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认为,女人的形象上,第一位是皮肤。白难而色易——即女人贵在皮肤白皙,至于眼角眉梢这些,其实通过化妆可以弥补,但白是最难。对于不怎么白的女人,还进一步分,脸黑身白为第一,容易弥补;脸白身黑就比较麻烦;皮肤嫩而黑的,为第二,容易弥补;但皮肤粗而黑的就麻烦;皮肉黑但松软的,为第三,还可弥补;但皮黑肉紧的就麻烦。 第二位是眉眼,主要在眼睛。李渔还说了怎么看女人的方法,主要两种,一种是环视,就是围着她转,这样她不动,你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她眼睛的光亮;二是从下往上看,所以一定要处于低位去看女人,选择在上楼下楼期间,必须要看到女人的眼睛。(不是看裙底) 第三位的手足,认为上看手,下看脚。手的话当推纤纤玉指,但李渔认为那少之又少,加上梨园女子,多会乐器,因为乐器的缘故,手都不再是原本有的样子了。 脚的话,李渔首推脚小而走路姿态美的女人,对此,他老人家也是阅人无数,以此为基础,他总结为甘肃兰州女子和山西大同女子的脚最好。 并且还提到有一次跟一群哥们去妓院泡妞,陪他的是一个大同妓女,一个是北京妓女,他对哥们说大同妓女的脚肯定比北京的好,并且当场验证,果然如此。当然,因为高晓松的缘故,现在大家只知道李渔提到的48种对女人小脚的玩法,实际上也是断章取义,博取眼球而已。 李渔编的芥子园画谱 第四位的态度。我们所谓的尤物,往往以为是一个美女,李渔说,其实尤物不光是美女,美女不一定是尤物,尤物的关键是媚态。这种媚态是一种本事,可不是哪个女人都能有的。李渔认为媚态可抵三四分美貌。 第五位是盥栉,即洗脸和梳头。主要是方法,李渔指出,上粉上色的大忌就是人脸上的油,洗脸关键在去油,去油的关键还在发际与额头,去油之后粉色才会均匀。 梳头也一样,古代梳头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梳,一种是篦,李渔总结为善梳不如善篦。篦子主要是去除头屑和虱子之类的,把头发篦好了,不仅头发干净清爽,而且挽起髻来也能丝毫毕现,非常好看。 所以他说,善于养姬妾的人,估计就是说他自己,是百钱买梳,但是却千金买篦。篦子的制作工艺也比梳子要复杂很多。 同时,梳子和篦子一定是旧的好,越用久越好,以象牙最佳,牛角次之,最次是木头,木头做梳子,一定要用油浸几日才能用。 第六位是熏香。有国色者必有天香,所谓天香是指天然的体香,这类人极少,而有的,往往薄命。绝大多数人都是用香水,香水的制作首品为花露,所谓花露其实就是把新鲜花瓣放到罐子里发酵酝酿而成。 最佳的花是蔷薇。蔷薇制作的花露,可以达到似香非香的幽香境界。其次则是用香皂,香茶来增香。 说完女人之后,李渔进一步对衣着、鞋袜、妆扮、首饰都进行了详细解说。其中说到袜子也很有意思:袜子其实是很古远的东西了,最早女人的缠足可能起自南唐,李后主喜欢让舞女缠足歌舞,其实那个缠足就是为了方便舞女旋转,而非后来的为了给脚整形。 唐代女人都着袜,杨贵妃死后,马嵬一个老太婆抢到了她穿过的一只袜子,挂在自己家门口,游客都可以来把玩,一次一百钱。 袜子还有一个古称叫膝裤,宋高宗听说秦桧死了,感叹说今后免得老在膝裤里藏匕首了。膝裤有底,可以不穿鞋就在地上走。 屋宇、庭院、窗栏的设计陈设,也在李渔研究范围之内,包括对房间的打扫方法。为了应对在写作时,灵感突发时刻,突然内急的状况,他特地在书房制作了小便器,可以将小便通过孔洞流到书房外的桶内。 对于墙壁的设计,李渔自称是唯独他最擅长。有意思的设计,是他认为界墙(即家的外围墙,公私分隔用)最宜用乱石堆成,家中的壁墙,则宜开孔,用于存放书籍,既起到分隔作用,又能储物,同时,壁墙还可以设计通透两边的灯龛,藏灯于壁,既能一灯两用,又可避免灯光太强。 有没有想起之前给各位看官介绍过的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那其中的日本庭院美学,其源头就在上面。 酒器方面,他反对用金银,有钱人家应该用玉或犀角,玉杯可为酒增色,犀角可为酒增香,瓷器当然也可以,但他强调不要用太名贵的瓷器,因为喝醉了容易打碎。 有一条他特别反对的,就是在瓷碗陶碗上写诗文的,尤其反感。原因倒是很深远,因为古代一直强调敬惜字纸,所有写了字的纸,都应当最后烧掉,不能让有字的东西跟垃圾一样扔在外面。字这个东西,是非常宝贵且有天人感应的东西,所以要小心对待。 如果把字刻在瓷碗陶碗上,一旦损毁了,那瓷器烧也烧不烂,要打得很碎也不可能,往往就变成几块瓷片扔在地上,这样瓷器上的字也跟瓷片一样,让万人踩踏,这是对字的不敬重。李渔甚至强调说,这样做的人是会有不好的报应的。 李渔是个大吃货,所以饮馔方面也是高手。不过他在写怎么做好吃的之前,有一段很有趣的感触: 人身上各种器官都是必须的,唯独口腹本来是可以没有的,而有了口腹,就会生出很多讥诈之事,繁复之事。 有了口腹,就有无数言辞,祸也就从口出;有了口腹,吃东西本来是补充能量,现在非要追求味道,追求口感,生出无数本来没有用的事——比如厨艺这一类的。所以,他告诫道,口腹之欲本来是不必要,也不存在的,纯粹是人瞎折腾出来的欲望。 李渔认为至味在于清、洁、芳、鲜、脆。前两者是色,后两者是味,最后是口感。由此他认为蔬菜排于肉食之前,而数第一的就是笋。笋的做法,最好是白水与肥猪肉一起煮,肥肉有甘味,甘味可入于笋,变为鲜味。煮好后,肥肉不要,去一半汤汁,以醋和酒调和之。 成都卤排骨 李渔还自创了一个菜,就是把蘑菇、莼菜、蟹黄、鱼排煮在一起成羹,号称四美羹,蘑菇乃山之精,莼菜是水之精,皆清虚缥缈之物,可谓至鲜。 自创了一种饭的做法,即在米饭煮到沸腾过后,还有水在时,以花露洒之——花露可以是桂花、蔷薇、茉莉一类,但不要用玫瑰,因为他认为玫瑰的香味太像人工味了——这样,煮好的米饭有一种特别的清香,让所有人奇怪他用的是什么米,于是他就很得意。 李渔还研究了植物,植物分为木本、藤本和草本,分别论之,主要是传统崇尚的梅兰竹菊一类,这些不论,体现李渔特色的,是他还认为油菜花也很重要,所谓至贱无敌,他认为春天郊野与朋友诗酒之乐,油菜花其实才是最主要的陪伴。 另外就是他列举了一些常见但又常常被忽略的好植物——如芭蕉,其重要作用是把屋子染绿,有绿韵而免俗,蕉叶甚至可以当纸练字;如苔藓和萍,最常见,最佳功效就是可以做缩微景观,做成一个比巴掌还小的盆景,列于文案之上。 最后是他对行乐养生的总结。李渔提倡人生行乐,乐观而淡泊,当然两者是一回事,他举例说明代的名士康海在邙山下搭了个亭子,朋友们都说,你跑那乱坟岗去搭亭子,天天看着历朝历代的坟,还乐得起来?(日对此景,何以为乐?)康海回答说,正因为看到这个,才不敢不乐!李渔还说,很多朋友也说他,一个高明的人干嘛去钻研烹饪和种植,李渔回答说,人各有志,自得其乐。 那怎么行乐?他的一段话特别经典: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我之至劳,人之所谓至逸。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以胜于己者视己,则时觉可忧。不多一事,故觉其逸,好大喜功,徒见其劳。不辱不殆,至乐其中。 他对比了富人和穷人的行乐之法,总结一句话,就是要“退一步”。富人财多,退一步之法即是不要顶峰再上、再赚,而是先散财助困,再复而求财。人一旦富有,即为众矢之的,散财即是抵消这些怨恨,助困则是行乐。 穷人很穷,退一步之法即是看到自己更穷更困之时,总有进境。所以李渔认为,凡人一生,奇祸大难非特不可遗忘,还宜大书特书,高悬座右,其好处有三:孽由己作,则可知痛改前非,视为前车;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忆苦可思甜也。 真是韵味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