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之战意义重大,明明粟裕也参与指挥,为何他的回忆录只字不提

 海曲上人 2022-05-16

《粟裕战争回忆录》是被军史圈奉为至宝的一本奇书。

盖因其记载了粟大将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最直观的感觉。古之韩、白、卫、霍,虽有诸史记载其威武霸气之事迹,但究属二手。粟大将堪称当代韩白、卫霍再世,自己讲自己如何打仗,第一视角看着极其过瘾。

文章图片1

不过仔细观看粟大将这本回忆录,有一些古怪难解之处。笔者感触最深的,便是胶东保卫战这段史实的缺失,粟裕一字未提。

古怪难解在何处呢?他是华野副司令员,受军委命令负责全军指挥,胶东保卫战也是在他指挥之下进行的。为什么不提?原因很多。

一、胶东!胶东!

华野在山东大小数十战,胶东保卫战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仗,而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胜利。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战役,关系到华野的生存问题。

此战发生在1947年8月,蒋介石突然飞赴青岛,部署大军进攻胶东解放区。蒋介石投入了6个整编师20多万人马,派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为总指挥官,气势汹汹杀奔胶东而来。

这次投入兵力不可谓不多。国军所谓“鲁中会战”(也就是我方所称孟良崮战役)时总兵力45.5万人,其中用于机动进攻的主力兵团也就27万人,其余18万多分布在各个点位待机进援。而打胶东一次性投入20多万主攻兵力,青岛的海空军也都时刻准备援助,阵容极其强大。

蒋介石如此重视,原因在于胶东特别重要。

胶东解放区是抗战以来山东省五大根据地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鲁中、鲁南、渤海、滨海。胶东解放区的重要性,在五块区域中仅次于鲁中,但也只是在政治地位上稍次。毕竟鲁中区是最早开辟、最稳固的,也是华野的心脏区域。

胶东解放区在人力物力和交通区位上,都强于其他四个区。首先从人力上说,1942年在罗荣桓领导下建立起根据地以来,就一直是强大的后勤和兵员供应基地。胶东有着光辉的“四出主力”的历史:

第一次是1945年9月罗荣桓率山东部队挺进东北,胶东部队组成了四野三十八军、四十一军、四十二军等头号主力。

第二次是1946年底,许世友将胶东部队组建野战军,就是后来的华野头等主力九纵。与此同时,还给华野一纵、七纵贡献了4个团的兵力。

第三次输是1947年3月,粟裕感到华野兵力不足,增编了十三纵(后来改编为三野第三十一军),这些部队全部来自胶东解放区。

经过三次大规模输出兵力,估计有人会认为胶东军区兵力枯竭了吧。不然!胶东军区底子极厚,各层级武装建得很扎实,在孟良崮战役后仍有15个团的兵力,总兵力达12.7万人。位居各大军分区之冠。

12.7万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华野一个主力纵队的兵力大约3万人,去除地方民兵力量,以及军区机关、勤杂人员,大概能编3个纵队!可见胶东的底蕴有多强!

后来渡江战役前夕,三野再度扩军,又是胶东贡献出一个整纵队的兵力。若不是必须留下兵力镇守后方,怕不得送出三个纵队。这是第四次出主力。

除了兵员充足,胶东解放区还是华野的唯一屹立不倒的后勤基地。

胶东土地肥沃,又面临大海,农业渔业都十分发达,物产十分丰富。自明清以来东三府就是山东最富裕之区域。解放战争中同样为我军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物力财力。

仅以武器弹药为例。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以从日伪手中接收的兵工厂为基础,迅速建立了强大的兵工厂,能自主生产迫击炮、野炮、各种炮弹以及枪械等。粟裕在鲁南干掉国军第一快速纵队后,缴获大批美制105榴弹炮,这种炮是当时解放战场上最厉害的武器。

陈毅、粟裕立即把缴获的榴炮组成了华野特纵,成为最强大的重火力纵队。有炮无弹不行,只靠战场缴获无法满足需求,胶东军区就开足马力,研究仿制美制炮弹,最后成功实现了自主生产。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军区一直保持着强大军火制造能力。包括孟良崮战役中轰向山头的炮弹,一部分就是胶东军区兵工厂制造的。

与此同时,胶东解放区内的烟台各港口与大连海运十分方便,大连的兵工厂生产能力更发达,有一种75毫米山炮弹,全国其他解放区都不会造,只有大连的一家兵工厂具备这样的能力。陈毅协调大连方面,通过海上秘密运输通道,源源不断地把大连军火运到山东战场。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胶东。

所以当蒋介石重点进攻鲁中失利后,转而把矛头对准华野的命根子,实行重点进攻中的重点进攻,来一招釜底抽薪,也算得上一记毒辣至极的招数。

二、许世友力挽狂澜

面对蒋军大规模进攻,华野在胶东有些力不从心。

虽然胶东仍有十余万兵马,但多是军区以下部队,很多都不是正规军。对付范汉杰的正规军并不是对手。所以范汉杰一上来就打了个先声夺人,陆续夺占胶东老解放区的15个县城。

范汉杰得意洋洋宣称,一个月时间就可彻底解决胶东问题。

如果不是粟裕留了一手,真有可能让这位黄埔一期高材生把胶东吃掉了。

留什么手?当时华野在中央军委命令下,刚刚执行了七月分兵。大意是,华野把12个主力步兵纵队兵分三路,避开蒋军咄咄逼人的集团进攻,把鲁中解放区彻底丢给蒋介石,三路大军绕出敌人侧后方。

分兵进袭敌后,执行外线作战,意味着大片解放区易手。粟裕虽说坚决地执行中央决策,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主要任务,但根据地也不能全都扔了啊!要不然兵粮财从何而来呢。粟裕留了个心眼,没把所有部队全派出去,留下二纵、七纵、九纵和胶东区新成立的十三纵,留在潍坊一带,作为内线牵制兵力。

粟裕的说法是,二、七、九等纵在南麻、临朐战役中损失较多,希望可以留在内线老根据地作一下休整。

这个安排得到了中央的默许。

没想到,正是这个小心眼救了胶东。

范汉杰拿下胶东15城,华野震动。粟裕马上请示中央,任命许世友为东兵团司令员,率四个纵队赴胶东对付范汉杰。这是顺水推舟的自然之理,中央立即同意。

粟裕马上联名陈毅电示许世友,要他无论如何,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把四个纵队带到胶东,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挽救胶东危局。

可以想见,若非粟裕留下几个纵队应急,胶东解放区怕是真要沦入敌手,华野最大的后勤补给基地易手,处于分散作战的华野主力将会陷入无根之战,场景与在大别山苦战的刘邓差不多。

中野、华野两大主力同时陷入困境,后果不堪设想啊!

许世友也是见识明敏的人。陈毅、粟裕电报一来,马上领会到核心意图,当即率九纵、十三纵往胶东赶。

谁料又出了个小插曲。

当时东兵团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许世友率领的九纵、十三纵,另一部分是谭震林率领的二纵、七纵。谭震林认为,中央军委叫我们分兵,这个总战略动摇不得。现在必须继续执行分兵战略,由他率领二、七两纵队南下鲁中,打那里的国军主力,吸引胶东部队西援,这叫围魏救赵。

谭震林也是老革命,论资历战功都没得说。他的考虑纯粹是出于公心,这点不必怀疑。

但他的看法在当时未必合乎实际。如果胶东处于僵局中,那围魏救赵之计自然是对的。可是胶东已经被敌人吞食大半,如果继续弃而不管,舍近求远打鲁中,国民党军很可能抓大放小,赶紧把胶东全部吞下,再去解救鲁中。

许世友说不动谭震林,搬出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劝说,仍然劝不动。饶、许把情况说给陈毅、粟裕,后者都快急眼了。赶紧致电谭震林,一再分析此时再分兵没有出路。

文章图片2

谭震林的脾气也很强硬,认准的事情,必须干到底。向西南调头围攻诸城,结果仗没打好,只歼敌1600多人,范汉杰觉得无关痛痒,理也不理,继续指挥大军扫荡胶东诸县。

谭震林这才意识到分兵不如集中,赶紧率兵前来胶东会和,与许世友同心同德打胶东。

笔者说这个,并不是指责谭震林的不是。面对复杂的军事局面,没有人能够一下子找到正确答案,总会有试错的过程。打诸城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分兵战略不宜进行,客观上也对粟裕坚定集中策略起到积极作用。

许、谭指挥弱势兵力,坚持内外线作战相结合,在胶东与范汉杰苦战三个月。

范汉杰也是过于托大,认为胶东共军不足为虑,犯了分散用兵、一线平推的战略错误。许世友充分发挥我军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优势,一个点一个点地吃掉敌军。三个月时间消灭范汉杰6.3万人,收复了近一半丢失的县城,除了铁路沿线和沿海的一些据点暂且无力攻击,胶东解放区的大部分区域算是巩固下来了。

形势慢慢发生了积极变化。许、谭在胶东苦战之时,粟裕率华野西兵团在鲁西南沙土集一带打了个大胜仗,随后又与陈士榘唐亮兵团会合,从鲁西南进入中原,与陈赓兵团会合,在河南杀了个双龙出海,国民党军在中原的布势被彻底撕烂。

蒋介石的注意力果然被吸引到河南,胶东之战打成了僵持战,蒋介石对范汉杰甚是恼火,于是下令维持胶东现状,将兵力撤出,转而投入对中原共军的追击。

胶东解放区就此度过了最严重的危机。

三、不提并非有怨

这样一场过程艰难、作用巨大的战役,为什么粟裕在回忆录中不提呢?

或许有人会说,粟裕和许世友有一点私人小矛盾,1947年孟良崮战役时许世友不满粟裕频繁机动,曾摔过粟裕的电话,后来两人有隔阂云云。所以粟裕不愿回忆许世友直接指挥的战役。

文章图片3

摔电话事件确有其事,但两人关系紧张,以至粟裕不提胶东战役,纯粹是胡扯。

粟大将和许上将关系一直很融洽,以许上将过人的情商,这一点工作上的小矛盾根本不足以影响个人感情。

事实上粟裕对许世友的指挥能力非常欣赏,胶东战役结束后,粟裕发现了许世友能够独当一面,便叫他单独率兵从胶东向西打,连续攻占周村、张店、潍县、泰安、莱芜、曲阜、宁阳、邹县、蒙阴、新泰、兖州,几乎打下了三分之一个山东省。

许谭兵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粟裕的坚定支持是分不开的。

那么究竟为什么不提呢?

如果简单地下结论,笔者认为是粟裕实事求是。只想看结论的看官,看到这里就可了解到笔者本文想分析的90%的内容。

但我想能读到这里的看官,都是对粟大将非常感兴趣的甚至不乏崇拜的,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应该不惮于再花了一两分钟,看完后面千把字的内容。毕竟越往后干货越多。

粟裕实事求是到什么程度呢?他对战争史的考究和严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任职华野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名份上既然无司令员,实际上就从不以华野一号首长自居,所以很多战役战斗,即使他参与指挥了,也不揽归己有。

比如华野陈唐兵团与陈赓兵团合力解放洛阳之战。

洛阳战役,我军全歼敌青年206师,活捉邱行湘,打得是一场干净利落的漂亮仗。陈士榘唐亮兵团出力甚大,特别是对付邱行湘构筑的核心工事时,陈赓部队由于缺少重武器迟迟打不开局面,陈士榘带着炮兵来援,才最后摧毁了敌工事。率先打进洛阳城的也是华野部队,后被授予“洛阳营”的荣誉称号。

这场经典战役,粟裕回忆录没有记载。大概觉得这是陈士榘兵团独立作战,不好掠人之美。

粟裕对济南战役的回忆、记载,也是能避则避、能推则推,把功劳都让给许世友。

粟裕回忆录中济南战役专章书写,但篇幅只有18页。《百战将星许世友》传记中济南战役多达27页。

粟裕不贪功,他回忆录中清晰地记录了自己何时与许谭分开,何时到攻济部队指挥所,为得就是明明白白讲自己干了什么。这和孟良崮战役中他又是讲形势、又是讲具体战斗过程、又是讲敌人的情况,完全是两种风格。孟良崮战役只是一个局部战役,没有济南战役规模大,但孟良崮战役篇幅多达22页。

即使是仅有18页的篇幅中,粟裕对济南战役的回忆,只写自己是如何分析济南形势,如何提出三种方案,后续进攻济南城的具体部署、吴化文起义等细节,基本都是能简则简,不过多叙述。

最后,笔者还想聊一聊粟裕写回忆录的动机,这对他为什么不写胶东保卫战,同样也是一种解释。

粟裕是个极度谦虚之人,谦虚到有些过,他几次让帅,从不居功自傲,与别人发生矛盾甚至受了委屈也不怎么争辩,虽然屡经世事敲打,仍然保持璞玉一般高洁的品格。他这样一个战功显赫的大将,起初并不愿写回忆录,不愿向世人炫耀功劳。

后来他转变想法,主动要写回忆录,完全是出于扭转不良军事风气的考虑。

据粟裕夫人楚青同志回忆,粟裕在1975年心脏病严重恶化后,突然提出要撰写回忆录。因为他目睹解放后二十多年间,军内对军事形势的判断、军事作风有所僵化非常担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所以他想通过回忆录的方式,“如实地反映一个战役指挥员是怎样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以夺取胜利或导致失败的”。

说白了,粟裕想给军队留下一本实打实的教材。

拳拳之心,天日可表!

由此,粟裕写回忆录默认一个原则,只要不是他亲自到场指挥的,全都不写。

就如胶东战役,粟裕只是战略指导上发挥了作用,至于军队怎么调用,城池怎么攻克,敌军怎么歼灭,完全是许世友、谭震林在一线干的,粟裕干脆只字不提。

然而越是这样写,便如水墨山水上画天、水时不着实墨只用留白,反而更能表现出粟裕博大的胸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