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最经典的十首诗歌,饱含人生智慧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5-15
文章图片1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梁启超

梁启超高度评价的这位伟人是谁?他就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从政则位极人臣、官至卿相;作文则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赋诗则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诗歌,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张舜民评价王王安石的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王安石的诗歌或抒情、或言志、或咏怀,无一不体现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王安石的才华和智慧。在此精心选取了王安石著名的十首诗歌,一起来欣赏吧。

1.《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决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文章图片2

这首《别鄞女》七言绝句,是王安石在皇佑二年(1050年)所作。他时任鄞县知县,期满准备西归都城。鄞女,是诗人的夫人在鄞县生的一个女儿,一年后此幼女就不幸夭折。作者特地为她写了《鄞女墓志铭》。这首诗,就是他与不到两岁就夭折入土的幼女辞别时所写。

痛失爱女的王安石,虽然才年过三十,却为忧伤所困,看上去好像衰老的老人。他连夜乘一叶扁舟,在朦胧的月色下,前往爱女的墓前诀别。在墓前,王安石泪流满面,满眼的忧伤与思念,他悲伤地告诉爱女,调离之后,他不能再来这个地方了,从此只能与她阴阳两隔,各奔西东,不能再回来看望她了。

这首诗,描述了将要离别女儿的过程、场景,表达了自己此时此刻的忧伤心境,也流露出了对人生的真实感受。“满眼忧伤只自攻”,死去的人已经在地下长眠安息,活着的人还要在世上活下去。因此,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的角度着想,必须排除心中的忧伤和块垒。

2.《赠外孙》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文章图片3

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眉目清秀比画上的还好看。在他小时候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长大了必须读很多的书。诗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外孙的喜爱之情,揭示了培育后代,使之健康成长的方法,强调了博览群书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

3.《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文章图片4

此诗第一句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4.《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文章图片5

此诗是对张籍诗的评价,也是诗人自己经验的总结。诗的前两句高度评价了张籍诗;后两句谈论了诗歌创作中“寻常”与“奇崛”、“容易”与“艰辛”的辩证关系。是对诗歌创造经验的总结,也揭示了普遍性的规律,蕴含深刻的哲理。

就诗歌创作而言,张籍的诗看上去平淡无奇,却淡而有味。无华丽辞藻,无艰字僻典,无斧凿痕,这是平淡,但不是平庸。这是淡而有味,是诗人着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然而这种境界并不容易达到。金代诗人元好问评陶渊明诗的语言风格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宋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庭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至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这种平淡无奇的诗,可细味之下便觉奇崛无比。这种诗看似很容易,而写的过程却煞费苦心,惨淡经营。从“豪华”到“真淳”,从“绮丽”到“平淡”,可能是一条漫长的路,不走完这条路很难写出激动人心的作品来的。

5.《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文章图片6

此诗前两句讲古代圣贤为政的风格:取信于民;后两句则对商鞅能取信于民和坚决镇压复辟势力,从而使得变法胜利推行的精神进一步颂扬。这首诗不是讲商鞅变法的实际内容,而是讲推行变法的风格:能否赢得民众的信任,才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旗帜鲜明地赞扬了商鞅。全诗以议论说理为主,言简意丰,中肯有力。

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法家路线,他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开始实行变法时,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商鞅采取措施,先“立木”取信于民,以严明法令。“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二句,对商鞅令出必行的做法给予高度的赞扬。商鞅开始变法,就遭到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反对,商鞅根据“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规定,坚决镇压了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使变法得以继续推行。“商鞅能令政必行”,就是对商鞅能取信于民和坚决镇压复辟势力使变法胜利推行的进一步颂扬。

王安石写这首诗,对商鞅作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商鞅的历史功绩,表明了王安石要继承和发扬商鞅的精神,坚决推行新法的决心。

6.《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章图片7

此诗描写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指出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一规律。

7.《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文章图片8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比喻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之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王安石《梅花》诗不仅写了梅之色,更写出了梅之香,这也是从梅有暗香的角度来写梅胜雪的方面,诗人借雪的形象,突出了梅花之香。

8.《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文章图片9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慧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的,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也是不会替他卖命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王安石此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一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9.《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文章图片10

房屋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这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山排列矗立送来青翠的山色。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10.《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文章图片11

此诗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王安石作这首诗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对此有具体的记载,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此诗“绿”字的使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讲究修辞炼字的范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