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看起来很好吃 | 一年一度的美食书单又来啦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5-1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书店的美食书书架,大概是我逗留最久的角落,菜谱、历史、科学、农业、城市……所有这个星球上的一切都可以和永恒的食物主题杂糅在一起,烩成一盘由文字组成的,吃进肚子里。而其中的文字,有辛辣、有温婉、有镬气、有心酸,种种滋味,都是好故事。

我们这个美食编辑部也在一年一度的读书日给大家送上一份书单,里面有扎实的大米饭、也有麻辣的佐料、还有如同好酒一般的文字,可以伴我们在滚滚红尘中饮食人间。


1

《福尔摩斯探案集:19世纪英国的饮食与生活》
作者:[日]关矢悦子
译者: 徐倩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图片

你或许知道,《血字的研究》是歇洛克⋅福尔摩斯和约翰⋅华生先后搬进贝克街221B公寓后,联手承办的第一个案件,但你大概想不到,这两位在侦探小说界颇有声望的传奇角色,除却戏剧化的成分,“同居”背后的原因其实极其朴素:贝克街的房租昂贵,需要有人共同分摊;而在《五颗橘核》《四签名》《戴面纱的房客》中所描绘的因酗酒而施展暴力的不同角色遭遇也绝非巧合,18至19世纪的英国正在经受一场几乎全民式的“酒精依赖症”,柯南道尔不过就地取材。

这些潜藏在案件背后的细枝末节,被一个叫做关矢悦子的作者挖掘推敲,最终集合成一本让万千歇洛克⋅福尔摩斯迷叫绝的书——《福尔摩斯的餐桌》。“案件”不过索引,“餐桌”更是佐料,在这本书里,福尔摩斯和华生的餐食、出行、房租,被害人的经济状况(从一天的用餐量或者食物多元程度上可以看出)以及凶手作案的隐性动机,都被置于时代背景中逐一佐证

我必须要说,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加陡峭的路径去探究一桩桩悬案,而作为一个《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读者,《福尔摩斯的餐桌》就是一场由骨灰级粉丝牵头,通过其“丧心病狂”的透视、求证、再整合,实现了让偶像与自己所处世界交叠的狂热愿景。

如果非要说这本书的一个缺点,就是译本遣词造句略显复杂晦涩,读起来不够畅快。


2

《美味的科学》
作者:查尔斯·史宾斯(Charles Spence)
译者: 杨蝉宇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片
以“听觉对调节薯片的酥脆和新鲜度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一举获得2008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查尔斯·史宾斯(Charles Spence),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科学家之一。他写的这本《美味的科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五感对人品尝食物的影响,颠覆了一大波我对食物的认知。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和美食心理物理学相关的大把好玩话题,英国航空公司是怎么通过声音调味,让飞机餐变得更好吃的?为什么同一块猪肉,有人觉得芳香曼妙,有人觉得腥臭无比?盘子的形状对食物味道的影响有多大?餐厅如何用“小时候的记忆”,让每个人忘不了它的食物?为何有人觉得不放香菜的拉面没有灵魂,而有人看到香菜就抓狂……

总之,这本书适合热爱食物、制作食物、或任何一个在食品行业中生存的人开卷,感受一下机关枪式的脑洞打开方式。


3

《纽约餐桌·美食城市的缔造者》
作者:[美]艾娜·雅洛夫
译者: 乔阿苏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图片

这本书的标题,在我们的办公室频繁出现,原因只有一个:太好看了。

作者艾娜·雅洛夫写这本书的动机,来自一次在纽约的闲逛,回家路上鬼使神差的买了2磅碎肉的她,还收获了肉店老板和他讲述的细致有趣的开店故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花几年时间去访问纽约大大小小的餐厅里的人,那些我们往往忽视,却对这座城市的饮食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

采访对象有纽约街头最受欢迎的清真餐车老板、也有经过四代传承的海鲜批发商的继承人、有后厨看起来普普通通,却身手不凡的流水线厨师、也有退休后才转行去肉店切肉的酷老头。每个人都在书里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街区、幸运、苦闷和对食物的爱。一家家餐厅、一个个杂货店、一块块流淌着奶油的甜点,组成了这座城市的风格和味道。

总之,在这个不不能自由奔赴的世界,看看地球另一边同样热爱食物的人,也是蛮开心的。


4

《食物语言学》
作者:[美] 任韶堂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图片

肉夹馍为什么叫肉夹馍,为什么不叫馍夹肉?墨西哥土生土长的火鸡(turkey)和远隔万里的土耳其有什么关系?番茄酱的英文名称“ketchup”和中国福建省的一种发酵鱼露有什么关系?

我们用什么样的词语描述食物、评价食物?什么样的文案能卖掉最多的食物?我们编辑一本菜单的字斟句酌,都是用文字来解读食物的一种方式。食物在这本书中,变成了一组密码,你在其中可以找到通往人类的源头,以及当下。

食物语言学也许是最有趣的语言学了,看过这本书,你可以在生活中任何时刻都找到很好的烟酒对象:面粉的名称方式、汉堡新品的命名、食品标签的描写方式……就像作者说的:“。食物的语言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见这些交汇,看见文明间古老或现代的碰撞,看见人类认知、社会和进化的隐藏线索。每当你在感恩节烤火鸡,在婚礼上为新郎新娘祝酒,或者决定买哪一包薯片或者冰激凌,你都在使用食物的语言。”


5

《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作者:[英]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译者: 韩良忆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图片

很少有历史学家会把食物作为研究的重点,除了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他用一种全球视野来纵观食物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八个章节,就是八场饮食革命,从人类发明烹饪和其它动物的区分开始、到人类如何从分配食物到开展社会变革、驯化动物带来的的养殖历史、现代农业革命的兴起、食物如何区分社会阶层、以及食物贸易在全球化中的地位、现代生态物种交流、和工业化和食物的相互印象来展开。

把食物史当成世界史的一个主题,和人类彼此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切互动密不可分;平等处理有关食物的生态、文化和烹饪各方面的概念;兼收并蓄,既有概观式的论述,也在某些例子上做巨细靡遗的探讨;在各个阶段追踪过去的食物和我们今日进食方式之间的关联;并尽可能精简地完成上述种种目标。

虽然这本书是20年前出版的,但其中的观察对于现在仍然发人深省,尤其是我们在疫情后经历的种种食物危机,让人感叹,不知道下一场食物革命是怎样的场景。



6

《美味与权力:一个华北村庄70年饮食生活变迁》
作者:郭慧玲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图片

关于美食,我们很乐意将目光锁在最繁华的都市,最先锋的餐厅、声名最旺的主厨,而关于中国土地上普通人的饮食调研,却少之又少。

华东政法大学的博士郭慧玲将主题定在山西长治的一个普通村庄:张庄。以田野调查的形式,记录了这个普通中国北方村庄的巨变。比如改革开放前的张庄产妇在小米粥中度过月子,而如今的产妇,在一天时间就要吃掉二十多个鸡蛋。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裹挟,也让这个小村庄生出巨大的食物代沟。

食物就是这样,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了这个村庄的变迁。



7

《酒柜与圣徒:在神的土地上干杯》
作者:劳伦斯·奥斯本(Lawrence Osborne)
译者: 蒋怡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图片

酒,是欢愉,也是禁忌。

劳伦斯·奥斯本从禁酒这个角度展开,如冒险一般带着我们在各种半地下的饮酒换进中挑战酒和人的关系。饮酒在很多宗教作为一种禁忌,在远古的神话中又是神珍贵的馈赠,我们跟着劳伦斯在6点钟去米兰的酒廊喝一杯,再游转在唯一拥有酒文化的阿拉伯国家黎巴嫩、和阿布扎比的酒鬼一起去午夜酒馆、还在伊斯兰堡的房间里一边听窗外清真寺的祷告一边独自喝酒……

酒在各种文化中的作用,在这本以酒为名的游记中引出了一系列文化冲突和有趣话题。



8

《食与性:帕西尼心理学丛书》
作者:维里·帕西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