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星闪耀黑白旧照

 七里山人 2022-05-16 发布于云南

将星闪耀黑白旧照

—— “护国九将”人物考

发布时间:2022-03-28 10:00来源:玉溪日报

“护国九将”黑白旧照。(资料图)

“护国九将”黑白旧照。(资料图)

1918年2月,护法靖国战争取得胜利后,云南靖国军第二军驻守在川南地区。为了探究军队的出路问题,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朱德联合第十四旅旅长金汉鼎在川南自流井(今属自贡市自流井区)召开了第二军军官骨干会议。会后,朱德在寓所内宴请参会的八位同袍挚友,吃的是云南美食——过桥米线。席间,他提议:“靖国”胜利了,值得庆贺,大家一同出生入死,应该留影纪念。饭后的合影就是后世学者所称的“护国九将”黑白照片的由来。

题诗暗藏玄机

197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朱德同志纪念展”,便展出了这幅馆藏的自流井“护国九将”合影。这幅老照片之所以能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首先在于照片上朱德元帅的那首题诗:

百战余生者,群才可撑天。

从征凭两两,大将剩三三。

署名为:蜀北武夫。朱德是川北仪陇人,这个署名也成了他的自称、谦称。

诗中的“两两”有多种解读法。其一是解读为滇军两次入川:第一次是重九起义胜利后的援川之役,由玉溪籍将领李鸿祥、谢汝翼指挥;第二次即1915年12月,云南宣布独立,出兵讨伐袁世凯,入川与北洋军阀作战。其二是解读为入川作战的滇军两个军。其三是将两个“两”字分开解读,分别对应前两种说法。

诗中的“三三”,即在自流井吃过桥米线后留影的九位滇军将领。

朱德这首诗随口咏出,看似平白如话,其实暗藏玄机,寓意是深刻的,甚至预示了照片上“护国九将”未来难以琢磨的命运。当然我们还能从这首题诗中读出朱德元帅当年慷慨豪迈的大将风度以及隐隐的厌战、反战情绪。朱德在第二军军官骨干会议上就曾提出过“撤回部队,还政于民,川滇和解”的主张,得到了第二军中层将领的赞同,遗憾的是,他的主张被滇军的实际掌权者唐继尧以一种傲慢的方式否决了。驻川滇军中的反战情绪终有井喷的一天,这就成了云南“倒唐”(驱逐唐继尧)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多人身世成谜

再有一个原因是:照片上的九个人,除朱德等少数人物能辨识外,其余的一直成谜。

1979年4月,为了筹备“朱德同志纪念展”,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罗歌来到云南,走访朱老总当年的故交及亲属,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找到知情人辨认自流井黑白照片上未知的历史人物。在昆明,他拜访了杨如轩,这位84岁高龄的老人正是朱德云南陆军讲武堂(以下简称“讲武堂”)的老同学、护国讨袁之役的老部下。

当时的杨如轩已经卧床不起,说话得靠家人转述才能听清,不过当他看到61年前的自流井照片上的故旧时,双眼变得炯炯有神,情绪异常激动。经他辨认,九人中一共认出了七个人,分别是:

朱德(后左一)、杨如轩(后左三)、唐佛川(后左四,即江川籍抗日名将唐淮源)、赵遂生(前左一)、杨希闵(前左二)、兰馥(前左四)、金汉鼎(前左五)。

罗歌到访后不久,杨如轩老人便于同年7月27日在昆明病逝。以上这份名单尽管是残缺的,但因为有了唯一的当事人鉴定,而显得弥足珍贵。杨如轩给出的这份名单是否就准确无误呢?罗歌没有再做进一步探究,把答案留给了后人。

三人已经确认

“护国九将”中,朱德在相片中的位置,几经党史专家确认,即后排左一,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朱德在讲武堂求学时期,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组织力和领导力,曾发起成立过五华社;护国起义中出任蔡锷领导的护国军第一军第六支队支队长,他指挥率领的队伍成了护国之役的先锋队,英勇善战,功勋卓著,是蔡锷手中的“王牌”。护国讨袁胜利后,朱德出任云南陆军第七师第十三旅第二十五团团长。1917年7月,孙中山领导发起了护法战争,讨伐段祺瑞,他出任云南靖国军第二军十三旅旅长……可以说,他是“护国九将”这个团体的核心,政治地位也是最高的。

江川籍将领唐淮源与金汉鼎在相片上的位置也经玉溪地方史专家认定过,与杨如轩的回忆相吻合。

唐淮源,字佛川,玉溪江川人。考入讲武堂丙班,与朱德同班,参加过重九起义。1914年4月,朱德出任云南陆军步兵第三旅第二团团副兼一营营长驻守建水,二营营长就是唐淮源,他们一起在滇南并肩剿匪。护国起义爆发。步兵二团改编为第三支队,唐淮源留在了三支队,任副支队长兼一营营长。三支队作战失利,朱德临危受命,接任三支队长职务。朱德与唐淮源再次并肩战斗。后来朱德升任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唐淮源任旅部参谋长,两人一起参加了护法之役。

金汉鼎,字铸九,玉溪江川人。考入讲武堂丙班,与朱德同班,参加过重九起义。1915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与朱德在纳溪战斗中并肩作战,赢得“金朱支队惹不得”的美誉。1917年7月任云南靖国军第二军第十四旅旅长,参加护法战争,屡建战功,同朱德、耿金锡、项铣并称滇军“四大金刚”,名震川南。

仍有研究空间

杨希闵、兰馥的名字对很多读者来说有些陌生,两人都曾就读讲武堂丙班,是朱德的同窗,同时也是护国之役中脱颖而出的勇将。

杨希闵,字绍箕,大理宾川人。考入讲武堂丙班学习,参加过重九起义、援川战役,后在江西参加“二次革命”。回滇任云南陆军步兵一团连长。1915年参加护国起义,在护国军第一支队李文汉营任第一连连长。次年在争夺燕子岩、横江、安边等战役中,杨希闵勇敢善战,初露锋芒,升为营长。棉花坡战役后,升任驻川滇军第二十四团团长。

兰馥,字子芬,保山人。考入讲武堂学习军事,与朱德为结义兄弟。1913年任云南陆军第二旅步五团第二营营长,又升任师部少校参谋,继任十九团代理副团长。在护国之役中,他屡立战功,升任第二旅第九团团长。

杨希闵的老照片,我们现在还能找到他在北伐时期任滇军总指挥时着上将军服的戎装照。关于兰馥,我们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多,如1922年2月22日,朱德、唐淮源、金汉鼎、兰馥等人游昆明昙华寺的合影。经比对,可以确认杨如轩对两人影像的认定是准确的。

其余两个人物,杨如轩虽已近垂暮之年,但在家人的帮助下,对自己61年前的影像认定应该不会有错。从他早年的履历来看,入选“护国九将”也是够格的。

杨如轩,字夷斋,大理宾川人。进入讲武堂,与朱德同班,参加过重九起义。1915年12月,护国军入川作战时被编入朱德支队任副营长兼第七连长。战争结束,因功升任第七团团长。

赵遂生,字禾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将校队学员,即早期史志上所称的“赵燧生”,楚雄牟定县青龙乡人。护国军入川,他在护国军第一军第四支队任连长。1916年2月10日,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支队与川军友军控制的泸州城外的阵地失守,北洋军反攻,试图强渡永宁河,包抄护国军指挥部纳溪城。形势危急之时,赵燧生作为护国军的预备队临危受命,死守雷公嘴,与敌激战七昼夜,北洋军始终未能渡河。赵燧生因此一战成名,战争结束即升任第十四旅(旅长金汉鼎)团长。从这个职位来看,赵燧生入选“护国九将”是完全够格的。

“护国九将”老照片经杨如轩老人识别出七人后,接着又有学者指出,照片上后排左二为“杨池生”。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人也是在护国军中崛起的勇将。

杨池生,字春溪,石屏人。考入讲武堂丙班,他既是朱德同学,又是五华社成员,曾与朱德、唐淮源、杨如轩等人义结金兰。讲武堂毕业后参加重九起义,后随顾品珍部参加护国战争入川讨袁,任朱德支队副营长。在著名的纳溪棉花坡之战中,他身先士卒,被炮弹炸伤头部。伤口还未愈合,又投入战斗。此战结束,他升任营长,1918年又升任云南靖国军团长。

“九将”中最后一人,是由其侄儿、大理人赵武荣根据当事人生前回忆确认的。

赵汝翼,字鹏云,大理人,考入讲武堂丙班,与朱德同班,参加过重九起义,援川之役后升为营长。后随护国军顾品珍梯团入川讨袁,战争结束,升任团长,长期驻守川南叙永县,并兼任县长,与朱德、金汉鼎、赵燧生等人过从甚密。

以上列出的“九将”名单综合了多位学者研究成果,可能有不严密,甚至错漏的地方,还需更多的史料作为补充、校正。

细读“护国九将”的名单,我联想到学者谢本书所作一项研究,即对讲武堂丙班所出将帅之才的梳理。再对照本文所列的九人,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在“九将”名单中,除朱德元帅外,授上将军衔的有:唐淮源、金汉鼎、杨希闵;授中将军衔的有:杨如轩、杨池生;授少将军衔的有:兰馥。

因此说,这张黑白旧照还真是将星闪耀啊。(记者 蔡传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