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秦王政派王翦之子王贲率领秦军十万,进攻楚国的北部地区,占领楚国城池十余座以震慑楚军。然后集中兵力回军北上,于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率领十万秦军,突然袭入魏国境内,一路摧古拉朽,很快就打到了魏国都城“大梁”。魏武卒虽然威风不在,但是魏军坚守城池,秦军攻城多日都不能攻克,还伤亡惨重。这“大梁城”是魏惠王有心建造的,齐国和秦国曾经很多次攻打大梁城,都无功而返。王贲见秦军久攻疲惫,观大梁城地势较低,又因黄河、鸿沟离此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引黄河、鸿沟之水入大梁城。水浸大梁城三月,城墙崩塌,秦军这才攻入大梁城。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国都“大梁城”破,魏国灭亡,秦军挥师向东,占领了魏国全部的土地,秦国把魏国东部地区设为砀郡。说起这场三个月的灭魏之战真的没什么可说。可是细想战国初期的魏武卒是东征西伐何等霸道,怎么三个月就消灭殆尽了呢? ![]() 秦军水淹大梁 想当初韩赵魏“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中魏国继承了晋国的大部分政治遗产。从地理位置来看,晋时的政治中心唐、晋、绛、翼、曲沃、新绛、端氏、屯留基本都属于魏国境内;其次从国土面积来看,魏国最大。虽有这些优势的存在,魏国也面临深深的担忧。其北有赵,南有韩,东有齐,西有秦,所谓四战之地也。如此看来,魏国的优势在于他继承了晋国大部分的政治实力,但囿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它必须保证先发制人的战略地位,才能够在战国时代立稳脚跟。因为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没有后发优势。一旦时机错失,优势将变成劣势,四面受敌的形势将很快耗光他的国力。春秋时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局面很清楚的说明了战争不会停止,战国时代的来临,只会加剧这种趋势直到角逐出最后的胜利者。同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的在向这个时代招手。 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即位,直到周天子承认其诸侯地位的时候,他已经是拥有42年的实际国君地位。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决定率先变法,掌握先发制人的战略地位。 1 李悝变法 李悝是魏国变法的代表人物,关于确切的变法时间我们已无从得知,应该是魏文侯中后期。李悝主要从政治、农业、经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变法的相关措施。李悝的这些措施不仅为为后来法家学派提供了范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积累阶段 魏文侯时期的变法成果首先体现在军事上。秦晋作为春秋时期的老冤家,长年为争夺河西而发动战争,此时魏与秦仍是如此。从地理上可以看出,秦、魏以黄河以西(所谓的河西)为主要争夺焦点,谁拥有河西之地谁就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魏文侯大胆任用吴起,最终牢牢的控制住河西之地。 ![]() 魏国强盛时地图 自魏文侯至魏武侯时期国力蒸蒸日上,但此阶段主要还在于积累,变法的成果还来不及直接转化为成果。虽然对外的战争大多以胜利告终,但仍没有达到群雄逐鹿、一马当先的境地。比如魏国对中山的战争,虽然胜利了,但他并不能越过赵国而拥有中山,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直到魏惠王时期,魏国才正式大展拳脚,准备率先扛起统一的大旗,但其结局令人嘘嘘。 公元前369年魏惠王登基,此时河西之地被魏国牢牢掌握,没有西顾之忧,与此同时魏惠王决定(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将战略重心往东发展。做好这些准备之后,他决定先发制人,打破当时分裂的局面,完成三晋统一。于是他接下来发动了两场战争。 1 攻打赵国可惜桂陵大败。 2 攻打韩国可惜马陵惨败庞涓自杀。 魏惠王对赵、韩的两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彻底破灭了他的三晋统一梦。接着丧失河西重地。秦孝公趁魏国马陵惨败,派商鞅领兵伐魏,秦国大胜,魏国大败。魏国彻底丧失河西之地。 ![]() 战国中期魏国图 虽然魏国占据了中原肥沃人口多的地方,不过东西国土呈哑铃状是个大缺点,魏国国君想解决这个问题时太迟,错失了好局,开疆拓土毫无规划,空耗国力,最终沦落很令人惋惜。地理位置不好,就只能靠明君来强大这个国家。魏国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通过变法改革,国力逐渐强盛,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诸侯国。靠得是人才。可是魏国自魏武侯开始,就没一个伯乐。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魏武侯干得最错、最蠢的一件事就是任人唯亲,听信公叔痤的话,把吴起逼去了楚国。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得到的人才就只有庞涓一个了,可见其人才流失之严重。魏惠王在位时间长达51年,在执政前期,他凭借魏文侯、魏武侯两代人积攒下来的家底,俨然成为了当时的天下霸主。于是,魏惠王开始“积极有为”,四处出击:从韩、赵、宋到秦、齐、楚,战国七雄之中除了燕国,魏国全都与之交战过。而这些战争中,输赢暂且不论,魏国发动这些战争的目的极不明确,让人感觉是东一凿子,西一锄头,甚至有许多次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报复或惩罚。魏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频繁的、毫无章法的、吃力不讨好的战争?根源就在于魏国缺乏具有高瞻远瞩的长远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人才。被魏国弃用的人,后来都成了灭亡魏国的人 商鞅,孙膑这两人最有代表性,离开魏国后,一个在秦国变法,使秦国拥有了战胜魏国的力量,一个在齐国统军,直接打击魏国的军力。正是由于面对齐秦两国的两面夹击,才使当初最强大的魏国不断衰弱。还有张仪,在连横合纵间,魏国的损失仅次于楚国,其实灭亡魏国的是魏国自己才对。范睢也是魏国人,这个人离开魏国后,跑去秦国治理国家,原因就是魏国冤枉他与齐国通国,结果打个范睢半死,还把他丢到厕所凌辱,结果范睢化名张禄去秦国帮秦国治理内乱,著名的“远交近攻”就是范睢最先提出来的,范睢这人能力可不小,白起就是他害死的。以上几位,无一不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大才,魏国君王倘若能够留住并重用这几位人才,魏国何愁不强盛!更不必说魏国的列次战争会打得如此混乱而窝囊。魏安厘王时,信陵君魏无忌可谓大才,然而在公元前257年,为了援救赵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从此客居赵国十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47年,才回到魏国。信陵君回到魏国,马上组织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于是秦国采用离间计,挑拨魏安厘王与信陵君的关系,信陵君再次不受重用,终于自暴自弃,酒色过度而死。 魏国的兴起在于魏文侯重视、重用人才,其后期衰败也在于没有抓住人才。四战之地,长年对四方发的战争给自己拉仇人,成为霸主后的魏国又屡屡失去各种人才,最后沦为弱国,总的来说好是君主不够优秀。 世事无常,魏国能盛极一时,在于魏文侯贤明亲政,内有贤臣良将、精兵劲卒,国富而民强。而自惠王后,虽然也曾做大做强,然而守成不足,多年的战争消耗完了国库,不重用人才导致国士流失到他国,政治上又四面树敌,国家没有一个远大的规划。林林总总,魏国的衰败不在朝夕之间,实在是一步错步步错,灭亡已成定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