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激流勇退 窦 旭 民 所谓“激流勇退”,原指航船在激流中迅速退出,后比喻人在仕途顺利之时毅然退出官场,现今亦比喻前人主动让贤,及时让位于后人,使其担负重任的作为。 其实,激流勇退还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明智之举。 历史流传的故事多是名人隐退,为了避免祸难缠身,而采取激流勇退的办法。例如: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出了姑苏城,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在七十二峰之间。 西汉张良,杰出的政治家。自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这样,张良才得以善终,没有受到杀害。 据此看来,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懂得“激流勇退”,晓得“退隐”的益处,他们总会在适宜的时候,做回自己,成全自己。 有句古话“高处不胜寒”,世事正是如此。一个人的身居高处,遇到的寒流必然猛烈一些,而且他的言语举动,也会惊动到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做人就要明白:向高处奋斗是种欲望和斗志,但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应及时让位、隐退了。 激流勇退也好,适时隐退也罢,都是一种精明的智慧。这种作为不是无奈的认输,更不是懦弱的退缩,而是避开锋芒,等待时机,以得到更周全的结果。 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主席就是一个运用这一智慧的典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战场上,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从不盲目蛮干,从不强行冒险,制定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作战方针,以小米加步枪的装备,打败了全套美式装备的八百万蒋匪军,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解放了全中国。 人们只有懂得了激流勇退的大道理,才能懂得前进与后退的关系,才能懂得出拳与收手的关系。后退是为了大踏步的前进,收手是为了更有力的出拳。 也有人将激流勇退的作法比作“弹簧”的功能,压下去,弹簧变小,松开后恢复原状,也就是说激流勇退不是真正的退缩,不过就是一种假象。这或许有点道理,不过即使假象,也得貌似逼真,否则就会露出破绽,容易被人识破。 亘古至今,世上强中更有强中手,不管谁有多么能耐,都不可能时时、事事处于山顶高峰,学会低头,学会拐弯,学会迂回,学会勇退。假如方向不明,停止就是进步;若是误入歧途,退缩就是觉醒。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如一时装糊涂。 是啊,一时的激流勇退,换取了平安与成功;一时的隐退藏匿,赢得了安宁与善终,人们何乐而不为呢?! 2022年4月22日渭滨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