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教信仰令崇祯皇帝心动且有皈依只愿,但为何最终只落得个有缘无分?

 慧言历史话古今 2022-05-16 发布于河北
崇祯帝虽有愿洗之心,但儿子之死使其遭受打击,实际上其实用主义原则与公教信仰相知甚远。
明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没落王朝。他虽然勤俭自律、励精图治,但又疑心重重、滥杀大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悲情人物。

崇祯所面对的问题不仅有明末宦官与东林党文官集团的内讧,更有崛起的满洲后金和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这背后是与之相关的连年灾荒和瘟疫。

一,明末宗室宫闱多有信教,崇祯皇帝不免耳濡目染

得益于公教会在明末进入中国初期时的得力策略,和利玛窦第传教士的努力耕耘,崇祯皇帝时期公教会已经在京城有了一定影响,而且明朝宗室宫闱多有信教者。

据汤若望记述:“有王姓老中宫(太监)洗名若瑟者,曾由汤若望授洗。若望赖其力,得入宫禁。”此前,1631年,已有重要中宫10人受洗,其中有庞天寿、洗名亚基楼者,后以忠勇辅卫明末诸帝,见称于世。

已经皈依的老太监王若瑟经常为后妃们讲解,有数人因受耶稣救世事迹所感动而愿入教。汤若望特许王若瑟代为授洗,其中居后妃位者有3人。 

   

至1640年,宫中信教妇女已有50人,中宫40余人,皇室信教者140人。到崇祯九年,宗室奉教者一百一十四人,内宫奉教者四十人,皇帝赐封的诰命夫人入教者亦多达八十余人。

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称:“崇祯末年,教传十三省,当时全国止十五省,惟云贵未传到。教友约十五六万,内有大官十四员,进士十名,举人十一名,秀才生监以数百计”。


连皇帝身边的宦官和宗室都信教,崇祯皇帝也在耳濡目染中,对天主教有了很多的了解。

二,崇祯皇帝委任徐光启督修历法,接触公教信仰

崇祯二年,雷厉风行的崇祯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在将其余党肃清以后,帝委任徐光启督修历法,徐光启则邀请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进入历局,以西洋新法交互参考,最后修成《崇祯历书》。


在此前后,崇祯皇帝与与徐光启频繁交流,与天主教传教士也多有往来,徐光启将汤若望介绍给了崇祯,汤若望才学广博,深受崇祯帝信赖。

汤若望把巴伐利亚大公赠与的一本内容为耶稣基督事迹的精美画册,附以中文说明,连同一套三王来朝模型,呈献给崇祯皇上。


崇祯帝对汤若望献上的圣像非常喜爱,置于案上“凝神细阅,几不忍舍”,置于内宫御几,许后妃们翻阅观赏。还将皇后召来,向她“指示讲解”,致使“皇后虔诚下拜”。

三,崇祯帝虽未受洗,但已有愿洗之心

崇祯十三年汤若望还直接上书崇祯帝,对崇祯帝讲述改奉天主教的好处:“凡遵其教者,必与上升,以享真福。盖天主至公,无善不报,……王者用之治国,则俗朴风淳,人心和辑; 君子奉之修身,则存顺殁宁,永远吉祥。”


他向崇祯帝详细阐述了信奉天主教的好处,尤其是天主可以帮助他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着实令崇祯帝为之心动。

据《烈皇小识》、《崇祯宫词》等书记载,崇祯帝在徐光启等人的影响下,似乎有皈依天主教的倾向,曾把宫中累年供奉的佛像,尽数捣毁。

《正教奉褒》记载,崇祯十四年( 1641) ,汤若望等天主教士因修历有功,崇祯帝命礼部“褒扬天学”。礼部按崇祯帝意旨,“将'钦褒天学’御题匾额,分赐各省西士祇领,悬挂天主堂中。

崇祯皇帝将天主教视为“天学”,力加褒扬,崇奉之情可见一斑。


当时朝野认为崇祯帝虽未受洗,但已有愿洗之心。人们曾多次听到他说:“天主教义是真而圣的,我因渺小,未能全懂。” 
   
四,公教真谛令崇祯帝心动,但儿子之死使其放弃

有许多证据显示,明思宗朱由检有很多机会接触天主教信仰,但没有资料显示他是一个天主教徒。

尽管汤若望如同利玛窦一样,希图让皇帝成为教友——如同教会三百年之际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那样——那么圣教就可以广扬于中国了,但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而对崇祯皇帝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件事,是他第五个儿子朱慈焕之死。

朱慈焕是崇祯特别喜欢的爱子,但从五岁上就开始生病,就在崇祯开始心仪天主教,将宫内偶像捣毁之后,朱慈焕的病碰巧就加重了。朱慈焕于临终将死之时,在人教唆下把自己的病患归咎于父亲的天主教倾向和对偶像的不尊。

朱由检吓坏了,“极力挽回,已无及矣”。于是“痛悔前事,特颁谕内外” 。从此与信仰渐行渐远。

五,实用主义原则使崇祯与公教会最终有缘无分


文秉是崇祯时内阁大学士文震孟之子,熟悉宫中掌故,文秉在他的《烈皇小识》道: “上( 崇祯帝) 初年崇奉天主教。( 徐光启) 上海教中人也,既入政府,力进天主之说。”

所以在有的史书中就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不小心就让人产生误读,以为崇祯是“中国天主教第一位天主教皇帝”。


事实上,当时崇祯皇帝皈依公教会困难重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福音入华早期碰到的一个难题是:来自一夫一妻制的挑战。崇祯皇帝虽然勤俭自律,但是真正要实施到具体行动,仍然要面对朝野的重重阻碍。

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可能置传统的儒、释、道于不顾,在明末社稷、江山危急存亡之际而改投新入西来教会,那是崇祯难以逾越的障碍。

崇祯帝面对腐败的政局,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在寻找出路,而西来的天主教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崇祯皇帝的信仰主要出于实用主义原则,实际上与公教信仰相知甚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