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谈|凌鼎年:《系列微型小说的魅力》

 阿年282 2022-05-16

微型小说大家谈

系列微型小说的魅力

凌鼎年

[内容提要]

对系列微型小说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厘清了脉络。分四点阐述了系列微型小说的特点;列举系列微型小说的多种不同类型的写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者并分享了系列微小说的创作体会。

[关键词]

系列微型小说、回顾、特点、几种写法、注意问题、前景、体会。

一、系列微型小说的回顾

中国大陆新时期的微型小说发轫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在七八十年代,还基本属于名家客串,非名家处于游兵散勇状态,大都偶然为之,率性为之,零敲散打,逮啥写啥的居多,真正有计划,有目的的创作还没形成。因此,系列的出现,最初是无心栽花,并非有意为之,现在很难说谁是写系列微型小说的第一人,也很难说哪一篇哪一组是最早的系列微型小说。

作为中国第一代微型小说作家,我亲眼看见了整个微型小说发展的全过程,在我印象中,较早出现的系列微型小说有河南周口市孙方友的陈州系列、广西钦州市沈祖连的三岔口系列、河南确山县王奎山的侉子营系列,以及凌鼎年的江南古庙镇风情系列。

笔者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经营系列微型小说,有点影响的有“微山湖风情系列”与“古庙镇风情系列”,以及后来的“娄城风情系列”。

刚开始是无意识的,因为我曾因海外关系问题,背井离乡在微山湖畔的大屯煤矿贡献了20年青春。八十年代时,我以一个江南学生娃的视角观察着微山湖,思考着微山湖,寂寞中的我用笔描摹着微山湖的人与事,编织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写得多了,我发现自己写的微山湖题材的微型小说已自成系列,就冠以“微山湖风情系列”。只是八十年代时,我在微山湖畔的煤矿当工人,人微言轻,这个微型小说系列并未引起读者与评论界多少注意。但这个系列启发了我,使我有了第二个系列,即“古庙镇风情系列”。笔者的“古庙镇风情系列”除了在国内发表外,在海外第一次亮相是在1992年7月15日-20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当时的《联合早报》就标明“古庙镇风情系列”,每天连载2篇,发了《婚事》《水荷仙姑》《祖传名壶》《老式柜子》《头上出角》《小保姆的心事》《断碑》《柔与顺的故事》《误墨》等10来篇作品。这组系列还获得了1993年江苏省太仓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奖,获奖证书的文字是这样写的“凌鼎年创作的小小说《古庙镇风情系列》荣获太仓市首届(1992-1993)文学艺术奖”;另外,1994年时苏州市文联编辑的《苏州小说15年》,也入选了《古庙镇风情》系列小小说,收了《茶垢》《祖传名壶》《老式柜子》等一组作品。

这后,我有意识强化古庙镇这地域背景与地域文化。但在写作中,我又发现有些人与事,其背景放在一个小镇上不甚匹配,为了扩大题材面,创造一个更大点的舞台势在必行,于是娄城风情系列酝酿出炉。

写作的实践证明:一个相对广阔的舞台能演绎更多的剧情,容纳更多的角色亮相,我笔下的人物他们活动的舞台就大了许多,我想表述的想法有了更多的载体,写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为了有机结合,不人为割裂开来,我把古庙镇设计为娄城属下的一个行政区划,这样,两个系列就有了内在的关联。可能因为我居住的太仓,被称之为“浦东的后花园”,近年越来越城市化,越来越现代化,我的生活体验也就更偏向于城市,因此,我近年的微型小说背景,娄城已大大超过了古庙镇,因而我的娄城风情系列越写越多,至少有两三百篇。2005年9月我结集出版了“娄城风情系列微型小说”《过过儿时之瘾》,受到了读者与评论界的好评,有十多位作家、评论家与热心读者撰写了评论,《文学报》《作家报》《小小说月刊》《江苏作家》,《金太仓》杂志、澳大利亚《汉声》杂志等海内外多家报刊,与网站发了评论。

沈祖连的“三岔口系列”,最早发表于广西《北海日报》,大约是1987年时,共写了数十篇。

孙方友的“陈州系列”,最早发表于1988年河南的《周口日报》,此系列共写了300多篇,包括一些二三千字,甚至三千多字的笔记小说。

系列微型小说的结集出版就我的阅读视野,在上个世纪是极少的,无非有一些专题性的微型小说集子出版,较早的有:

王大凡选编的《青春·爱情小小说选粹》〈1994年8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杨晓敏、郭昕主编的《名家精品小说选》,分“爱情篇”“军旅篇”;“幽默篇”“传奇篇”〈1994年10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贤亮主编的《世界微型小说传世精品》,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1996年3月出版,共有《他们要学狗叫——幽默荒诞系列》《英雄之死——惊除传奇系列》《自杀未遂——人生哲理系列》《哭泣的女人——情感婚恋系列》等四本。

曹德权、钟明冰主编的《中国当代小小说名家名作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来版。共有10本:

《万家灯火——都市之页》

《布谷声声——乡土之页》

《无悔青春——知青之页》

《春催桃李——校园之页》

《惊涛拍岸——商海之页》

《铁血柔情——军警之页》

《相约如梦——婚恋之页》

《啼笑皆非——荒诞之页》

《梦幻尘烟——传奇之页》

《八面来风——特区·异域之页》

郑允钦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

《微型小说选刊系列精华本·糖醋爱情(情爱卷)》

《微型小说选刊系列精华本·毒不死的狗(幽默卷)》

《微型小说选刊系列精华本·蜕变(讽刺卷)》

凌鼎年主编的《中国当代幽默微型小说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出版〉;《中国武侠微型小说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出版〉;《中国推理侦探微型小说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出版〉。《中国科幻微型小说选》书稿被出版社遗失,没有能出版。

个人专题性微型小说集子最早的好像是《沙黾农微型幽默小说99篇》(南京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还读到过《孙浩东微型幽默小说50篇》(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初版);《汝荣兴幽默小小说》(黄河出版社1998年11月版);《妆荣兴哲理小小说选》(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版)等。

由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倾力推出的“感动心灵·最受欢迎的微型小说名家名作丛书”,可以认为是中国第一套系列微型小说丛书,此套丛书共八本,包括滕刚情爱小说系列《秘密情节》、孙方友传奇小说系列《女票》、凌鼎年风情小说系列《过过儿时之瘾》、谢志强魔幻小说系列《大名鼎鼎的越狱犯哈雷》、刘国芳哲理小说系列《荡不起来的秋千》、陈永林幽默小说系列《我要是个女人多好》、秦德龙官场小说系列《领导随意》、孙禾青春小说系列《故事不是假的》。这八位作家均是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实力派作家,他们的整体“出镜”,且各以不同的微型小说系列集子亮相,确实引起了读者与评论界对系列微型小说的重视与好评。

系列微型小说在中国大陆以外,则很少能见到。就我阅读的视野来看,类似于大陆的系列微型小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公开亮出系列微型小说旗号的,则少之又少。

印象比较深的,也可能是唯一标明系列微型小说作品的,有新加坡作家黄孟文的“毛果山传奇系列”,刘海涛、廖怀民、顾建新、徐学等写过评论。黄孟文的“毛果山传奇系列”,我读到过《换血》《退休》《我爱毛果山》《学府冬夏》等一组4篇,属寓言体系列微型小说,这一组作品因手法独特,寓意深刻,引起了读者、评论家的注意和好评,曾有多篇评论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条分缕析。但总体说来,这与中国大陆微型小说作家一个系列动辄数十篇,甚至一二百篇、两三百篇还不能同日而语。

新加坡董农政的微型小说则可冠以“微型小说文体探索系列”,虽然他本人并未公开亮出旗号。

马来西亚朵拉的不少作品可冠以“爱情系列微型小说”或“情爱系列微型小说”,也可冠以“爱情、婚姻、家庭系列微型小说”,如果归类结集,会显得更有分量,不妨试试。

香港的陶然,写过不少故事新编类的作品,是否可冠以“故事新编系列微型小说”呢?另外,他还有相当数量的历史题材微型小说,假如集在一起,单独出一本“陶然历史系列微型小说集”,我想也会引起读者兴趣与评论界注意的。

香港的另一位作家东瑞从事儿童题材微型小说创作多年,写过不少这种题材的作品,而且也都归类结集出版了,《逃出地狱门——东瑞少年小小说40篇》,1995年3月出版。如果在“系列”上强化一下,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二、系列微型小说的几个特点

所谓系列,就是相关联成组成套的事物。系列微型小说就是相关联的人与事组合成的成组成套的微型小说。

换句话说,一篇两篇、三篇五篇还很难称为系列,就算你打出某某系列的旗号,读者也不一定认可,或者说不一定有印象。总之,系列微型小说是必须有数量作基础,没有数量的保证,是形不成系列的。

小小说成系列,目前有三大类情况:一类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如孙方友的陈州系列、沈祖连的三岔口系列、杨小凡的药都系列、相裕亭的盐河人家系列、郑时培的相思湾系列、万芊的陈墩镇系列与笔者的古庙镇风情系列、娄城风情系列等;另一类以题材来区分,如刘国芳的哲理系列、谢志强的魔幻系列、陈永林的情爱系列、秦德龙的官场系列、孙禾的青春系列、邓洪卫的三国人物系列等;还有比较另类的一类,就是滕刚的张三系列。

❶ 系列微型小说往往有一个明确的地理概念。

这是系列微型小说最常见最显著最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标记。如杨小凡的“药都人物系列”;郑时培的相思湾系列;万芊的“陈墩村系列〈包括金泾村系列、银泾村系列两个子系列〉”;谢志强的“新疆风情系列”、邓洪卫的“三国人物系列”等等。

❷ 系列微型小说往往有相对明确的时间坐标,或曰相对固定的历史背景。

或集中写民国时期,或集中写抗日战争时期,或集中写文革时期,或集中写改革开放新时期;有的则集中写知青生活那一个时期段;有的则写在海外生活的那一时间段,这样形成的系列就相对集中,识别标致明显。

❸ 有相对明确的中心人物。

系列可以是地方系列,也可以是人物系列,还可以是同类项合并的系列。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的展开故事,形成故事,也是一种写法,并且是读者认可,读者喜欢的一种写法。

❹ 只有集中发表,集中推出,方能引起读者注意,评论家关注。

既然称之为系列,就应有集束手榴弹效应,假如依然一篇篇单篇发表,又有几个读者会注意到篇与篇之间的关联。系列等于一个品牌,而品牌是自创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赐予的。当然,评论家的关注,媒体的推介,对扩大系列的影响,其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能冠以“××系列”结集出版,则是一次十分有效的集中宣传,对形成品牌大有好处。

三、系列微型小说的几种写法

常言道文无定法,所谓各人各法,只要得法,但既然冠以系列微型小说,总得符合“系列”两字吧,太随心所欲就不成其系列了。

分析当今微型小说文坛,系列微型小说大致有以下几种写法:

❶ 孙方友式系列

孙方友的微型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笔记体,传奇性,最明显的标签是“陈州”,他发过不少“陈州笔记”“陈州三题”“陈州人物”等等,他故事中的人与事,大部分离不开陈州。就像贾平凹写商州,莫言写高密,范小青写苏州。在一定意义上也给地方上做了广告,以致现在的微型小说读者一提到孙方友就会提到他的陈州系列,一提到陈州就会想到孙方友,说孙方友是“孙陈州”不算溢美吧。

❷ 滕刚式系列

滕刚的微型小说也形成了自己的系列,但他的系列别具一格,既无明确的城市标识,也无明确的时代背景,甚至连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唯一很少变化的是他文中的男主人公张三与女主人公向梅,张三出现的频率更多些。滕刚用张三作主人公开始并非有意系列化,但张三故事写多了,也就形成了“张三系列”。张三成了贯穿滕刚作品的中心人物、一号人物,使读者把张三与滕刚连在了一起,想忘张三都难。

在滕刚的“张三系列”里,张三的胖瘦、高矮,都不是最主要的,要紧的是张三这个人物符号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遭所遇,带给读者的信息,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

❸ 刘国芳式系列

刘国芳属于题材式系列,他的作品既不是靠地理概念来识别,也非借人物来识别,而是以题材取胜,他的作品有两大类,即爱情题材与哲理题材,他编织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串在一起不就成了系列。若细分,他的爱情系列还可以分为少男少女爱情系列;青年男女爱情系列;大龄青年爱情系列;老年人爱情系列等等。他的爱情系列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

❹ 陈永林式系列

陈永林是微型小说作家群中的快枪手。据说他是中国微型小说文坛极少数创作量超过2000篇的作家。笔者注意到,他光一个“殇”字系列就写了100多篇,例如《树殇》《水殇》《花殇》《鸟殇》《茶殇》《杯殇》《门殇》《壶殇》《船殇》《店殇》《庙殇》《貌殇》《眼殇》《窑殇》《碗殇》《镯殇》《筝殇》《鳖殇》《梅殇》《夜殇》《钱殇》《伞殇》……几乎无事无人不能“殇”,虽然人物是不同的,背景是不同的,时间是不同的,故事是不同的,但主题是相对一致的——殇。

作为一种写法自有其阅读价值,也有读者喜欢,但可一而不可二,更不可三。

❺ 秦德龙式系列

秦德龙近年致力于官场题材的开挖,写了两三百篇官场微型小说,形成了他的官场系列。官场就是故事的背景,人物活动的载体,官大官小都是官,官廉官贪都是官,官场百态,千奇百怪。或褒或贬,自成体系,据说还颇受读者欢迎呢。

❻ 谢志强式系列

谢志强有两个系列,一个是新疆风情系列。除了有少数民情风情外,其他写法与孙方友的陈州系列,与笔者的娄城系列并无多少不同。倒是他的另一个国王系列,很有个性与特色。

这是一个带有寓言色彩的系列,作者写了一个又一个王国的故事,这与滕刚的张三系列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张三系列是现实主义的,国王系列则是纯属虚构的。在国王系列里,时空概念都是不确定的,读者不必去认真追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只要理解作家想传达给读者的是一个什么信息,什么思想就可以了。这种系列给了作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与虚构空间,同时也给了读者参与创作的可能,但要让读者真正理解,乃至共鸣,有一个虚构、夸张的度的问题,,过了就成了寓言故事。这从评论家、读者对国王系列褒贬不一,评价相去甚远,可以看出。

❼ 贺鹏式系列

北京的贺鹏2006年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禁毒题材系列微型小说集子《天堂背后》,这个系列题材很特别,是一个敏感题材。既可以认为属于公安题材,又可以认为社会题材。这个系列开创了就某一专门问题写一本集子的先例。

另一位从大别山到北京打工,历时十年,从一位“京漂一族”到跻身文化界白领的金波,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与相同命运的打工者的经历、遭遇,写了一组数十篇“职场打工系列”的微型小说,倒也颇有特色,颇有时代感。

四、系列微型小说应注意的问题

系列微型小说有其阅读优势,但也有其局限,如作家不注意,很可能前后矛盾,露出破绽。

如地域系列,你写西部的,就不能出现江南风情,你写边陲的,就不应写成内陆风俗。还有你以一个村或一个镇或一个市作为标志,那你始终得以这个标志作背景,不能一会大一会小,一会富一会穷,要有前后的连贯性、可信性。

如人物系列,主人公不宜脾气一日三变,性格朝行夜换,至少要符合人物的生活逻辑。

微型小说专业户最适宜写系列微型小说,那些客串写微型小说,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者是很难写好系列微型小说的。

五、系列微型小说的前景

应该说系列微型小说的前景是比较看好的。它能弥补微型小说的单薄。如果形成了一定量的系列微型小说,是可以与中短篇小说相媲美的。有质量有分量的系列微型小说,甚至可以与平庸的长篇小说相抗衡。

系列微型小说既是微型小说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微型小说这种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系列微型小说还是读者喜欢的一种写法,有读者认为读微型小说系列过瘾,有阅读的快感。当然,微型小说系列也很考验作家的才智、才气,看得出一个作家有无创作底气。

我曾说过:作品不能以长短来衡量其孰优孰劣。也就是说评判作品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质量。换句话说,作品应该只有优劣之分。但我们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篇小小说的容量,与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毕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就像拳击比赛、举重比赛,不是同一级别的,不能放在同一竞技场。说清这一点,不是小瞧这文体,更不是使自己有自卑感,而是要借此明白这个文体的弱处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

用最通俗的话讲:如果一篇小小说与一篇短篇小说,与一篇中篇小说或一部长篇小说相比,所谓一对一的“单打独对”,根本没有任何优势,但如果拿一组小小说或一个系列的小小说或者说同等字数的作品来比较一下,品评一下,我想优秀的小小说是不会比其他文体的作品弱的,甚至还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阅读优势。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来参与系列微型小说的创作,写出受读者欢迎的系列微型小说作品来,把微型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信,用不了多久,系列微型小说必会引起评论家的注意。

六、我写系列微型小说的体会

我曾说过从事微型小说创作也要扬长避短,那么我的“长”又是什么,“短”又是什么呢?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我对当代拉美的文学作品读得不多不透,搞魔幻小小说并非我专长;我在情爱方面的体验也极其有限,编不出那么多层出不穷的爱情故事,这应该算是我文学创作领域相对薄弱的一环。但我从小爱读书,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家有藏书、杂志万余册,我又系统地研究过太仓的地方志与读过周边县市的镇志、县志、市志、州志,对当地的民俗民情有相当的了解,对吴越文化、吴文化、娄东文化有自己的看法与心得。我常年接触的又较多的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鉴赏家、古琴家、音乐家、舞蹈家、收藏家、陶艺家、园艺家、园林专家等一批文化人,我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言,不说了若指掌,至少烂熟于胸,这多少可以算我的优势吧。因此我较多地写了我熟悉的人与事,我写这些江南小城中小镇中的文化人、半文化人,以及寻常的百姓。写他们的秉性,写他们的操守,写他们的追求,写出他们的个性,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写出他们的与众不同。

因为有特定的地域环境作依托,有特定的地域文化为背景,这些人与事与这环境、背景相契合后,就显得真实、厚实,有一种整体感,像一幅长卷图,可以展示娄城的方方面面,可以观照娄城的过去与现在。我想,只要有心,努力经营,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不也可以和长篇小说相媲美吗?!从这个层面上说,长篇小说可以描写,可以反映的,微型小说同样也可以描写,也可以反映。这就是我越来越偏重于写系列微型小说的原因之一。

最近有记者采访我时问我:你的“娄城风情系列微型小说”有何创作特色?

我答曰:创作特色等往往是评论家归纳、剖析、总结出来的,对作家本身来说只能讲在构思、落笔时比较注意些什么。

第一、我塑造人物时比较注意尽可能与挖掘、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起来;

第二、描写事件时尽可能与地方沧桑之变结合起来;

第三、能写出人物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诸如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变化。

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吧。否则写地域文化、写文化人,写历史题材,闹不好就会观念陈旧,向后看不向前看。写系列小小说有写系列小小说的好处,但作品一旦成了系列,难度也就大了,首先作品得有一定的数量保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共仨瓜俩枣,纵然有所质量,也是很难形成系列的。其次,既然是系列,得有个总体把握,或者说得定个总调,内容不宜太庞杂,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外在的关系,事件与事件之间可能产生的因果关系等等,都要有所考虑,否则就是大杂烩系列。

我从1975年写第一篇微型小说到现在,应该近早两千篇了,涉及的人物各行各业都有,事情更是千奇百怪,但评论家梳理我作品后,称之为“文化意蕴微型小说”,这使我很欣慰。不过我并不只局限于写文化人,写传统文化。我不愿单打一,不愿原地踏步,总想创新,总想突破。因此我在写娄城风情这主打系列的同时,也写了武侠微型系列、科幻微型系列、侦破推理微型系列、法治微型系列,小说文体探索系列、故事新编系列等,至于官场系列就写得更多了,因为我在机关工作了二十多年,有许多感受可写,只是没有刻意去结集。以后我会不会去写哲理系列、情爱系列等,我也说不准,有激情就写,没兴趣就罢。但我会继续经营好“娄城风情系列微型小说”,争取写出品牌来。

当然,品牌是靠数量与质量造就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形不成系列,没有相当的质量,谁会承认你为品牌。多读,多思,多观察,多比较,多写,构思好了再写,在数量的基础上写出质量,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多年写作实践的经验。系列微型小说创作时可以一组组人物写,可以一个专题一个专题集中写,也可以单个写,再串起来汇成系列;发表时,可以单篇发,也可以一组组发;结集时还可以同类项合并,以整体形式出镜,更能显出分量,更能引起读者与评论界的关注。这几年,我没有刻意去写系列,但有意无意间,娄城风情系列越写越多,四五百篇肯定有了。2018年时,海南的符浩勇来约稿,说广东人民出版社达成了出版意向,出一套系列小小说丛书,我就编了一本《娄城物语》,全是写娄城故事的,原定2019年上半年出版,后来出版收紧,黄了,这套系列小小说丛书没有出版,很是可惜。

总之,成熟的、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家应该有雄心大志,力争把系列微型小说写成文学的《清明上河图》,有此信心与决心,才有可能一步一脚印向既定目标靠近。

原载《写作》(上旬刊) 2016年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