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排除误区,凸显“三性”,科学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5-16

排除误区,凸显“三性”

科学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二)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再说第二个方面——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凡事都应该有原则,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同样有原则。我们以为要凸显出“三性”——1.语文性;2.课标性;3.高效性。

-语文性-

先说语文性。它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学科属性。换言之,如果课堂中不能体现语文性,那就不是语文高效课堂。语文性的特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文道结合,不,文道一体,这个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文是工具性,道是人文性;文是手段,道是主题;文是表象,道是内涵。要想让学生理解道,必须首先要学会文。即一定要首先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工具,也就是说,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换言之,如果没有听说读写的训练,就不能叫做语文课。现在好多学生在课堂上学语文,不是学听说读写,而是学做题,学技艺,学得分,但最终不能很好的说话,不能很好的听答,不能很好的阅读。这个责任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不能把工具性的特点落到实处。但光有工具性还不行,还必须要有人文性。即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一是教师本身的思想要正,二是要正确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听好语,说好话,读好书,写好文,做好人。“好”就是道的内涵要“好”。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文道一体,文道结合,文以载道。大家知道,今天,有一个学生到前面回答问题,回答不好,哭了,但教师后来却把他带走了。有人也许认为,课堂上怎么能够让学生哭呢?我说,这正是高效课堂,这正是对学生的负责任,这正是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课堂上本就是让学生吃苦的,让学生暴露问题的。这个学生不能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个问题确实很简单,但他却回答不出来,什么原因?因为他压根儿没有思考,不认真。我发现后,故意让他回答。我知道他回答不出。但这却是对他,对其它同学进行“道”教育的很好的真正的材料。我的目的就是让他从此有变化。但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老师出于同情心,竟然把他带走了。让这个孩子失去了一次“道”义提升的绝好的机会。在学文中解道,在解道中学文,如此,文与道才不会偏颇,才能获得共赢。

第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确实,实践是学好语文的最重要的手段与方式。今天,我们学习《乡愁》,经过了三次朗读,三次思考,三次研讨,这实际上就是三次实践,都是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分析、掌握、理解文本。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多少,说多少,引多少,而是全过程放权让学生都在实践。结果呢,学生能正确朗读了,能理解情感了,能把握表达方法了,这一切都是实践的结果,都是全过程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在语文课堂上,在各科体裁的语文课堂上都是如此。不让学生实践,怎么可能让学生做到能听、能说、能读、能写?我们曾经说过一句很偏激的话——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做哑巴。这句话是针对讲风甚的满堂灌的课堂提出来的。你讲得很多,必须学生学得很少;你满堂灌,必须学生只有听从的份,而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思想。做哑巴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定真正把把学权给学生,让学生全过程实践,学生读得多了,说得多了,理解得多了,思考得多了,那学生的能力不就提高了,领悟力不就增强了吗?当然,在课堂上,老师不是哑巴,也不可能真的做哑吧,只是要做到少讲、精讲,该讲则讲。

第三,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新课程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确实,语文的开放性很重要,因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只有,开放了,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主人,其主人的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开放,不仅是指思想的开放,内容的开放,还指每一个学生的开放。让所有的学生去说,让所有的学生去做,让所有的学生去思,让所有的学生去探究、提出思想、找出方法。课堂绝不是少数学生课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包容,这个孩子说错了不要紧,第一次说错不要紧,第二次就不错了,第三次就慢慢好起来了。长此以往,学生不就能够不断进步吗?开放,还指教与学手段的开放——凡是能够促进语文学业发展的手段均可以用来,用足,用好。在“互联网+”的时代里,语文课堂不能狭隘化,一定要与时代接轨,与现代科技手段、现代教育载体有机相连。开放,还指“跳出语文学语文”,语文教材是载体,是重要的学习载体,但语文学习之时,为什么不能有机应用其它学科知识来促进本学科的学习呢?为语文而语文是狭隘的语文,不是大语文,不是正语文,不是真语文。在学习《乡愁》之时,课堂的开放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个学生都在实践,每个学生说的都是自己的“乡愁”,学生不仅读了文本的“乡愁”,也走出了文本,谈了各种人的“乡愁”。这些都是开放性的具体表现。

-课标性-

再说课标性。语文课标标准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的文献,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换言之,我们必须吃透语文课程标准,以此为依据,体现课标思想,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课标性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性。课堂为了谁?为了学生。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仅如此认识,我们以为,显得很是空泛。学生,是一个群体概念,很可能造成“打着为了学生的幌子,干着只为少数的勾当”。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比较突出,可谓是比比皆是。请记住,课堂不是为了少数学生,不是为了多数学生,不是为了绝大多数的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只有把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落到了实处,这样的课堂才有资格称之为“高效课堂”。那种不为所有学生,或者说,只要有学生在课堂没有能够得到发展与提升的课堂,绝对不是“高效课堂”。因为它失去了课堂的本义——课堂上学生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到课堂里是来成长的,你并没有使之成长。现在课堂,最大的问题不是策略、方法,而是思想,而是缺少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任的精神。我们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意思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好,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教好,这是每一个老师的职责之所在。仿言之,“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我真想不通,为什么英语能够学得那么好,而作为母语的语文却学不好,什么原因?这正是荒唐之至。原因很简单,不能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有人说这个学生很差,差极了怎么办啊?怎么办?很简单,我们用四个字来解决,“逼上梁山”。对学生来说一定要逼,逼上去学习,要知道,“人都是逼出来的”,“逼”才能让人“绝处逢生”。特别是一些所谓学不好的学生,必须让其尝尝苦头,“快马加鞭”地“逼”其前行。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千千万万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有人说“逼”学生学,把他“逼”死了怎么办呢?诸位,谁叫你把他“逼”死了的?凡事都要讲原则。我讲的“逼”,是“因材施逼”。你必须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啊,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像今天这个被我批评的学生,如在我班级,他若哭的话,我不会同情他,我要好好地、狠狠地教育他、开导他——他为什么哭?是因为丢面子哭了,而不是因为不学习、不会回答问题哭的。哭就让他哭了,你不会向他投降的,你向他投降就说明你思想有问题的——你不是为了学生好,而是在怂恿他、撺掇他、放纵他。课后了,我还要与他好好谈谈,让他明白,不努力,不认真,不竭尽全力地学习是要做落后做乌龟了,是要“挨打”的;我要他表态今后怎么办?怎样才能挽回面子,得到尊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教育学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学生成长哪有一帆风顺的?我总以为,对学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搞什么“循循善诱”,有时会适得其反,有时必须“快刀斩乱麻”,当机立断,迅速处置。怎样才能“逼”着每一个学生在学呢?在课堂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我常讲一句话——会的举手,不会的站起来。这可是绝招。有人说,他不会,但在举手。因为我了解学生,我就让他回答问题,这样他不就露马脚了,这就有了教育的好资源了。有人他不会,站了起来。我就请他到前面,询问哪儿不会,是不是都不会。如果简单问题都不会,说明其并没有真的动脑筋,想办法,这时就必须教育。如果是真的动了脑筋而不会,要表扬,要鼓励——课堂上正是因为不会才有课堂学习的必要性,才能引发后期的学习。“逼上梁山”实际上就是逼着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好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主人在课堂上价值。

第二,学习性。学生来到课堂,是干什么的?当然是学习的,不是睡觉的。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就像教师必须教书,农民必须种田,工人必须做工一样。可有的老师的课堂不是如此。不是在教书育人,而是在让学生睡觉。课堂上有许多睡觉生,陪读生,多余人。此时,学生已然不是学生,教师也不是教师了。课堂不学习,还能叫课堂?学生不能叫学生?我们以为,课堂上只有有一个学生不学习,就是对你语文老师的侮辱和亵渎,因为你是语文老师,因为你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拯救,教育就是唤醒,教育就是点燃。课堂就是要通过你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习,学会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怎样才是学?听是学,说是学,读是学,写是学,自学是学,互动是学习。在所有学中,务必贯穿着“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上语文的学就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究文本,探究文本,交流文本,就应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各种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方式去学;老师更应该通过各种有效教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中去,促进学习学到,学会。

第三,学标性。课堂学习是要有目标的,没有学习目标的课堂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就如同水中浮萍。每一节都应该有学习目标。这么多的学科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最不明显,内容最不确定,这是很不正常的。不像数理化,在课堂里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讲到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乡愁》一课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三点。在这儿,我强调两点,一是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非课时目标。我们看到好多的课堂,特别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三维目标齐全,听说读写齐全,各式不少,每样都有,依据就是三维目标。这是对三维目标的错误理解。三维目标是经过六年、九年、十二年的教与学,最终通过这么长时间语文课的学习所应该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不是一时目标,不是一段目标,而是长远目标,终极目标。二是三维目标中,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通过课堂教与学所能达到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多次观课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总是喜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写下来,让同学们知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学习,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怎样的。荒唐,通过一堂课就能把学生教成具有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了。要知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渗透目标,是隐性目标,必须通过“隐”的方法来实现。事实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是认识,更是实践。学生认识到了,是不是就能实现呢?未必。作为“以文载道”的语文必须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这种目标不必呈现,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渗透之法让学生感悟、领会。如何渗透?我用的方法有三种,在这堂课中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立规矩,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有思想、有纪律、有追求的能动的人;二是通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的感染,让学生学有对象,行有表率;三是通过具体的文本的学习、剖析来认识形象,对照自我,深入反省,提升觉悟。

-高效性-

高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追求。所谓“高效课堂”,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生命色彩的课堂”。绽放生命色彩是高效课堂的内容,每一个学生是高效课堂的对象,都必须放在课堂中,离开了课堂,就谈不上高效课堂。高效性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真实。真实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没有真实,就没有高效。许多课堂确实热闹,确实让人佩服,学生课堂展示令人叹为观止,但回过头来想一想,问一问,这一切是真吗?用了多少时间学的?多少学生会了?如果进行课堂测试情况如何?等等,一追问,很多课堂就露马脚了,高效就会不攻自破。请问在座的各位,今天,我上的《乡愁》一课是真的吗?有虚假的成分吗?当然是真的。我没有让学生课前预习,没有让学生运用任何资料进行学习,没有从老师的讲开始,没有让学生进行无意义的所谓展示,没有让学生随随便便地进行交流,而是真正从学生的读书开始,从学生的思考开始,从学生的自我研究开始,从学生的真正问题出发,有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而这种解决不是老师的解决,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我的解决,学生小组的解决,学生全班的解决,解决得彻底不彻底呢?我及时进行了检测,使学生的学真正落到了实处。我以为,这才是课堂,这才是学习,这才是教育,这才是将语文课堂学习落到实处。

第二,有序。有序是课堂高效的保障。凡做事都是有序的。有的可以齐头并进,同时进行;有的可以前后颠倒,无碍大局;而有的却必须有先有后,绝对不能颠倒是非次序。学习是要有序的,且这种序必须讲究。所谓讲究,就是做到三个符合:一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今天我们的课堂就是从暴露学生学习问题开始的,接着让学生来解决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应用问题;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今天我们的课堂就是从《乡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如何表达这三个方面有序展开的;三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自主学习在先,合作学习在后;简单问题在先,复杂问题在后;走进文本在先,走出文本在后;“差生”回答在先,“优生”帮助在后;共性问题在先,个性问题在后;等等。今天我们所学的《乡愁》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着按照学生成长规律的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就能够茁壮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在各个时间段中,干着自己应该干的事情,做到忙而不乱,有序推进。序,分为大序和小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大序决定小序,小序服从大序。

第三,紧张。紧张是课堂高效的标志。现在,我们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松松垮垮,懒懒散散,无精打采,可读不可读,可动脑筋不可动脑筋,可回答问题可不回答问题,有时还会发现整个课堂上睡倒一大片,这是最荒唐和可笑的。有人也许说课堂要学得轻松,要让学生愉快。我以为,这是对高效课堂的误解,这是对语文课改的曲解。我们应该要打造一个负责任的课堂。负责任课堂就是让学生全过程都在动脑筋的课堂。只有动脑筋了,只有真正投入了,学生才会有收获,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而要动脑筋,投入其中,就必须要紧张。紧张,不是害怕,不是畏惧,不是胆怯,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而是静下心来埋下头来全身心积极的投入。紧张就是用心,就是积极,就是执着,就是投入。有人也许问,紧张的课堂,学生愉快吗?我说,越紧张越愉快。下课后,我问了这些学生,你们感觉怎么样?无不兴奋,无不高兴。为什么呢?他们在紧张过程之中学到了东西,得到了发展,提升了思想。女同志生小孩,紧张吗?紧张,十月怀胎,岂有不紧张的道理。愉快吗?很愉快,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哇哇……”孩子落地了,因为他们有劳动成果了。这叫什么?这就是“痛并快乐着”,“累并快乐着”,没有这种痛苦的煎熬的过程,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我们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把我们的课堂打造成“产房”,要把学生打造成孕妇,要让我们的学生去生小孩——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数、素质、习惯、品质——所有这些都是做出来的,实践、积累、积淀出来的,是辛苦劳动出来的,决不是看出来的、听出来的、想出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