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纳兰性德边塞词两首,榆塞重来冰雪里,消磨绝塞烽烟 “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榆塞重来冰雪里,冷入鬓丝吹老。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 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山绕。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清朝纳兰性德《百字令·宿汉儿村》 很多人都喜欢纳兰性德的情词,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又比如,若是”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清新悱恻,缠绵动人。 这些用最纯净的眼和最稚嫩的心去感受复杂世界所带来的尖锐的忧伤疼痛,触动了几乎所有人内心的脆弱。但是年长之后,我更钟情纳兰的边塞词,因为更有现实的质地和厚度。 而边塞诗词,自唐朝之后就式微了。宋朝之后,疆域南缩,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辽,金,蒙古的土地,而宋朝重文抑武,很少人能够像唐朝那样靠战功获得荣誉和回报,军队将士文化程度不高,所以边塞诗词非常少,最有名的是范仲淹镇守延安时的孤城闭。而绝大多数文人都没有边塞从武的经历。当然这也是宋朝最后被元蒙铁血征服的一个因素之一。 虽然唐朝之后,也有官员诗人写边塞诗,但是其数量,水准都赶不上唐朝。 所以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在诗歌历史上,应该是非常珍贵的。因为纳兰性德本身有着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塞外的体验,而他的视角又往往超出了他所在的阶级,从文学的深度来讲,我个人认为他的边塞词是超过了他的情词的,虽然前者的流行和流传度赶不上后者,但是对于喜欢和研究纳兰性德的人来讲,他的边塞诗词所闪耀的光辉,是珍珠里的钻石,比如他的情诗,别有一种深邃,苍凉与密度。 康熙十六年,二十三岁的纳兰性德遭遇人生两大事,死了妻子,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一份正式的工作,大内乾清门皇家侍卫,在这个职位上,他工作八年,最后病故。而且病故的原因可能和职业相关。 那么纳兰性德的侍卫有哪些职责呢,一是负责乾清门重要的安防工作,二是作为皇帝近侍,扈驾康熙出宫巡游,包括木兰狩猎,皇帝外出祭祀,出访,巡游,三是代表皇帝完成特别的任务。侍卫们有着让人艳羡的黄马褂,单眼花翎的着装特权,也有着高人几步平步青云的机会,比如康熙朝的重臣,武将,出自侍卫的不少。但是作为靠近皇帝最近的侍卫们,其实是非常辛苦,精神压力相当巨大的。他们是皇帝的棋子,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疏忽和懈怠,如是多年,才有晋升或者外派做官的可能。 纳兰性德在此岗位上服务八年,从三等侍卫熬升一等侍卫,其实重要的军国大政他是无法置喙的,而改换工作,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你是被选中的,除非是皇帝对你另有安排或者惩罚。 在一百多名皇家侍卫中,纳兰不是最靠近皇帝的,虽然他和皇帝的年龄相近,但除了工作任务,并没有看到有关康熙和纳兰更多互动的资料。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庞大的机构里,纳兰和康熙之间是下属和老板的关系,而且并不属于必须发生亲密垂直关系的那种。 康熙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除了每年的秋狩,他还会四处巡查。浩大的人马服务于他,这中间就包括了纳兰。年复一年要做各种安保护卫工作,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也非常消耗精力和体力,且由于这些工作繁琐枯燥,责任性强,纳兰性德内心颇有倦怠。 他是读书种子,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他并不追求富贵,但是对书籍的热爱,他更愿意从事翰林编修这样的工作,或者以一个臣子的身份主政一方。但显然他虽然考中进士,但康熙皇帝并没有以才学来任用他,提升为皇家侍卫或者是为给纳兰历练,将来获得更好的重用,毕竟清朝武力开国,所需要的不是风花雪月的才子。 但是纳兰有自己的不适。他最心爱的妻子病故,给了精神上沉重的打击,而功名对他的吸引力,并不高,但是为了家族的前途,他也必须全力以赴,但精神始终有所游离于这个时代。 康熙二十一年春天,纳兰性德扈驾康熙出塞,到过盛京,松花江等地,那里开春晚,冰雪世界,这一去也是几个月,回来后不久,纳兰性德接受了新的任务,这次不是去扈驾,而是作为康熙的代表去边境考察边境冲突地的具体情况,应该是带着有细节的重要使命的。 而与扈驾不同,纳兰性德从前从事的是高规格的皇帝巡游,虽然苦累,但是物质和安全是有保障的,但这次,他是和普通将士一样,几个月,风雪兼程,只为达成目标,完成任务,其中艰苦,都谱在了他的边塞词里。 “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 也只有到了北方原野处,你才能看到野火燃烧枯草的景象,火趁风势,将地面的荒草连同青草一同烧没。常常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那一种青草的颜色会给人带来生机之感,但显然是用不到这个地方的,连最后的青草都会被野草烧尽。又或者纳兰性德是看到了野火烧山的情景,这在北方的冬天是常见的。 “榆塞重来冰雪里,冷入鬓丝催老。” 那么榆塞是指榆关,也就是山海关,而清朝就是从山海关入关主位中原的。这里纳兰性德是指自己已经出了山海关,而上次是春天,这重来是冰雪世界,那冷风吹入头发,令人苍老。 其实我很喜欢这句写实,因为冬天的寒气会常常让脑袋都冻疼了,这是因为人的血管在寒冷下容易收缩产生疼痛,而自这样的状态,明显会感觉身体僵硬没有活力,而脸色自然难看,如同衰老。 “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 纳兰性德,一行是走的军事驿站,当然此时就算不走军事驿站也绝非游山玩水的好风景,但是在边关,看到的听到的是黄昏军营的晚哨,冰雪天气,又没有特别彩色的地方,这就是自古以来的边关,在风雪中赶路,想必知道自己本来就无多少肉,估计会瘦了不少。 这倒也是实况,他这是连续北上,马背颠簸,没准风雪大了还要牵马,体力消耗严重。 “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 我看到这里笑了一下,估计纳兰性德到此,也恨平常,为什么不吃胖一点?身上没有脂肪,怎么能抗寒?这是写这地方的冷,大胖子都难抗住,这样寒冷萧瑟的夜晚来临。 “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 这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司马相如有消渴症,也就是现在的糖尿病。那么很可能纳兰性德在出发前就知道自己身上患了某种疾病。那么皇帝知道否?答案应该是不知道。那他为什么不拒绝此次远行?我想原因有三点,第一,他珍惜这个机会,这是不多的可以离开宫廷环境,并可能实现一下小我的良机,第二,他的家庭只能逼着他不断进取,这是满清贵族体制所决定的,第三,作为皇帝的旨意他无法拒绝。 “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山绕。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 虽然回乐峰,受降城是具体哪个地方,是否有典故,我并不知道,但说的是人在风雪的半路,举步维艰,前面还有远路,家山却在身后万里。 此时能够做些什么,也只能跑到山头喊一两声嗓子发泄。 那么这首词很细腻刻画了风雪旅途的场景,而且也看到纳兰性德可能身体出了问题,他一直是在有身体和精神的压力下去的塞外的。塞外的冰雪之寒却被他写得生动,让人有代入感。 那么这个叫汉儿村的地方,如此冰天雪地,赶紧休息,保存体力才是正事。但是纳兰性德居然失眠了。这其实对身体有很大摧残。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清朝纳兰性德《清平乐·发汉儿村题壁》 我为什么断定他失眠了呢,首先根据行程推算,纳兰性德,此次的行程日行100~150里,这个中间是不能够停歇的,但是在这个汉儿村纳兰性德肯定睡眠不好,因为那里冰天雪地笔和墨都会冻住,但是月亮还未落下去的时候,他已经用笔在墙壁上写词。首先要花费巨大时间磨墨,而且这墨能提壁,也是海量。 又他总会有密折什么要写,前首词加这首词酝酿也要花时间,所以我能肯定他几乎没睡。 那月亮快落了,在路上的客愁该和谁说,回头看家乡,浮云漠漠,仿佛有一角红楼浮在那里。这个红楼很有意思,我知道他的前妻是应该是住在楼房里,他就是怀念前妻还是思念家人?但仿佛此时他和现任妻子的关系并不好,在这一路上所写的诗词,他流露的思念多半是已经故去的前妻。 我很奇怪的是,这一句纳兰性德说自己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也就是说做侍卫并非他的人生理想,许多时间都消耗在无望的路途上面。说自己空有什么华丽的名头,还不如真正的纨绔子弟,至少他们有自由,有时间花在自己愿意做的事上。 其实从很多纳兰性德的塞上词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他对出塞这件事情并没有一种年轻人正常的热血和热情,但是他的敏感和冷邃,却让他的塞外词多了一种冰雪冷痛的光泽。 一种原因,就是皇家侍卫这个工作和岗位他确实没有热情。 第二种原因是他身体不合适这份看起来荣耀的工作。 虽然他的工作成绩无可挑剔。这次四月出差的结果是替康熙拿回第一手前沿资料,供他决策。 纳兰性德死在三十一岁。他的死因是忽发寒疾,我想这也跟他塞外经历有关。体抗力下降,一些潜伏的病菌和细菌迅速感染。 而他的病或者起在更久远之前。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