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学派(流派): ⼀、【医经学派】 医经学派,就是研究《黄帝内经》的⼀个学派。医经学派的研究⽬标是整理和总结历史上众多医家研究《黄帝内经》的主张和成就。《黄帝内经》所反映出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及它所反映的⽐较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强⼤的指导意义,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经⽅学派】 重视运⽤经验⽅的⼀派。中医学从⽤单味药物发展为多味药组合成复⽅治病,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普遍了,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的医书《五⼗⼆病⽅》,即是先秦时代的经⽅著作。西汉时代,经⽅已成⼀⼤派别。经⽅学派在六朝和唐代成为主导学派,当时著名医学家都有经验⽅的著作。宋元明清著经验⽅的传⼈仍不绝如缕。 三、【伤寒学派】 @公西莱资料集合分享 围绕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探讨张仲景论治伤寒(古代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的学说和辨证论治规律,以及研究张仲景本⼈与《伤寒论》版本流传的⼀批医学家。 四、【河间学派】 河间学派,亦称寒凉派。⾦代的刘完素,“⾦元四⼤家”之⼀,为“寒凉派”的创始⼈。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以⽕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他提倡伤寒⽕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治疗。河间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衍⽣出攻邪学派和滋阴学派。 五、【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亦称攻下派,以“⾦元四⼤家”⾦代张从正为代表,强调“病由邪⽣,攻邪已病”的学术思想,在继承了河间学派善⽤寒凉的特点之外,⼜发展出了⽤汗、吐、下来驱邪的⽅法,这种⽅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温病学派。主要典籍:《张⼦和⼼镜》(⼜名《伤寒⼼镜》)。 六、【滋阴学派】 滋阴学派,亦称养阴派、丹溪学派,以元代朱震亨为代表,因其家乡有⼀条溪流叫作丹溪,所以⼈们称之为丹溪先⽣。朱震亨是河间学派刘完素的第三代弟⼦,继承河间学派的同时,在医学理论上把外感⽕热引向内伤⽕热,主在阐发滋阴降⽕。朱震亨之后,丹溪学派中最有成就的⼈物为戴思恭、王履、王纶和徐彦纯。主要典籍:《格致余论》、《局⽅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等。 七、【易⽔学派】 易⽔学派,创始⼈为⾦代易州⼈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在诊断和治疗脏腑病症⽅⾯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法,也为温补学派的建⽴奠定了基础。张元素的弟⼦李杲(李东垣)继之成为易⽔学派的中坚⼈物。易⽔学派:形成脾胃学派和温补学派。 ⼋、【脾胃学派】 @公西莱资料集合分享 脾胃学派,也叫补⼟派。该派由李东垣创⽴。该派学说,认为脾胃是⽔⾕⽓⾎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论治。 九、【温补学派】 温补学派,形成于明代,薛已(薛⽴斋)是此派的先导,主要⼈物有孙⼀奎、赵献可、张介宾(张景岳)、李中梓等。这⼀学派以研究脾肾及命门⽔⽕的⽣理特性及其病理变化为中⼼内容,进⼀步发展了易⽔学派的脏腑病机学说。主要典籍:薛已《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齿类要》等。 ⼗、【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称为“瘟疫学派”。由伤寒学派与河间学派所派⽣,以研究和治疗温热病⽽著称。清代中晚期,叶天⼠、吴鞠通、薛⽣⽩、王孟英等温热学派的代表⼈物创建了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为中医学理论的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汇通学派】 清末民初主张将中西医学汇聚沟通的⼀派医学家。这种思潮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代表⼈物有朱沛⽂、恽铁樵、杨则民和张锡纯等⼈,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深⼊学习了西医的知识。 ⼗⼆、【⽕神派】 ⽕神派,与伤寒学派以及温补学派渊源颇深,⽕神派⼤致就是从伤寒派和温补派的理论中衍变和发展起来的。⽕神派宗师郑钦安,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物是郑钦安。后⼈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等。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药特点是⽤⼤量的附⼦,⼲姜,⾁桂,⿇黄等等。 可见:中医已经形成了⼗⼆⼤学派(流派) ⼀、医经学派 《黄帝内经》是所有中医学派的理论之源。 ⼆、经⽅学派 三、伤寒学派 四、河间学派 河间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衍⽣出攻邪学派和滋阴学派。 五、攻邪学派 六、滋阴学派 七、易⽔学派 易⽔学派:形成脾胃学派和温补学派。 ⼋、脾胃学派 九、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 由伤寒学派与河间学派所派⽣。 ⼗⼀、汇通学派 ⼗⼆、⽕神派 ⽕神派⼤致就是从伤寒派和温补派的理论中衍变和发展起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