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一本传播地方文化的好书

 贵阳改哥 2022-05-16 发布于贵州
    问题是哪里可以买到,哪里又可以打折买到呢?
原文地址:一本传播地方文化的好书作者:

[转载]一本传播地方文化的好书

罗林

 

   《贵阳故事》终于出版了,她是在《贵阳地名故事》全六册基础上编纂出的精简版。当初,编辑部的同志们认为《贵阳地名故事》的出版发行,已有近360万的文字,再编同类型的书似乎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很难推陈出新,一不下心就会掉进炒冷饭的俗套这对编辑者来说可谓十分为难啊!在市政协的支持下,编辑与作者一起在史料与故事中精心筛选考订、提炼、补充、完善经过一阵一阵的阵痛之后,硬是活脱脱的诞生出一本充满着新鲜活力而又散发出历史文化清香的读本这本书的文字,简洁明快字里行间透露出新的思想,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纹理脉络清晰,视野广阔,还本溯源所展示的历史的深度是值得十分珍惜的

贵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山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贵阳代始筑土城,东西南北四门。元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改贵州为顺元明代在贵阳设贵竹长官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扩建,改土城墙为石城墙,开五门:东门武胜,南门朝京,次南门德化,北门柔远,西门圣泉城门的名称作为地名慢慢的成为一种文化传播开来到了明天启六年(1626年),贵阳又增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一直保持到清代。满清王朝覆灭之后,标志着封建王朝时代的结束,家天下消失之后,取而代之是民国政权,民国初期贵阳的老城门得以改扩建,设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共九个城门。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44~1947),被关在九门内的老城变得拥挤起来,为拓展市区,便利交通,贵阳城墙和城门被一一撤除,这一撤,那些有着历史文化的古城墙就只剩下少许的残垣断壁了,幸好,城门的名称沿袭下来,保留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

回顾自明嘉靖年间(1522~1566)贵阳军民府官民杂役不过5948户、30744丁口。这个数据自然没有统计土司管理范围清代实行“改土归流”,逐步把一部分土司地区的人口编入户籍。乾隆初年,有统计的人口达到4.9万,但是,仍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口未计算在内1941年7月,贵阳设市,抗日战争爆发,外地人口大量涌入,贵阳市人口大增,总人口由民国二十六1937年121304人增至民国三十四1945年284504人,8年间增加163200人,年均增加20400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12.40‰。抗日战争结束后,外籍人员纷纷迁出,总人口有所下降。1948年,全市人口为239571人,比1945年减少44933人。无论是人口的增加或减少都阻挡不住这座城市的扩张,当时的贵阳城,中心区是大十字,以大十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中华路是主要商业街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直到新城的兴建,这个格局才被打破,时至今日,贵阳的城市街道增至1600余自民国周西成主政贵阳,通行第一辆汽车以来,已经发展为集城市街道、公路、铁路、轻轨、水运、航空的立体交通综合体了,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了,城市的地名随之越来越多,老的、新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贵阳特有的五彩缤纷的地名文化。《贵阳故事》的编辑们极其小心的、认真的把这些地名一个一个地捡拾起来,又一个一个地揩拭擦亮,很虔诚地端递在读者面前,这些看是不起眼的地名,终于让这座城市绽放出本体的光辉。

城市越是盲目扩展,越不知道自己的高度和深度,拼命扩张到底为什么?一个城市文化的深度,决定了一个城市的高度,一个城市的高度,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宽度。贵阳的地名承载着贵阳的文化,彰显着贵阳的历史,这里留下了从王阳明到张之洞,从李端棻到黄齐生,从林青到王若飞等中华爱国能人志士的足迹;留下了从龙岗书院到贵山书院,从六洞桥到状元街的历史文脉。文化的积累,使得这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具有了广度和深度,一路走来无不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让进来人品味到不同的地域文化,让出去的人记住这不断散发出浓郁乡土气息的城市。文化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些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继承和弘扬开来的传播者,他们是王保建、杜正军、谢红生……让人们领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让漂泊在外的人记得住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