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实务、立足疑难、训战结合
我们常说财务具有服务职能,也具有监督职能。财务的监督职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般而言,财务监督分三类:第一类,资金监督;第二类,账务监督;第三类内部审计监督。这三类监督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资金监督属于关键事项监督。 资金监督敏感性高,一般为事前监督,它以资金为抓手,需密切关注资金动向,关注花钱的合理性。资金监督也是最原始的财务监督,它操作简单,直接有效。以国企为例,“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过集体决策, “三重”指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一大”指的就是大额资金使用。进行资金监督等于抓住财务风险的牛鼻子。 一些小微企业基于成本的考量,资金监督甚至是唯一的财务监督,只要能确保资金不随便转出去,就算出了问题,也是肉烂在锅里,不会形成太大的损失。一些小微企业的老板还会亲自掌握公司银行账户的UKey,他们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管住公司的钱。只要管住了钱,就等于管住了公司的主要财务风险。 任正非先生曾说过,出纳是公司风控的最后审核人,如果出纳这道环节也失守了,资金风险几乎就实际酿成了。从任总的这句话里我们也不难看出资金监督的重要性。 真实记录业务运作是会计核算做的事。防止业务弄虚作假,确保会计信息经得起检验,这意味着账务不是简单的记录,它还有监督的意味。会计核算时刻都在进行中,因此账务监督是常态化监督,大多数时候属于事中监督。 会计核算最好按制度、流程办,这样做会少许多沟通的烦恼,进而会减少账务操纵的空间。账务因为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管着,它在大众心目中是偏刚性的。但这不绝不意味着账务监督就是呆板的,因为账务处理依旧存在人为判断的空间。在不违反会计准则要求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对于准则的解释与运用可以存在一定灰度(即妥协),但如何妥协则需要把握。 内部审计监督属于事后监督。 事情已经发生了,问题已经出现了,后果也已经酿成了,再通过内审把它识别出来,用意何在?一方面,当然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是要厘清责任,处理应负责任的人员。内部审计监督的实质是找后账,它是一种冷威慑,目的是警示其他人,吓阻其他人继续违规。 会计核算是对业务真实性的监督,内部审计可部分视作是对会计核算真实性的监督。针对华为公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监控三者的关系,任正非先生有一段描述,“全球统一的会计核算和审计监控是长江的两道堤坝,只有这两道堤坝足够坚固,财经管理职能才能从容有效地开展。”任总的“堤坝论”很明显是把账务与内审都视作财经的管理防御体系,“堤坝足够坚固”指的是账务与内审要履行好监督职能。 财务监督集权 我们常说财务要服务业务,注意了,这句话不可理解偏了。需要服务业务的是财务管理类岗位,财务监督类岗位不可强求服务业务。以华为公司的财经管理为例,华为的资金管理、账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监控都实行总部集权管理,它们构成了华为财经管理的三层集权机制。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财务监督职能如果要集权,就应该集权到总部层面,集权到公司最高领导人层面。如由董事会负责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由总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集团内所有成员单位的账务核算工作,建立财务公司集中集团内所有成员单位的资金。集权的层级越高,财务监督的权威性也会越高。 2022年5月9日于北京丰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