论体系的合理性和作用范围。 (3)探索新的解释(观点)的可能性。 (4)基于过去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修正与补充自己的理论体系。 6.基于上述认知,那么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知、观察,交流等来构建自己的事实(现象)库,另一方面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当理论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要暂时放弃理论,去关注事实,去思考为何存在矛盾,从而为优化和升级自己的理论体系提供素材。总之,理论是为解释现象和指导实践而存在的。 7.学习理论(提升认知)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观察和发现现象和事实并指导下一步实践活动。这个过程,就是现象—理论—实践—新现象—新理论—新实践的闭环。进一步说,这正是曾仕强讲《周易》时谈到的“象数理占”的思维方式 8.实践应用一:行为与解释 (1)行为代表了一种现象,语言代表了对行为的解释。 (2)由于人与人之间在认知上存在差异,所以人们观察到一个行为时,就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为了让人们对一个行为反映的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或符合特定目的的理解),我们需要用语言对我们的行为作出解释。 (3)进一步说,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就是对现象的解释。 9.实践应用二:阅读《巨婴国》 (1)《巨婴国》是武志红用他自己的理论解释中国国民心理现象的一本书。 (2)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中国一些传统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和行为模式。另一方可以学习如何用心理学理论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 (3)当然,这种解释体系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