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铁像寺与铁像寺水街

 昵称45109175 2021-12-23


铁像寺位于成都市南郊石羊乡境内。据《华阳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在水街附近掘地得铁铸释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并以“铁像”得名,即为铁像寺。
 
铁像寺占地约三十余亩,寺周田园千顷,一望无际,寺后溪水潺潺,修竹沿河数十里,不见尽头。院内殿堂巍峨,草木葱郁,屋舍俨然,清新雅静,安宁祥和,整个建筑分则独立成院、合则浑然一体。
 
铁像寺山门上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四川尼众佛学院名誉院长赵朴初亲自题写“铁像寺”三个大字。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像法重辉圣尼寺;下联:律传远绍铁萨罗。这副对联非常巧妙,将“铁像寺”三个字镶嵌在其中。
 


走进山门就能看见雄伟的观音殿,殿内供奉一尊金丝楠木慈悲庄严的观世音菩萨坐像,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在大千世界深受各类众生的敬仰。而后,即为大雄宝殿,典型的明代建筑,保存了线条繁复的窗花,宝殿内佛像以铁铸释迦牟尼为主尊,左为文殊菩萨,手持经书及慧剑,右为弥勒菩萨,手持宝瓶及法轮。殿后为藏经楼,琉璃瓦屋顶,以法轮双鹿为脊,仿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后又逐步建成了大觉堂,普同塔、观音阁等。
 
据说,当时的铁像寺几乎已不成为“寺”,原有的30亩土地仅剩下一间建于明代的大雄宝殿。1982年铁像寺收回了10亩土地。已经74岁高龄的隆莲法师与80岁高龄的定静法师率铁像寺尼众修复铁像及山门。而后,隆莲法师又率尼众修建三圣殿、普同塔、观音阁。2000年以来,铁像寺又先后建成了照壁、涤心莲池、钟鼓楼、大观堂、客堂、文化长廊及部分殿堂,形成了一个层次井然、庄严和谐的建筑群。
 


铁像寺内保存着珍贵的壁画,绘制在殿堂、廊庑(wǔ)、房檐斗拱等处,星罗棋布,线条通俗、艺术生动,这些壁画或为佛教造像,或为描绘传说故事、佛经教义,或为传统文化的图案装饰。壁画内容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展示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反映出古代人物的服饰、发型、用具等。
 
走进铁像寺水街,小桥流水、亭台楼榭遍布,一边是雕梁画栋底蕴深厚的仿古建筑,木质屋梁门楹窗格,古韵犹存古意盎然;一边是中式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手法的风格布局,灰檐白墙素淡恬静,简洁素雅质朴美观。

 
廻(huí)澜塔始建于明万历年中,位于成都铁像寺水街北面,塔为七级六边形塔,通高20米,建于明万历年间,借鉴邛崃廻澜塔之型,取其“回水安澜之意”,是成都境内最高的古塔。古戏台以乐山犍为县罗城古镇戏台为原型,巧用自然生长的香樟树,左右以连廊环抱,中间的空地成为了喝茶、摆龙门阵的最佳场所。
 
冬日的午后,趁着阳光正好。从廻澜塔进入铁像寺水街,途径以成都老地名冠名的高升桥、洗面桥、驷马桥、通锦桥、万福桥……沿河的星巴克、咖啡店、美食店、休闲区,院子里有序又似随意的摆放着桌椅,坐满了来自周边地区居民。据说,成都一出太阳,居民就跟向日葵一样,倾巢而出晒太阳、打扑克、摆龙门阵、掏耳朵,甚至一杯清茶,就将成都的闲逸生活体现的淋漓尽致。

 
铁像寺水街南北流向的肖家河绵延贯穿,街区以流水为脉络,串联街巷院落、古树广场、水岸荷塘,再现天府之国传承千年的廻澜塔石敢当、石羊、古桥、水榭、戏台、牌坊……以“善、禅、和、雅、味、乐”的人文意境,演绎 “上善若水,佛寺禅房,街巷合院,艺术人文,天下美食,闲适安逸”的美好生活景象。一砖一瓦一古塔,一街一景一牌坊,都保留着成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铁像寺水街是一条“蜀风水韵·现代生活”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也是成都南部正在倾力打造的又一休闲商业街区,也是成都高新天府新城“水系绿地链”示范项目。铁像寺水街自开街以来,成都高新区形成了一个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繁华城区,古朴的民俗风情、自然的地理风光、生态文化旅游等别出心裁,亮点纷呈。
 


铁像寺与铁像寺水街还集成了中西佳肴、艺术收藏、戏曲音乐、品茗诵经、民俗民风等商业艺术形态,每到周末,游人如织,不失为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自然草坡、叠石、石阶、临水木平台、垂直驳岸、栈桥等景观,结合临水建筑,构建了多层次、软硬质交错分布的驳岸景观,再现了成都水文化的经典景致。肖家河上的六座古桥,展现了历史的变迁,沧河桑田,也展现了这座城市对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旅游文学的小作坊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