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阳货篇(二十二)

 素說 2022-05-16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阳货第十七

17.22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二、释 解  

老师说:“吃饱了饭,整天不做事,对什么都不去用心。这样的安心,对礼乐道义来说,是个灾难呀!不是还有博弈游戏吗?博弈也可让人学会对规矩法则的遵守,让人从对策较量的变化之中学会应和随变,使人在博弈娱乐中心性得以调养,慢慢养成'争而合礼,胜而和乐’的习俗风气。去博弈博弈也好过无所事事的吧。”
  三、释 字  
博(簙)

《说文》: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从竹博声。古者乌胄作簙。补各切。段注:古戏,今不得其实。……经传多假“博”字。古者乌曹作簙。曹字依《韵会》,各本作“冑”,非。

《广韵》:簙:六簙,棋类。出《说文》。《世本》曰:“乌曹作簙。”书本多单作“博”。

汉字“簙”从竹博声,为古代一种棋戏。以六箸十二棋为博具以争胜。经传多假借“博”字表示。从古文字材料来看,“博”字所从之“十”实际上是盾牌的象形,是“盾”字之象形初文,“博”字乃是“搏斗”之搏的本字,后来“博”字被借用来表示“博大”等义,又另造“搏”字表示其本义。周的文明气象中少了人和人之间搏斗的血腥,多了一种博具“簙”,人们通过博弈游戏,进行切磋学习,段注:“博……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由此可见“博”中含有从他人那里取得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才智之义。

《说文》:弈:围棋也。从廾亦声。《论语》曰:“不有博弈者乎!”羊益切。

《广韵》:弈:弈,美貎。又博弈。

汉字“弈”从廾亦声,廾从两手,会“弈,竦两手而执之”之意,因一人不能独弈,必须两人,故弈从亦声。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方言》五:'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奕。’《小尔雅·广服》:'棋局谓之奕。’《急就篇》:'棋局博戏相易轻。’颜注云:'棋局,谓弹棋围棋之局也。博亦局戏也。’是棋局亦谓之博矣。博弈二字又可连言,故《论语·阳货篇》称之。” 本义指围棋,又表示对弈下棋。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宰我的“三年之丧”之问,让人们体悟把握先王圣人的礼乐教化之道的安仁、安心而化俗的旨要。本章通过老师“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的教导,让人们把握“博弈”规矩法则之中的“礼之节”,把握“博弈”对策应变之中的“乐之和”,从而自觉实践“博弈”的调身养心、中和安心的教化功能。

老师说:“吃饱了饭,整天不做事,对什么都不去用心。这样的安心,对礼乐道义来说,是个灾难呀!不是还有博弈游戏吗?博弈也可让人学会对规矩法则的遵守,让人从对策较量的变化之中学会应和随变,使人在博弈娱乐中心性得以调养,慢慢养成'争而合礼,胜而和乐’的习俗风气。去博弈博弈也好过无所事事的吧。”

本章需要注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对象是指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的民众百姓,不是指求仕之士,或不作为的有位者。本章承接前章“心安”的教导,期望在位的或“将欲仁”的君子,在民众百姓“庶之、富之”以后行“教之以化”之教,指导人们用“博弈”的游戏娱乐的功能来开化民智。“弈”,《说文》:“围棋也”。“博”,《说文》作簙,解为:“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段玉裁注:“古戏,今不得其实。”焦循《孟子正义》说:“盖弈但行棋,博以掷采,而后行棋”,“后人不行棋而专掷采,遂称掷采为博。”钱穆《论语新解》中注:“博弈皆局戏。博即六博,似后代之双陆。双方各六著,共十二棋,先掷著,视其彩以行棋,其法今不详。今人只以掷彩为博,则与弈不相类。弈者围棋,古弈用二百八十九道,今用三百六十一道。”“博”是以掷采为前提的棋类活动或者专门的掷采,有天意的随机性。而“弈”靠的是游戏者对时机策略的把握,靠的是智力,故有“以智力求者,喻如弈棋,进退取与,攻劫放舍,在我者也”一说。周代的文明盛象在于礼乐仁德,而“博弈”正是让人们练习守规循矩开化民智的工具,因此得到了大力提倡。“君子无所争”同样反映在博弈游戏之中,让人们通过博弈的“争之道”,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安定。《晋中兴书》记:“围棋者,尧舜以教愚子”,可以看出博弈在早期文明进步中调身养心、中和安心的功能和作用。注意早期的博弈是不赌输赢的纯粹智力游戏。后世通过赌输赢的博弈,使得博弈变了调,产生了赌博一词。因而,宦懋庸在《论语稽》中质疑:“博弈之事,不惟使人废时失业,而又易起贪争之心,是岂可为者哉?”另外,需要注意“为之犹贤乎已”,犹,可也;贤,胜过,《正字通》:“贤,胜过”;“乎”介词;已,近指代词,此,《尔雅》:“已,此也”。“贤乎已”指贤于此,“此”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