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液体剃刀的传说;中国白酒生意的这些年

 为什么73 2022-05-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西方世界里最受欢迎的中国饮料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白酒。

在英语世界里,白酒,Baijiu,已经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专有名词。在西方酒友的眼里,白酒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存在。它不是温润的红酒,也不是韵味十足的威士忌,更不是绵软的日本清酒,而是一种简单直接的爽快——有人称呼它为“Chinese Fire Water(中国火焰水)”,有人则称呼它为“White Lightning(白色闪电)”,更有甚者称呼它为“Liquid Razor Blade(液体剃刀)”

图片
“喝白的,还是不喝白的,这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误)

不论哪一种绰号,它们都体现了白酒独一无二的锋利口感。

事实上,关于白酒,局长一直都很好奇:为什么中国的老少爷们儿会喜欢这种喝起来辣到怀疑人生,吐起来难受到想原地投胎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中国的白酒。

图片
白酒在中国的意义

电影《红高粱》里的“酒神曲”里有一句这样的歌词:“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沙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这样的歌词,或许从某个侧面描述了酒精饮料在中国文化之中的意义——在中国文化里,酒和男子汉的豪迈勇敢气概是紧密相关的——不论是“豪饮”还是“酒壮怂人胆”,实际上表明的都是这种文化意义。

而中国酒文化里的最强IP,则莫过于诗仙李太白——酷爱饮酒的青莲居士几乎以一己之力,就把酒和中国文化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在李白的传世诗歌之中,酒被无数次提及。

图片
大唐开元年间的珍贵影像:
喝高了正在整活儿的李太白

但在今天这个时代,白酒在中国文化里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

白酒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中默认的正式饮料——烤串用来配啤酒,牛排用来配红酒,而想和茅台搭配,则必须八菜一汤起步。一切正式的场合,不论是婚礼还是商务洽谈,白酒似乎都成为了人们默认的唯一选项——以局长本人这么多年的酒桌经历来看,在商务气氛浓烈的酒桌上,从来没有人会对合作伙伴的代表来一句“我先旋了这瓶雪花”,大家往往只会举起小酒杯,轻轻抿上一口。

图片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白酒成了“唯一指定正式饮料”,饮用白酒也就成为了一件颇具严肃色彩的事情——更别提各种“劝酒”“敬酒”相关的“酒桌规矩”。在年轻群体之中,白酒的形象正在变形——白酒成了权威、保守的象征,白酒往往成了“职场PUA”的标配,成了“服从性测试”的最佳载体。从数据上来看,高端白酒的增长趋势从2020年开始逐渐下跌,调查显示:95%的年轻人对于酒的第一选择不是白酒。

因此,在今天,白酒这种历史悠久的饮料,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一边是面对传统群体、充满仪式感的严肃白酒,一边则是面对年轻群体、意味着个性化和时尚化的新型白酒。而在我看来,新型白酒才是大势所趋——毕竟,年轻人代表了未来。


中国人之所以会喝白酒,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一种契约——喝下一杯白酒,便意味着你进入了某个小圈子,意味着你达成了某种社会契约,也意味着你有了自己的伙伴和战友。

图片
白酒生意是什么样的

中国的白酒生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刚刚改革开放的那段时间里,中国经济才刚刚起飞,很多产业还带有浓烈的计划经济色彩,白酒产业不能例外——直到1988年,白酒都是一种“国营生意”——国营糖酒公司负责生产白酒,一级批发商(省级糖酒公司)负责全省,将产品划拨给各地的二级批发商(地市级糖酒公司)。

图片


在这样的模式下,白酒的销售渠道实际上掌握在官方手中,酒厂负责的只是生产。而对企业来说,特别是酒厂这样的消费类企业,如果不能掌握销售渠道,那么企业就很难有动力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优化——既然糖酒公司总是要从我这里买酒的,我为什么还要花成本去研究新产品呢?既然卖多卖少都是糖酒公司的事,我为什么还要生产那么多呢?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事情发生了一些改变。

1988年,名酒价格管制放开,白酒销售渐渐开始市场化——大量个体户和流通商开始出现,渐渐成为了中国酒水市场上的主力军。当市场放开,渠道权力掌握在了厂商手中,厂商们便有了开拓进取的动力——卖多卖少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卖得多赚得多,卖得少赚得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动机,中国的酒水生意进入了大规模扩张的时期。从1989年到1997年,中国的白酒产量几乎翻倍。在那几年,中国最贵的广告——春晚和天气预报前的广告——基本上都被白酒厂商买断。


与此同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白酒厂商开始进行自己的品牌建设——中国白酒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在这个阶段,白酒厂商的套路用行话来说就是“抢占政商核心消费群体领袖的心智”——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政务人员和大老板们成为白酒品牌的“代言人”,让大众把这个品牌的白酒看作是身份和档次的象征——这种套路在今天的广告中仍然屡见不鲜,白酒和汽车的广告里的主角永远都彬彬有礼、温和儒雅,永远都展示着一副精英主义的面孔。

因此,从1988年开始,直到2012年,中国白酒企业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品牌高端化——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些顶级品牌相继登场,很快便成为了身份、地位、消费能力的象征。2003年,高档白酒价格再度提高,让这种象征作用进一步变强——厂商的潜台词已经呼之欲出:我们品牌的白酒,只供给少数人。

2012年后,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次变革的动力,来自于网络的普及和政策风向的变化。2012年,淘宝的“双十一”购物节首次突破了百亿大关,中国电商行业即将进入它最繁盛的时期。渠道是消费品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网络渠道的发展,自然而然也会影响“白酒”这种消费品的发展。

同样是在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禁酒令”,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并且严禁公款购买高档白酒,军队系统内也发布了相关政策,要求“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等

在局长看来,这一系列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白酒生意的逻辑。


在网络渠道崛起之前,白酒生意走的都是“品牌-经销商”模式,营销推广也都是以电视广告为主——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在电视为主的时代,电视是公众接收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上说什么,观众就看什么,大众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这种模式特别适合白酒、汽车等需要打造高端形象的企业进行操作来抢占大众的心智。但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渠道空前宽阔,人们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得信息,以前人们只能从电视广告上知道某个品牌,现在则可以从微信群、小红书、B站、淘宝、微博等等渠道了解——对擅长电视广告的白酒厂商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政策上的风向变化也对白酒厂商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禁酒令”的出台直接斩断了白酒企业通过“政商领袖”来提高自己品牌形象的策略。白酒厂商虽然依旧会坚持高端战略,但操作空间大打折扣,很难像以前那样游刃有余了。

因此,在这个被网络所改变的新时代里,中国的白酒生意也在发生着激烈的改变。

图片
中国白酒生意的趋势

未来的白酒生意,必然会和当年我们所熟悉的那套完全不同。

在“禁酒令”和“三公政策”之前,中国的白酒消费以政务消费和商务消费为主。但在此之后,政务消费的比例急剧下降,商务消费的比重也快速下跌——政务消费从40%下跌至5%,商务消费也从42%掉到了30%。

在这种局面之下,白酒企业的生意只能瞄准大众,大众消费成为了白酒生意的核心——随着政务消费和商务消费下跌而上升的是白酒的大众消费——从18%暴涨到65%。 
图片
政务、商务消费在白酒消费
里的比例急剧下降

当白酒生意的核心变成了如何做好大众消费,白酒厂商的目标也就从“政商领袖”变成了“社会精英”——中产们成为了白酒厂商在高端路线上最关注的群体。

在渠道上,中国的白酒生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商渠道的发展虽然对传统酒厂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对厂商有着巨大的利好:缩短了渠道,减少了层级,厂商多赚钱,消费者少花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高端白酒品牌都在积极布局电商业务。

图片
白酒企业积极布局线上业务

从线上酒水销售情况来看,市场近三年呈现的是快速增长的状态,消费人群基数也在持续高速扩容。但线上渠道总归偏年轻化,对于市场的判断,消费数据大多都能反映市场趋势。

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年轻人不喜欢喝白酒了。

CBNData发布的《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报告》显示:90/95是酒水消费占比较高的人群。这就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90后虽然喜欢喝酒,但似乎不怎么喝白酒。

局长之前有听过一个段子,2020年的时候,贵州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曾说:“年轻人不喝茅台,那是还没到时候。”杭州某位商业大佬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当时认为:“今天中国人的酒,就是干酒拼酒,不懂得品。现在年轻人不喝茅台,到了45岁以后他们会喝的。”有报告指出:“年轻人买白酒不是为了喝,是为了送。”也有年轻用户居多的媒体在微博发起调查,提出“年轻人平时会喝白酒吗”这一问题,1831名参与者中,超70%的人选择“不喝”。

为了适应年轻人,以江小白为首的众多品牌推出“适合年轻人的白酒”。在品牌塑造和创意营销上下足了功夫,并且逐渐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除了新兴品牌,传统白酒品牌实际上也推出过针对年轻人的白酒,据爱范儿不完全统计,这两年市场上推出的“年轻人白酒”至少200款。但是这个热度并没有持续多久,而且规模比起传统白酒市场只占据很小一部分。

但其实,在这个“年轻人不爱白酒”的“末酒时代”,仍然有人在坚持自己的道路,用心做好每一瓶传统白酒。

贵州华台源于一家百年酿酒小作坊,本着“只做好酒”的原则,日复一日,重复酿酒工作,坚持把每一步都做到位,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占地10万多㎡的中大型酱香酿造企业。中国酱香之父李兴发先生、贵州茅台酒厂厂长、酒界泰斗秦含章都曾对华台赞不绝口。

酿酒原料甄选赤水河流域的优质糯高粱,俗称“红樱子”。一年一个酿酒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从投料生产、品评勾调、贮存到出场需要5年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