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醫的源头(贰)

 柠檬猪nyzbh9re 2022-05-09 发布于广东省
图片

活水醫堂 为 弘扬中华民族之传统学(中醫)挖掘并整理了中自古至今发展之脉络,因年代久远,诸多不可考证的部分,还请诸位搬张木椅,或倚着沙发,或卧于石榻,姑且看之。

这一期主讲的还是古中医的综述,有书籍(包括竹简、帛书、碑帖等)记载及其它典籍表述过的中医体系。遗憾的是诸多出土的文物历经数千年的暗无天日大多残缺或残损,尤其是帛书和竹简。但仅就目前留存的中医而言,已足令我们受用一生,其奥妙也令世人叹为观止。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

中医曾经的高度,现在和将来已不可能达到!

图片

此图片来自网络

出土传世最多的医典是汉墓马王堆的帛书跟汉简:

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炙经》,《养生方

阴阳脉死候》,《导引图》,《却谷食气

胎产书》,《杂疗方》,《五十二病方》等

马王堆汉简《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
阜阳双古堆汉简《万物》,《行气
张家山汉简《引书》,《脉法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
张家界古人堤木牍《医方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彭祖

……

图片

此图片来自网络

据东汉之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医家被划入“方技”类,中国的医学共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流派。由于神仙房中两个流派的主要著作没能保存下来,而医经经方尚有少量著作留存,因此成为现今中医的两大主流。

壹、“医经”派

汉书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医经派的代表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等。

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 。

贰、“经方”派

用经验方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流派,《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药味之滋, 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汉书·艺文志》记载的经方十一家著作均已佚失。学术界认为,现存的《神农本草经》和亡佚的《汤液经法》是临床医学经方流派的代表性著作。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金疮瘈疭三十卷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后世主要典籍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古今录验》、《近效方》、《崔氏方》、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方》、《外台秘要》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宋代之后世尊为经典著作,故后期“经方”多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经方学派在明清最盛,代表人物众多,有方有执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等。

图片

此图片来自网络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九卷》一般认为指的是《灵枢》。《胎胪药录》应该是临床医学著作,其书已亡失。

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的《针灸甲乙经·序》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有学者考证认为,皇甫谧所言伊尹《汤液》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类著作中的《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提到的另一著作《神农黄帝食禁》,一些内容经考证,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最后两篇,即《伤寒杂病论》的食禁部分。有学者把《汉书·艺文志》经方十一卷的标题与《金匮要略》的篇名相对照,发现二者十分吻合:“以两者部类而言,则彼此略可覆掩,没有过多差异。”这些资料说明《伤寒杂病论》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类著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汉书·艺文志》所表述的“房中”及“神仙”两派,具体内容偏于养生与修炼,其目标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追求长生,与以医治疾病为主的理论医学及临床医学有所不同。

图片

此图片来自网络

叁、“房中派”  八家,百八十六卷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
……
肆、“神仙派

宓戏杂子道》二十篇

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杂子》十八卷

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帝杂子芝菌》十八卷

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

后世医家的发展,又分造出诸多流派如下:

【A、伤寒学派
专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论的一部分,形成于晋代,绵延至清代,著名人物有王叔和、孙思邈、巢元方、王焘、庞安时、常器之、郭雍等。主要典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许叔微《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郭雍《伤寒补亡论》等。
【B、河间学派
亦称寒凉派,由“金元四大家之首”金代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开创,以阐发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擅用寒凉的治疗手法。河间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是温病学派产生的先导,是中医学术史上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河间学派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师承授受关系,自刘完素创火热论之后,承袭其术者不乏其人。据史料记载,有穆大黄穆子昭董系马宗素荆山浮屠等。主要典籍:《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保童秘要》、《素问药注》、《刘河间医学》。
【C、攻邪学派
亦称攻下派,以“金元四大家”金代张从正为代表,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思想,在继承了河间学派善用寒凉的特点之外,又发展出了用汗、吐、下来驱邪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温病学派。主要典籍:《张子和心镜》(又名《伤寒心镜》)。
【D、滋阴学派
亦称养阴派、丹溪学派,以元代朱震亨为代表,因其家乡有一条溪流叫作丹溪,所以人们称之为丹溪先生。朱震亨是河间学派刘完素的第三代弟子,继承河间学派的同时,在医学理论上把外感火热引向内伤火热,主在阐发滋阴降火。朱震亨之后,丹溪学派中最有成就的人物为戴思恭王履王纶徐彦纯。主要典籍:《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等。
【E、易水学派
创始人为金代易州人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在诊断和治疗脏腑病症方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也为温补学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张元素的弟子李杲王好古继之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附:补土学派
也称脾胃派。该派由”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李杲)创立。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
【F、温补学派
形成于明代,薛已(薛立斋)是此派的先导,主要人物有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这一学派以研究脾肾及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其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进一步发展了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学说。主要典籍:薛已《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等。
【G、温病学派
创始人吴有性,又称为“瘟疫学派”,为吴门医派主流,它是由伤寒学派与河间学派所派生,以研究和治疗温热病而著称。清代中晚期,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温热学派的代表人物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为中医学理论的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典籍:吴有性著《瘟疫论》(1642)、叶天士著《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著《湿热条辨
【H、汇通学派
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持中西医会合融通的观点,代表者有汪昂、金正希、王学权、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等,这一学派开启了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主要典籍: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邓玉函编译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