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杂谈 051:湿婆神在泉州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2-05-16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其鼎盛时期,有许多来自印度的商人在泉州经商,他们不仅定居下来,而且为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还营建了印度教寺庙。时过境迁,当年的印度商人早已不在,寺庙也荒废,以石构件的形式继续留存在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天后宫的寝殿,白耇庙的敬字亭,都可以在上面找寻到来自印度的异域风情。

印度教石刻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方湿婆神的石刻,但是泉州是一座世界性的城市,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本地,而是应该从整条海上丝绸之路的维度来看泉州。所以,今天的故事要从印度讲起。

2015年我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骑行海上丝绸之路回国,于当年12月31日来到了印度孟买。在孟买港湾里有一座象岛,上面有着数座印度教石窟,它们始建于公元七百年左右,正是印度教发展壮大的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象岛石窟之庞大甚至在象岛的地下形成了一座座地下宫殿,而也正因象岛石窟规模的庞大和做工之细致,它在1987年顺利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象岛石窟以精美的湿婆神雕塑而著名,被誉为“湿婆之家”。

象岛石窟

湿婆与梵天和毗湿奴为印度教三相神。湿婆的地位是毁灭者,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林伽是湿婆的最基本象征。所以湿婆神是其中形象最为复杂的神,而象岛石窟则是认识湿婆神的最佳选择。

湿婆神

在湿婆神的众多形象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林伽,林伽为一个圆柱形的石柱,呈勃起状,以约尼为底座,约尼是女性生殖器像,象征湿婆的妻子。这种配合的含义是:阴阳二性永远不离,阴阳交合即万物的总体。传说,湿婆曾经和他的妻子为爱鼓掌鼓了一百年,这种超乎常理的生殖力或许就是印度人喜欢湿婆的原因之一。信徒用鲜花、清水、青草、水果、树叶和干米供奉林伽。

我想,林伽的普及应该在于它的制造更加简单,容易普及,而且也和一些地方的原始生殖崇拜相一致。泉州浮桥旁也有一石笋,有很多人说它是林伽,可是下面又没有相配套的约尼,而且我走遍印度、尼泊尔、东南亚这些有印度教信仰的地方,林伽的形象都是如同下图一般小巧,从未见过泉州石笋那般巨大高耸的,难不成林伽来到泉州突然变异了?

林伽

《罗波那摇撼凯拉萨山》 当湿婆在凯拉萨山修炼时,来自斯里兰卡的罗波那想挑战他,把山举起来,却被湿婆压了下去。

《罗波那摇撼凯拉萨山》

《湿婆杀黑暗之魔》 相传恶魔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只要血滴到地上,就会重生。于是湿婆的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盆子,在杀恶魔的时候把它的血盛在盆子里,这样它就木有办法重生了。

《湿婆杀黑暗之魔》

《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 女人在结婚前是站在男人右边的,从雕像可以看出。而当婚后就可以站到左边了,因为那离心脏更近。

《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

《湿婆与帕尔瓦蒂掷骰子赌博》 婚后摇筛子玩游戏是印度的一种风俗。万能的湿婆神自然是逢赌必赢,但是现在的印度男人更喜欢绅士一点让女人赢。

《湿婆与帕尔瓦蒂掷骰子赌博》

《持恒河者》 当恒河女神从雪山天国降凡之际,湿婆为了避免水势过猛淹没众生,亲自以头接水,让恒河在他的发缕间流转千年缓冲后再流回人间

《持恒河者》

《瑜伽之主》 湿婆在莲花座上打坐冥想

《瑜伽之主》 

《半女之主》 湿婆的左边半个身体变为女性,手上还拿着镜子再照。这是说他跟他老婆结婚以后合二为一了。

《半女之主》 

《舞蹈的湿婆》 湿婆头戴扇形毛冠,面有三目,手为四臂,翩翩起舞。宇宙从诞生到毁灭的运转是有规律和节奏的,这体现为湿婆的舞蹈。

《舞蹈的湿婆》 

石窟中最出名的一组石像称为“吹目瑞提”即三个头的湿婆神,各自代表着毁灭神,创造神及保护神。右面像为女性,手拈莲花,表情温存,面带笑容正面做手托净瓶神情庄严,睿智超脱;左面像为男性,手握毒蛇,双眉微皱,口露獠牙。正面代表创造者,神情庄重,左面代表毁灭者,面目狰狞;右边代表守护神,面带笑容。

这尊《湿婆三面像》寓创造、保存、毁灭之奥义,集优美、超脱、狞厉于一身,象征着宇宙生命的永恒,达到了审美和谐的极致,被公认为印度雕刻乃至世界雕刻的不朽杰作之一。

《湿婆三面像》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回泉州,在位于晋江池店兴济亭的壁龛上嵌筑着一方珍贵的元代印度教石刻,即深受印度教教徒尊崇的湿婆"舞王相”。这座雕像由绿辉岩雕成,高52厘米,宽68厘米,厚22厘米,是广泛流行于印度的印度教艺术造型,雕工精细,形神兼备,正是汲取印度教艺术,从南印度原型直接临摹下来的,同时糅合着古代泉州传统的雕刻图案与技巧。

石刻中间浮雕四臂神湿婆,一脚踩着横卧在地的巨魔,巨魔用手撑住长矛徒然挣扎着,浮雕表现了湿婆脚踩魔鬼欲作舞蹈之状,意味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湿婆左右伫立着两位女神,应为湿婆的妻子婆婆娣和七母神,都是生与死、创造与破坏的象征。

如果从形象上看,兴济亭和象岛石窟的舞王相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同。来泉州经商的印度人多是东南海岸的泰米尔人,在艺术造型上应该与西海岸的孟买有一定差别,加之在远离信仰中心的中国,即便能够建庙,也难有足够的财力来兴建跟象岛石窟一样豪华的寺庙,在规模和精致程度上会略为逊色。

舞王相

据当地村民介绍,长期以来他们一直以为这座雕像是观音菩萨,传说是明朝时池店大富豪李五的第三媳妇秦妈误认为观世音而请入祭祀,用以驱除水鬼和避邪。因此,雕象上方悬挂着上书“观自在”的横匾,旁边围护的木播栏携刻楹联联“兴凤境国泰民安,济万物风调雨顺。”每年的观音诞辰,村民都会来上供,香火旺盛。

据专家考证,这座印度式浮雕来历不明,很可能就是元代兴建的泉州印度教寺数石,元未寺庙遭到破坏,后来移到与泉州城区相近的池店。

泉州被联合国定为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这座“市井十洲人”的城市,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多元的丝路精神,迎接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传教士。任何一个宗教都可以在泉州找到它的安身之处,哪怕当它的信徒早已远去,各种神明都可以其他的形式在泉州体面的安身,甚至像兴济亭的湿婆神一样,被人们当做观世音,以另外一种方式祭拜。

兴济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