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学而篇(十四)

 素說 2022-05-16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学而第一

0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释 解  

先师说:“君子为学贵在能够将'亲仁近道’之本安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样才能够学得'仁之为人’的应为之理和当然之道。因此,为学君子的志向不在饮食上追求饱足,不在居住上追求安逸,而是将饱足和安逸的志向追求放在'亲仁近道’的根本之上,待事能够勤敏,言说能够谨慎,按照'礼义仁德’的应为之理和当然之道来矫正自己,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三、释 字  

《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乌寒切。

《释名》: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惧也。

《广韵》:安:安徐也,宁也,止也,平也。亦州名,亦姓。乌寒切。

汉字“安”从女在宀下。以女人在居室中,会安静之义。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安,止也。从女在宀中。臣锴曰:女子非有大故不踰阈也。《诗》曰: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不安居也。”《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释:“安从女在宀下,宀音绵,为'交覆深屋’;适人曰妇,处子曰女,妇女应事接物本较男子从容,而处子尤为娴雅。以处子居于交覆深屋之中,更含有自在而无虑惊扰之意,是清静而不慌张的意思。”本义为平静、安定,引申有安适、安乐、安放、安全、稳定等义。借作疑问代词,表示何处、哪里、什么、怎么。

《说文》:敏:疾也。从攴每声。眉殒切。

《约注》:敏:舜徽按:《诗·小雅·甫田》篇:“农夫克敏。”《大雅·文王》篇:“殷士肤敏。”《生民》篇:“履帝武敏。”《江汉》篇:“肇敏戌公”;毛传并云:“敏,疾也。”此即许书所本。甲文中敏字有作者,陈邦怀谓每上之屮象发形,其说是也。然则其旁从又,实象以手理发矣。盖远古男女皆蓄发,每日早起,以理发为先,必髪理而后诸事可兴作,故理之贵能迅速,此敏字所以有疾义也。古金文甲文中或省其形,以每为敏。

《玉篇》:敏:眉陨切。敬也,庄也,疾也。

汉字“敏”从攴每声,商代甲骨文从又(或从攴)从每。张舜䘗《约注》,“每”字“母”上的“屮”像发形,从攴(或从又),像以手在理发,盖远古男女皆蓄发,每日早起,以理发为先,必理后而诸事可兴作,故理之贵能迅速,此敏字所以有疾义。本义为敏捷、疾速,引申指聪明、灵巧、聪慧,又引申指勤勉、勤奋、才能。

《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疾僦切。,籀文就。段注:就,此复举字之未删者。高也。《广韵》曰:“就,成也,迎也,即也。”皆其引伸之义也。

《约注》:就:桂馥曰:“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曰:“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舜徽按:本书川部州下云:“水中可居曰州。”亦即就高之意也。许以就高释就,犹皀部以即食释即耳。段《注》疑说解就字为复举字之未删者,失之。

《玉篇》:就:才救切。从也。成也。即也。久也。郭璞曰:成就,亦终也。

汉字“就”从京从尤,京,为绝高之丘;尤,指异于凡品。绝高之丘大异于凡众。本义是就高以居,引申为往、走近、登上、归于、就近,又引申为成就、即使、就使。

《说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之盛切。徐锴曰:“守一以止也。”㱏,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

《玉篇》:正:之盛切。长也,定也,是也。又音征。

汉字“正”从止,一以止。陈英杰《字源》中释:甲骨文从止从口,口像城邑之形,会征伐城邑之意,乃“征”字之初文,本义是征伐。借指为岁之首月,即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引申为历法的代称。征伐的目的就是有所平定、有所纠正,因而引申出平定、匡正义,由平定又引申出决定、考定、勘定等义。由匡正引申出使端正义,进一步引申为治理义,进行治理的人亦称为“正”,进一步引申为准则、法则义。由官长之“正”,引申为正、副之“正”,进一步引申为嫡庶之称,嫡为正。《说文》训“正,是也”,乃引申义。“正”所从城邑之形“口”或写实作黑点。黑点在西周金文中或简化为一横,春秋金文或在横上另加短横为饰,作㱏,为《说文》古文“㱏”所本。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有子“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教导,让为学的弟子体悟“义-信-言”和“礼-恭-远耻辱”的“亲宗”关系,从而把握为学者亲仁、亲义、亲礼的学业之道,实现无违于礼、义、仁的慎始善终的学业目标。本章先师通过“可谓好学也已”的教导,让弟子体悟掌握“为学”的方法和“好学”的标准。为学者唯有将“己心”放在“亲仁近道”之上,并能“敏事慎言就有道”,这样方可称得上“好学”。

先师说:“君子为学贵在能够将'亲仁近道’之本安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样才能够学得'仁之为人’的应为之理和当然之道。因此,为学君子的志向不在饮食上追求饱足,不在居住上追求安逸,而是将饱足和安逸的志向追求放在'亲仁近道’的根本之上,待事能够勤敏,言说能够谨慎,按照'礼义仁德’的应为之理和当然之道来矫正自己,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二:一是需要注意“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没有“食不饱,居不安”的“安贫乐道”之意,而是说君子的志向追求不在于饮食起居的饱足,而在于“敏事慎言就有道”。如果是“食不饱,居不安”之意,则孔子本人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篇》)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就没有遵守自己的言说教导,因此这一解读不妥。文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没有“食不饱,居不安”的必然之意。从逻辑上看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等价命题是“求饱不在食,求安不在居”。对于颜渊的“箪食瓢饮”并不是说指颜渊家贫而不能饱食,而是因为颜渊好学。《四书蕅益解》“不求安饱,是箪瓢陋巷家风。非颜子不足以当此,故惟颜子好学。”李贽《四书评》强调“此是训君子如此,不是赞君子如此。若作赞君子看,末句血脉便碍。”二是注意“就有道而正焉”。“就”和“正”都是动词,“就”是就道,向着“道”的目标走近的含义。“正”,是问道,而不是问事。“敏于事”是说事,事与道不要混而无分别。“有道”是指有“仁之为人”的“应为之理”和“当然之道”,不是单单指“有道之人”。姜厚粤《论语浅悟》中悟解:“'就有道而正焉’的'有道’,孔注'有道德者’,原文就应是'就有德者而正焉’,而不该用'道’字;朱注'有道之人’,原文就应是'就有道者而正焉’,不该略一'者’字。王植认为'道’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之理,比较客观,故从之。'焉’字在此当代词用,犹之,指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