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像寺二期开业前,我想讲讲它过去的故事

 weiwei85imcwxa 2022-05-16

原本计划在今年3月开街的铁像寺水街二期,一直被城南人挂在心尖尖。虽然原定的开街时间延期,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这里期待。

不仅因为二期的铁像寺水街,是成都高投联手中海商业的大手笔;更在于这里对于高新南来说,有着太过独特的气质。

文章图片1

铁像寺水街二期的规模达到了约7.3万㎡,延续了一期设计风格,由9幢高度均不超过24米的独栋建筑构成,通过横跨肖家河的多座桥梁,与一期的约4.5万㎡连接融合,形成一个总体量与太古里相当,约11.8万㎡的开放式水岸街区。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放眼整个成都,有且只有两处“古寺庙+商业街”的存在,一是太古里,二是铁像寺。

它们“以寺为核,新建商业区”,于是诞生了一种富有“冲突性”的城市景观:

在一片玻璃幕墙的高楼中,出现了一片传统街巷,城市古老记忆顺着香火青烟,与一街之隔的城市繁华相望,碰撞出动与静的火花。

虽然铁像寺水街与太古里的格局如出一辙,但两者的定位差异十分明显,太古里定位潮流时尚,铁像寺水街定位复古休闲。

前者属于春盐商圈,是成都传统的商业主中心,它的定位,是让老城焕发新生,让原本的慢生活快起来。

文章图片4

而铁像寺水街,属于国际城南交子商圈,它的目标,是让国际新城的快生活节奏,也有慢下来的资本。

文章图片5

遵循这个目标,铁像寺水街二期的建设,带来了求贤牌坊、船坊、瞰江亭、水岸街巷、都市林盘等一系列富有蜀韵文化特色的景观场景,打造出一个TempleTown。

文章图片6

如果说太古里让老城光鲜起来,那么铁像寺水街便是让城南慢下来,都是为所处片区进行补充,或作为对冲般的存在。

文章图片7

400余年的时光浮沉,铁像寺的历史往事蹁跹在这片如今的国际城南,在一层又一层的高楼之下,埋藏着无数过去的故事。

一座寺的故事

1590年,还是明代万历年间,此地属于成都县南的华阳县。

文章图片8

一位生活耕种在此的农民,在挖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件硬物,好似一颗人头,乍时被吓得不轻。

待冷静下来,终于看清这是一尊铁铸佛像的头,可是佛家圣物。消息传开,当地一位信佛的大户同几位高僧特地赶来。一时间,乡间议论纷纷,都说这是唐朝时的佛像,埋藏百年,得以出土见日。

在信佛大户的资助下,就在出土佛像之地上,修建起一座小庙宇,并将这尊佛像供奉于此,故得名“铁像寺”。

1940年,爱国高僧能海上师,在进藏学法后,为汉族地区开设了七个金刚道场,其中铁像寺是唯一的尼众道场,俗称尼姑院。

同时,宋庆龄在抗战时主办成都铁像寺孤儿院,也位于此,孤儿院后改名为四川省国立婴幼儿救济院,就在今天的铁像寺内。

到了现代,南郊的石羊与双流交界处,周围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村庄与场镇,唯有一个铁像寺伫立藏在这片村落中间。

文章图片9

每逢大年初一,周围村民都会一大早在这里排队,烧香拜佛,求愿祈福。

文章图片10

这里的香火,一点不比城北的昭觉寺、城中的大慈寺、文殊院弱,来铁像寺烧香的村民,大都来自周边的四大村“民乐村、灯塔村、花荫村、太平村”。

文章图片11

对于这些村民来说,一座铁像寺,寄托着来年的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大有收成,或稍微大胆的,许愿个儿孙富贵,丰衣足食。

眨眼百年,高新南携大源的崛起,将他们的愿望一一兑现。

一条沟的故事

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几位村妇正在一条水沟边,拿着棒槌拍衣服,同时聊着些家常,说张家小伙还没找到对象,好久带到去铁像寺尼姑院求哈姻缘嘛。

旁边的机耕道,一双拖鞋踩着辆嘉陵大摩托,呼啸而过,吓得河沟中鸭子一边叫唤,一边顺着水流向南边扑腾。游了二十年,从民乐村游到了阿里巴巴基地。

这是二十年前的,花荫沟上稀疏平常的景象。

花荫沟贯穿铁像寺,从中海兰庭东侧一直延伸到大源中央公园、再到天府五街,是一条从北至南2公里长的小河,小到周边的人都叫“沟”。

文章图片12

河沟虽小,但它是周边四大村灌溉用水的水源,养育了一方水土,润泽了千亩良田,被当地一个窑厂老板称之为“花荫村的都江堰”。

铁像寺水街在修建之时,“水街”是打造中的重要一环,于是对花荫沟进行了水质清洁与沟面扩宽,让这条小沟渠成了一条清澈的小河溪。

文章图片13

之后,又吸引了星巴克,浣花书院、米兰咖啡等现代商业在小河溪旁边经营,曾经野鸭遨游的河沟改变了模样。而这条沟的治理与扩建,也在城市改造中被传为了佳话。

文章图片14

一座塔的故事

在铁像寺入口处,有一个漂亮精致,挺拔向上的白塔,名为回澜塔。

文章图片15

回澜塔始建于明万历年中,塔为七级六边形塔,通高20米,是成都境内最高的古塔。

由于历史久远,一说是借鉴邛崃廻澜塔之型,取其“回水安澜之意”;也有说是因韩愈诗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而得名。

考古学者张更说过“成都古建筑,有寺有院有楼,就缺塔,成都至今保留着回澜塔,是这座城市的幸运”。

虽然如今这座在天府一街的白塔,看起来平平无奇,但99%的人不知道,回澜塔曾经是与九眼桥平起平坐的古迹,而且经历过三次浴火重生。

第一次是明末,张献忠在成都登基,建立大西国,听到一句不吉利的谶言:“桥是弓,塔是箭,弯弓射到承天殿。”

所谓桥弓塔箭,桥是锦江上的洪济桥,古时的九眼桥;塔则是其南侧的回澜塔。

回澜塔高十层,在当时属于摩天大楼一类的建筑。拱桥如弯弓,高塔似利箭,再加上“射到承天殿”的预言,吓得张献忠心惊胆战,直打哆嗦:快把箭折了,让它射不成。

回澜塔被拆百年之后又迎来重生。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川总督开泰修回澜寺,同时在东侧建了一座三层高的亭式楼阁,取名同庆阁,民间俗称为白塔。

“桥是弓,塔是箭”的场景,再现于锦江之畔。重新修建的塔,存在了180年,毁于1945年附近棚户的一场大火,最后在建国之后,才在铁像寺迎来重建,让古塔依然,不至于消失。

文章图片16

尽管历经波折,但回澜塔依旧伫立,只不过,它从古时“似箭高塔”般的庞然大物,成为一片密集高楼中小巧的存在。

文章图片17

很多人说,高新区太过现代,缺乏历史底蕴,与成都千年的古典气质大相径庭。

实则不然,这片土地如今的确是新区,遵循的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但它的脚下,绝对不乏历史,不乏故事。

文章图片18

这片土地懂得尊重,知道保留,并为过去的时代,披上温柔的外衣。寺中的铁铸释迦牟尼佛像,一街静静站立的回澜塔,甚至那条流淌的花荫沟,从历史中走来,见证百年时光如沧海一粟。

见证脚下的土地,满载历史情怀,走向时代最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