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学而篇(九)

 素說 2022-05-16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学而第一

01.0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二、释 解  

曾老师说:“唯有以亲仁积德之心,谨慎小心地求索辨识,才能顺从事物的发展走向,实现人我、物己生生不息的谐和之善。先王圣贤制礼作乐就是为了'仁之为人’谐和至善的人伦关系得以传承绵延,使得淳朴厚德的民风代代相传而不息。亲丧之礼一方面需要谨慎表达亲丧者的哀恸和思念,另一方面还要表明人伦关系承接递代的孝道义务和担当;祭祀之礼一方面需要表达对先祖淳朴之德的敬爱和追思,另一方面还要表明不忘其本而对代代相承的仁厚祖德的缅怀和继承。因此,丧礼的慎终和祭礼的追远,可以让民众百姓不丢失仁德的淳朴之本,从而转化民风,使之趋于敦厚淳朴。”

  三、释 字  

慎(愼)

《说文》:慎:谨也。从心眞声。时刃切。昚,古文。

《约注》:慎:段玉裁曰:“文古作昚,尞字从此。”舜徽按:火之为物,最易,此即谨慎之义所由起,故慎之古文从火。今人恒称“小心火烛”即昚字本义也。亢晴之日,火之兴灾尤易,故从火又从日耳。小心之慎,特就戒谨之存于心者言也。

《玉篇》:慎:市振切。谨也,思也。

汉字“慎”从心真声,会小心细心以任事之真之意。或从火从日,会日用火需要小心谨慎,以免兴灾致祸之意。本义为小心谨慎, 引申为忧虑、忧惧、恐惧、重视。作副词,常与无、勿、毋等否定词连用,表示吩咐告诫,相当于千万、务必。

终(終)

《说文》:終:絿丝也。从糸冬声。,古文终。

《约注》:终:朱骏声曰:“古文作,象丝一束之形。”舜徽按:古人治丝毕,则聚束而悬之,此象悬丝之形也。金文作,则象两端末有结形,盖防其散乱也。丝已悬则治丝之事初毕,故引申为一切终止之称。许训絿丝者,絿谓结聚之也。

《玉篇》:終:之戎切。极也,穷也,死也。

汉字“终”从糸冬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文作,象丝一束之形。”张舜䘗《约注》按:“古人治丝毕,则聚束而悬之,此象悬丝之形也。……丝已悬则治丝之事初毕,故引申为一切终止之称”。 林义光《文源》:古文终,“象两端有结形”。高田忠周《古籀篇》:“絿丝也,原文当不误也。絿训急也,絿盖与逑相近。逑下云,敛聚也。……盖束丝絿敛谓之终也。实其象形也。犹与丝字作絲,造意相同。絿敛紧缩。故形简于丝矣。”本义是纺丝结束聚束而悬,引申指事情的结局、结束、完毕、终止,又引申指生命的结束、死亡。又表示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时段的时间。

《说文》:德:升也。从彳㥁声。多则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多则切。古文。

《广韵》:德:德行。又惠也,升也。

《释名》:德:德,得也,得事宜也。

汉字“德”从彳㥁声,或从行、从辵,或从言。甲骨文德从彳直 (目上一竖,为古“直”字。表示目视标杆之意)。金文多在直下加了一个“心”字,德遂以㥁为声。㥁字从直从心,也是古“德”字。吴大澂认为,德从彳从惪,惪从古相字,从心,“相心为惪,得于心则形于外也。”王德培在《〈书〉传求是札记》中说:“《说文》德字从直从心,谓'直,正见也,从十、目、𠃊。’但盂鼎德字心上只作目上一竖,不从十、𠃊。这当是直字初文。盖会意目前有物,正视之则得'直’义。”因此,直本义中有上视之意,故《说文》:“德,升也”,以释其为“登高、攀升”之义。德本义为视直行正,也常指道德、品行、功业。引申指德政、有道德的人。《说文》:“德,升也”的“登高、攀升”之义为引申义,表示存于人内心的境界因善行而升华的道德。古德、得同字,传统中“德”是指顺从于“道”的法则而内存于人的内心之中的道义之得,而“得”指可见有形的具体的实物和钱财的拥有之得。

归(歸)

《说文》: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𠂤声。举韦切。㱕,籀文省。段注:《公羊传》、毛传皆云:“妇人谓嫁归。”此非妇人假归名,乃凡还家者假妇嫁之名也。从止妇省,当云“从妇止、妇省”,写者夺之。妇止者,妇止于是也。 

《玉篇》:歸:居晖切。还也。《说文》曰:女嫁也。

汉字“归(歸)”从止从婦省,𠂤声。从止,止作“至”、“息”解,会女子适人始“终身得定止”之意;从婦省(省左女),会女嫁则成妇人之意;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妇人谓嫁曰归。止者,止于此也。” 本义指女子出嫁,由出嫁义引申为往、依归义,进一步可引申指归宿。有往必有还,因而又引申出返回、回归义。由返回引申出归还义。“归”通“馈”的馈赠、给予义是由出嫁义引申而来,出嫁即以夫为家,等于女儿给了别人。只不过人曰“归”,予物则曰“馈”。

  四、素 说  

前一章先师通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教导,让弟子体悟君子内心的自尊虔诚,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中体悟为学的谦恭敬人,从而领悟把握为学“克己、正心”的“亲仁”工夫。本章曾子通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教导,让弟子在亲丧之礼的“慎终”和祭祀之礼的“追远”的学习实践中,体悟礼乐祭祀所实现的人伦秩序文明的绵延传承,把握化民厚德的礼乐文明的生生不息。

曾老师说:“唯有以亲仁积德之心,谨慎小心地求索辨识,才能顺从事物的发展走向,实现人我、物己生生不息的谐和之善。先王圣贤制礼作乐就是为了'仁之为人’谐和至善的人伦关系得以传承绵延,使得淳朴厚德的民风代代相传而不息。亲丧之礼一方面需要谨慎表达亲丧者的哀恸和思念,另一方面还要表明人伦关系承接递代的孝道义务和担当;祭祀之礼一方面需要表达对先祖淳朴之德的敬爱和追思,另一方面还要表明不忘其本而对代代相承的仁厚祖德的缅怀和继承。因此,丧礼的慎终和祭礼的追远,可以让民众百姓不丢失仁德的淳朴之本,从而转化民风,使之趋于敦厚淳朴。”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二:一是“慎终追远”不是针对具体个人而言的,而是针对丧礼和祭礼功能。本篇是讲为学的,孔子门下的弟子是跟随他学礼的,因此,丧礼并不是针对自己双亲的丧礼。曾子的话是告诉弟子有了为学的“克己、正心”的“亲仁”工夫之后,再用心从“亲丧之礼”和“祭祀之礼”中掌握“民德归厚”的“仁之为人”的人伦秩序的笃厚至善。钱穆《论语新解》中注:“终,指丧礼言。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远,指祭礼言。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本章和前章主题是紧扣的。前一章是孔子言说君子的基本品质,本章是弟子对老师教导的响应。老师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弟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因此朱子解释“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朱子所释是对曾子之言的发挥,而不是曾子所说的本义。曾子说的本义应该是:要学习修行,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就必须有亲仁修身的笃实之心,从先王圣贤的亲丧之礼和祭祀之礼中,体悟把握“慎终追远”的仁德传承之道,这样才可以让民风民德自然而然地回归到淳朴厚实之道上。二是需要注意对“终”的理解。“终”代表的是结束,这个结束是指个体生命的结束。但是在传统中,“终”却又表示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大学》的经部文本中有“事有终始,物有本末”的句子,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终始”之说,而不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始终”之说。这反映的是孔门的世界观。“始终”是言说一件事由开始到结束,而曾子是说一事的结束将是另一事的开始,这样是循环往复的,强调的是生生不息的觉醒和担当。这样的生生不息正是“民德归厚矣”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在解读时用了“另一方面”来强调孝道的传承和义务的担当。这对生者是全新的觉醒和开始,是承接往者的遗志和“仁之为人”的至善之道。细读《论语》,才能体悟把握到孔门之教、之学有“自强不息”的“生”的面向,同时也有在“终”和“死”中突出“生生不息”的“生生”的面向。只有从“终”中把握住“生生”的面向之后,才可以体悟到“民德”的逐步回归上升,最终达到“仁之为人”的人伦秩序至善的“君子之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