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风云(37):孙可望向永历帝请封秦王,得到的是平辽王,他为什么非常满意?

 金色年华554 2022-05-16
PS: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只作示意,并非准确的配图,如有货不对板请谅解。
---------------------------------------------------------
《南明那段日子》之三十七

孙可望请封
广州沦陷后,曾经活跃的一批主要大臣死的死降的降,永历朝廷要兵没兵,要地没地,已经濒临瓦解状态。
当然,永历这个年号用了有十六年之久,这才到第四年,朱由榔的生命力还没这么脆弱。
让他起死回生的原因,前面其实也提到过了,在于一支军队——大西军。
要问这个时期中原大地上哪只军队最强,答案其实有点不确定。之前八旗军最强是毫无疑问,怎么打怎么有,一路摧枯拉朽几乎没吃过败仗。
大西军此前也被八旗兵击败,老万岁张献忠身亡,部队几乎被打散,九死一生才逃出四川进入贵州喘了口大气。
但那是之前的大西军。
之前的大西军和之前的八旗军对阵,十有八九要吃败仗,但现在的大西军和现在的八旗军比,则很难说。
他们很快会在战场上展开直接较量,还是让战绩来说话。
图片
图一 八旗军剧照

话说回大西军,这时候的大西军已经在云南休养生息了两年,养得兵强马壮。孙可望等人想来想去,虽然这时候云南平安无事,但在这乱世里,被波及到是早晚的事,与其被动被波及,不如主动做出选择。
选谁呢,只能是永历,因为老万岁张献忠是死于清军箭下,并且在生前交代过他们不可降清,谁要是敢提投降清朝,立马就得被群殴死。
那就永历吧,不过在出山之前,得有个名分。
在这一年早些时候,孙可望派出杨畏知出使肇庆,给永历送去了一封信,信里表示了自己的祝福,希望永历长命百岁,随便提了个小要求,封自己为秦王,以便率大西军出滇抗清。
为啥是秦王呢,因为张献忠之前曾经有秦王的称号,这对孙可望有点特别的意义。在另一个层面,则涉及到大西军内部的利害关系。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利益纠葛就有派系,放之古今皆准。张献忠死后,大西军有四位首领,也就是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其中艾能奇已阵亡,剩下三人以孙可望年龄最长,被推为盟主。
但三人各有部下,孙可望并不能完全驾驭他们。所以,他想要向永历请封为王,以便在爵位上压制住他们,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请封,可望一人意也。其意欲得封爵出刘文秀、李定国上,足以驾驭两雄,使受其节制耳。
这是孙可望请封的真实意图。
当时永历朝廷的情况是刚刚丢掉了整个湖南,何腾蛟殉国,孔有德进军广西,尚可喜、耿继茂进军广东,小朝廷已经处于风雨飘摇当中。
孙可望派出杨畏知与永历政府联系,但朝廷里瞿式耜等大臣强烈反对封孙可望为王,原因还是早就说过的脑子里的问题。
争论了几个月,使者杨畏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请求改封孙可望为公爵,李定国、刘文秀为侯爵。
这下大臣们都表示同意。
如果是在明初,公爵是非常稀罕值钱的,但这时候是残明,公爵、侯爵已经遍地开花,手里稍有点兵力的总兵们不是公就是候。
孙可望统领大西军,实力雄厚,部队战斗力强悍,不是那些战斗力羸弱的总兵们可比,如果仅封他为公爵,不光不能满足他的愿望,反而是对他一种羞辱。
堵胤锡这时还在,他赶紧从中斡旋,稳住大西军使者,同时连续上疏请求朝廷改封。
永历这才折中改封孙可望为平辽王。
那么孙可望得到这个平辽王的反应如何呢,他很高兴,因为他得到的根本就不是平辽王的封号。
图片
图二 孙可望剧照

孙可望请封,大西军要出滇抗清。永历朝廷商量来商量去,给孙可望封了个“平辽王”的封号。
虽然都是王,这单字王和双字王的区别可大了去了,评书里经常会出现“一字并肩王”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单字王地位崇高。
单字王是亲王,双字王只是郡王。明朝的这个秦王,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首代秦王朱樉在众子中第一个受封,地位又是众多藩王里最高的,然后才排到晋王。
这也是孙可望请封秦王的原因。对永历朝廷来说,这个秦王的封号也是个宝贝疙瘩,永历和大臣们无论如何也不肯封出去,只肯给个平辽王。
这个平辽王是个什么王,明朝压根就没有过平辽王。不光明朝没有,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平辽王,唐朝薛仁贵的平辽王是说书人杜撰出来的。永历的几个大臣私下一捣鼓,拿个杜撰的平辽王封给孙可望,纯粹也就是为了应付他,欺他读书少小学没毕业。
但是,经典的一幕来了。照理说,孙可望得到封号,必定要拍桌子骂娘,或许还会一脚把使者踹翻。想不到的是,孙可望相当的满意,老脸笑成了一朵花。
这是咋回事?因为孙可望得到的封号,根本就不是平辽王,而是他要求的秦王。
这必定有猫腻了,是的,猫腻出在陈邦傅身上。
这个陈邦傅前面已经不止一次提到,在孔有德攻下桂林后,他干脆投降了清军。当然,这时候他还披着明朝的外衣,还是永历的庆国公。
庆国公陈邦傅的小九九是效仿云南沐氏永镇地方,为了他的大业,他打压排斥一切妨碍他的力量,其中包括忠贞营。
陈邦傅之前想效仿刘承胤,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永历帝达到自己的目的,为此他联络了高一功,想借助忠贞营的力量来帮助自己。高一功虽然是土匪出身,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却坐得很正,严词拒绝了陈邦傅,两方因此结怨。
结怨就结怨吧,都在官场混,谁还没有几个敌人呢。高一功是永历这边最能打的,兵力也多,不把陈邦傅放在眼里。
陈邦傅确实干不过高一功,但孙可望可以。
高一功听说了孙可望请封的消息,他以长辈的身份给孙可望写了一封信——高一功是李自成的妻子高桂英的弟弟,因此和张献忠同辈,这也没毛病。
毛病出在高一功这时不了解大西军的实力。
当年张献忠战死之后,大西军最惨的时候只剩下了万把人。高一功的印象还停留在两年多以前,认为孙可望这现在的兵力最多也就两三万人,和自己差不多。
如果像高一功想的一样,孙可望确实是没有资格封王的。高一功本人已经为明朝打了四年的仗,现在也只是个公爵,孙可望一来就要封王,高一功觉得于情于理都有点过分。
为此,高一功就给孙可望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称王。既然是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信里的语气就不会那么尊敬了,教训晚辈两句肯定也是有的。
不难想象,现在统帅大西军的孙可望实力远超高一功,他接到这封信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机会,被投机者陈邦傅抓住了,他认为可以利用孙可望除掉高一功。
图片
图三 永历帝朱由榔剧照

陈邦傅如果生活在现代,肯定能成为个成功的商人,他想出了个天才的主意,自己假造了一封圣旨,以永历的名义册封孙可望为秦王。圣旨写得极其谦卑,竟然说永历要“率天下臣民以父师事王”,认孙可望当爸爸。
封王不仅仅是宣读一下圣旨,还得有金印。陈邦傅或许是舍不得金子,用银子刻了一枚印,外面镀了一层金,告诉孙可望这就是秦王的金印了。
孙可望是第一次跟朝廷打交道,被糊弄得一愣一愣的,世界上还有这么大胆的骗子,竟敢假造圣旨,这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
既然皇帝老儿这么给自己面子,孙可望也不含糊。为了显示对皇帝的尊重,也展示实力,孙可望下令昆明军队全体出动,隆重搞了一场仪式。接旨之时,三军山呼万岁,地动山摇,场面极为壮观。
孙可望觉得自己是秦王了,要立即让所有人知道,他下令把这个天大的喜事与全云南的官员、驻军、土司、百姓分享。
原本云南的明朝官员接受孙可望领导多少还有点疙瘩,觉得是受了委屈,现在看到孙可望正式被永历朝廷的册封,大家找回了在明朝当官的感觉,孙可望在云南更加一言九鼎。
可惜的是,假的永远也成不了真的。孙可望这边刚刚把头衔安上,正牌使者杨畏知就回来了。杨畏知一瞅也有些迷糊,莫不是自己穿越了,等他细细把事情搞清楚,才知道遇到李鬼了。
这事没法藏着掖着,杨畏知坦白告诉孙可望,他前些天接的圣旨是假的,朝廷封他的其实是平辽王。
要说孙可望当时的反应,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平辽王和秦王谬之千里,孙可望自己开始就自称“平东王”,如果开始就跟孙可望说封的是平辽王,他或许发场火,朝廷再安抚一下,给个台阶下了也就下了。现在孙可望受封秦王已经人尽皆知,再要告诉大家,我老孙被人搞了次诈骗摆了一道,要把秦王降级成平辽王,他这脸往哪放。
孙可望请封秦王却被陈邦傅忽悠,永历封的王又货不对板,孙可望是什么人,哪里会忍下这口气。
于是,第二回合的撕逼开始了,孙可望又派杨畏知去和永历朝廷谈判,目的只有一个,不要平辽王,其他乱七八糟的头衔都可以不要,金印也可以不要,但必须给换成秦王。
图片
图四 孙可望剧照

这下永历朝廷就非常尴尬了,孙可望他们肯定是惹不起,就连个区区陈邦傅现在也不是他们能碰的,但要承认孙可望是秦王,他们也是不愿意的。
于是继续和稀泥,和孙可望讨价还价:改成“兴秦王”行不?“定秦王”行不行?
孙可望坚决表示:没门。
云南上上下下现在都知道他受封的是秦王,两字王变成三字王算怎么回事,要让全滇看自己笑话,孙可望以后还怎么统帅部下。
一来二去,孙可望也烦了,懒得再扯淡下去,只甩下一句话:“国姓岂敢冒,王封何敢承。臣等惟一意办虏,功成之日,自听公议。”圣旨他也不要了,金印也不用重刻,就用陈邦傅送的那颗假印,你爱承认不承认,反正老子就是秦王了。
这事就这样拖着,一个既成事实,一个坚决不承认。八字还没最终一撇,永历忽然发现再这样扯淡下去,自己恐怕没资格给任何人封王了,因为清军已经攻克桂林和广州,离自己越来越近,他这个皇帝都要保不住,哪里还能给别人封王。
清军也不着急,让朱由榔在南宁过了个年。第二年2月,他们决定给朱由榔添点堵,派出追兵逼近南宁。这时候永历已经没人能指望了,看来看去只有靠曾经的流贼孙可望、李定国们来拯救自己,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讽刺归讽刺,这时候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永历派出使者向孙可望求救,孙可望派大将贺九仪率五千兵马,把永历朝廷接到贵州安龙。
孙可望当然也没这么老实,永历叫他干啥他就干啥,接皇帝过来是有条件的。在半路上,贺九仪突然在船上跟永历朝廷谈起了条件,还是正式册封秦王的事。
杨畏知是大明官员出身,懂得官场那一套规矩,贺九仪不同,在接触永历朝廷之前,他一直是跟着张献忠干的杀官的事情,哪管什么礼仪规制。
没读过书的贺九仪言语比较粗鲁,也没什么礼貌。内阁首辅严起恒觉得流亡朝廷也是朝廷,该教教贺九仪做人,他拍着桌子大怒:“你想要威胁朝廷吗?”
贺九仪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一棒子把严起恒敲进了河里。
大家一见贺九仪这么客气,迅速达成共识,决定正式承认孙可望为秦王,这场长达两年之久的大撕逼终于结束。
平心而论,孙可望请封个秦王,过分吗?我觉得是不过分的。大西军当时拥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又有经营得极好的云南省地盘,在这个公爵已经遍地走的时代,封个秦王又能怎么地。不给封的原因还是朝中那帮大臣的思想在作怪。
坏处是,经过这么一折腾,孙可望原本至少还算热情,现在让他看到了永历朝廷的无能和虚弱,两者的关系也称不上合作融洽了,并且给大西军内部团结造成了很大损害。
好了,不管怎么说,孙可望终于解决了头衔的麻烦,大西军也该出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