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漪梦(散文)

 李萍拾尘 2022-05-16

       最初做上海的梦是在小学,正是文革期,周围一片文化沙漠。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本书,写上海老字号的,一下子就抓住了我。那些老字号至今还生存的,有冠生园酱菜,张小泉剪刀,而有些已经久远了,湮灭了。甚至那本书也不再出版发行,成为了历史文物。但那本书给我幼小的心田埋下了上海漪丽的梦,上海两个字是那么缥缈,又那么美。

       爸爸去上海出差,给家里女孩子们每人买了一个小动物的手帕,其上的卡通动物形态是那么憨态可掬,活灵活现,让人爱不释手。给男孩子买了塑胶的小算盘,黑框白子,精致耐看。还有吃的:肉的粽子,甜、香、糯。当然不能少的还有上海特产:大白兔奶糖。平时那么节俭的父亲,一趟上海,出手可谓阔绰,全因了上海的礼物能将满满的父爱传达至孩子手中。而这些也把遥远的上海拉进我的梦里,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好。

工作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去杭州出差,在上海转车,很短的时间,只够坐公交车到外滩转一圈。到得外滩,高大雄伟的各式建筑让我开眼,而路上一位年轻的小伙,身穿火红飘逸的衬衫,骑着自行车,一下子撞入我的眼帘!让我惊诧不已!——到底是上海人!男子穿红色的衬衫!而且并不是暗红、深红,是大红!明亮得像一面旗帜!和我们外地人迥异!那时还不谈时尚,但上海就是有着立于潮头的姿态。

       蜻蜓点水,与上海擦肩而过,留下的却是惊鸿。

最让人魂牵梦萦的是上海有许多我喜欢的作家,抑或这些作家曾旅居过上海。三、四十年代有鲁迅、张爱玲、巴金、萧红等,八十年代有程乃珊、陈丹燕、殷惠芬、黄宗英等,他们组成我读书生活的一大部分。不管是犀利,还是缠绵;不管是苍凉,还是温暖,都或多或少受着上海氛围的濡染,洇晕着或浓或淡的上海味道。总觉得是浦江的风栉沐了他们,是浦江的水给予他们独有的灵气。好像上海就是海上的仙池,进去泡一泡,出来就会有所不同,涣然天地。

上海豫园

当然,还有那些名人名流,名媛佳丽附会着大上海,在号称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演绎着一段段惊世骇俗的传奇。宋氏三姐妹、蔡元培、刘海粟、徐志摩、陆小曼、梁思成、林徽因,举不胜举,他们在这里留下屐履,洒下光影,与上海共辉映。

       魂兮、梦兮。上海、上海。

      (写于2016年7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