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中医!(从根上入手)

 ABC328 2022-05-17 发布于中国香港

自学中医类!封山之作!(才疏学浅,怕误人子弟)送给特别的你……

图片

公众号每天更新,这么久了,突然发现居然还有人提出“小白”一样的问题,问一些可笑的问题,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的就不说了,直接体现出对传统知识缺失、无知!那就从头开始吧!

要想学习中医应从《黄帝内经》开始!!!其他的学科包括“伤寒”都是在“内经”其中一段的理论基础上推演出来的,形成自己的诊疗方式。

后期各种门派各种学说、名人、大人物、出书立传就乱了道统,这些名人高手有几个能够比肩伤寒的,根本没有超越!“伤寒”出自哪儿?根在哪儿?

我不认为谁能短时间内,能领悟透“内经”其中内容。拿“伤寒”来说,整套的伤寒你多久能学会,多久能灵活运用……(要知道这只是“内经”里的一小段)

还想学医么?如果学请继续!

中医不是你想象中那种看几本书就行了,中医就像建房子,如果没有地基,就没有高屋。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医,那你找本科普书或者关注个公众号都行,如果是想自学,那你首先得从基础学起。但是基础是需要背的。连药物基础药性都不知道,怎么看专科书学?我都不知道能学到什么?

我的方法是靠理解去背,就很简单。

《中医基础理论》
首先你得掌握中医的理论知识,中医各门各派众多,但是中医基础理论都是一样的。《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源自于《黄帝内经》,教你什么是阴阳五行,什么是邪气?各种辩证方法,还有各种中医基础术语,但如果一般人,没基础底蕴,就去看《黄帝内经》,不太容易看懂,所以先看《中医基础理论》。(买最新的教材就行,这本很薄)

《中药学》
然后接着就是《中药学》《神农本草经》,这个很简单,你需要先把目录背下来,比如问你人参是什么药?你至少最基础的知道它是补气药。(北京中医药大学钟赣生教授编撰的《中药学图表解》,我觉得比教材更适合。教材太厚,推荐阅读,但是如果背的话,我推荐图表解,一目了然)

《中医诊断学》
这是帮助你学习患者什么面色代表什么?脉象是什么意思?患者的不适症状告诉你什么?就相当于翻译书,简单的来说,就相当于一本基础翻译书,帮你翻译患者的体征和症以及舌脉。(这本书也很薄,不用紧张。)

《方剂学》
你需要知道最基础的方剂,专科书的方剂会有很多都出自于方剂学这本书,将你之前学的中基,中药,中诊联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组合拳,你将学习到中医的基础方剂,需要掌握的就是,问你小青龙汤治什么?你得至少说出是解表剂,可以治外寒内饮证。这是最基础的,别学中医连这都不知道,会被人耻笑的。

以上是中医四大基础,但是其他三本都是依据于《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的,所以只要你《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好,学其他三本书会非常简单。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中医的经典。

中医的经典,现在最被公认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这四本书,也叫着中医基础经典,学中医没看过这四本,也是可以被人耻笑的。但是建议你一定学完四大基础,夯实基础,再来看四大经典,也可以拿着和方剂学一起学,你会发现,很多方剂出自于这四本书。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为一书,名曰《伤寒杂病论》

《中医内科学》
学经典的同时,必须要学学《中医内科学》,这相当于升级版的中医诊断学,把四大基础彻底融会贯通。四大基础学的好,看这本书,就跟看自己后花园一样简单明了。看一遍书,考试都不需要复习的那种。

最后我想吐槽一下,非医学专业的中途改行来学中医的新人,我见的不要太多,没上百个,也有七八十个,有个共性就是:非常刻苦努力的浑浑噩噩学着中医。大多基础都非常差,因为他们都先去学跑步(学飞翔),而不是走路(先丰满自己的羽毛),也有学成功了,但是中途走了很多弯路,因为基础不行。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去背这个中医大佬治这个病,用的什么方子,这方子有什么药?但是却没去想为什么会用这个方子,原理是什么?大佬是怎么思考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学中医不难,只要打好基础,学好《中医基础》和《黄帝内经》,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会贯通,很好理解的。针灸看你自己个人了,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紧急缓解胃痛还是很有效的,当然这也是必须先学四大基础。

民间高人众多,各方派别林立,总之谁给你一个新人首先推荐四大基础四大经典之外的书,就说明他在鼓励你建房子不打地基,听听也就得了。也不要觉得“学院派”中医思维固化,我虽是民间“散修”但见过很多专业外的人来学中医的,是真的惨,绕弯路的很多,很多人都缺乏一个老师系统的指导,民间的老中医大多没有教学经验,院校的老师大多只想指导好自己的本科生研究生,导致了他们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去摸索着学。

还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民间老中医和院校的老师,他们固有思维,觉得你们这种新人,已经掌握好基础了。他们给你推荐书也不可能推荐你去读基础,这样太不符合“高人、大侠”水平了。他们的认知就是,这种简单的你应该早就掌握了。

所以!学中医还是从阴阳入手比较直接,讲阴阳最直接了当的莫过郑钦安先生,所以《医理真传》不可不读。五行则宜从黄坤载《四圣心源》入手。《伤寒论》所示为万古不易之法,明其理方能得用,理在《内经》,开合枢为关键。

内经,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在外则向内为合为开(阳明太阴,先合后开),在内则向外为合为开(厥阴太阳,先合后开)。枢为转动之轴(少阴主降,少阳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升降不调。

黄坤载实为有史以来学问最渊博、著述最丰富、学术最系统、医术最高明之大医家。可惜一直受到所谓正统的人多势众的寒凉派庸工的理论排挤,始终没有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以盲引盲,处处误导,致使中医水平每况愈下,释邪攻正,为虎作伥,终于沦落到了今天不堪入目的地步。悲哉!

民间中医识阴阳。阴阳辩证仔细详。次分六经与脏腑。以证类病无处藏。阴阳体质是根本。疾病是标记心上。颠倒阴阳祸患藏。阴证就用温热药。阳证苦甘寒药商。阴阳错杂寒热药。湿盛还需阳药上。熟读《内经》作参考。《易经》也要知其详。临证就用《伤寒论》。神农本草心中藏。寒热温凉记细详。若要临床无闪失。钦安之书不可忘。变通用药有保障。正龙杂病要借鉴。古圣先贤智慧棒。一阴一阳一部书。万病不离阴和阳。离开阴阳无文章。圣贤真传一句话。愚者万卷藏书箱。何必它山求玉石。民间中医珠宝藏。不明阴阳谈医药。盲人点灯无用光。

中医本身按照《内经》理论治病很容易。张仲景大师根据《内经》六经结合《易经》创立的《伤寒杂病论》。是很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但是大多数经典医家。抛开易经理论去解释伤寒六经。又编出了大量撇开纯真易经理论的中医阴阳教材。致使从理论到实践错上加错。人民群众得不到纯真的中医治疗逐渐对中医失去了信心。而民间中医学习《内经》.《易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掌握了中医的真髓。可以说简(大道至简).便.廉。用药几十味。

普及真正的中医精髓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凡是想快速入门的,首先你要学好古文,尤其是医古文,学会比类取象,横向纵向思维。
----------------------------------------------------------------------------

学医三难

学中医有三难

一者,古文基础不好,读医学经典感到非常辛苦,此为无智之苦。刺骨悬梁可解。

二者,学医方向不明,没有明确目标便不能坚持,此为无德之苦。发心救苦可解。

三者,学习方法不对,被先前科学文化知识困扰,此为无明之苦。专心经典可解。


----------------------------------------------------------------------------

续学医三难

1难于专

医书汗牛充栋,加上易经系列,佛道儒等和中医的相关内容,很难不贪多。

2难于精

读经典贵于涩而易于滑,能够深入,不浅尝辄止难。

3难于平和

学习中医后,看不惯的错误医学观念比比皆是,很难平和,面对十分缺乏中医常识的人很难不心生狂傲。对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消除成见。所以烦恼反而多,能保持平和难。


这些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为学习中医的人借鉴领会,则于道不远矣!

岳美中老先生《无恒难以做医生》语录:

1、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2、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3、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4、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求其病之所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名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


中医名家谈学医

无恒难以做医生——岳美中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

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

戒玩嬉,戒嗜好。


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得墙内,则比不能领略无限风光。——《四库》著录医书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

学习方法:

精读:这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列举了任老的不同笔记若干篇,可见读书之勤奋和用心。另外介绍了卡片的做法。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任老的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  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大脑了。

我的学习过程——姜春华

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资料想一盘珠子,思路就是穿起这些珠子的绳子。

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博“正是为“专“吸收营养。

金老在快结束时写了一则医案摘抄于此:我在青年的时候曾治过一湿温病人,病已多日,心下痞闷不舒,大便不通,舌苔黄,有可下之征,用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后得利,胸腹宽畅,但随即衰竭而死。病家归咎于命而不归咎于医,但我终觉得小陷胸汤用的不对,有内疚之心,而不明其所以然。后来深入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读到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始不可再攻也一段,才知道我的错误。金老之治学严谨令人佩服,医德的高尚就更加令人钦佩了。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业精于勤荒于嬉——李聪甫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还必须注意,无论笔记、心得、医案,乃至每一张处方,都要书写工整,点画清晰,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

须知有志才有兴,有兴才有专攻,有所专攻才有所识,有识才有成。

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余还以为医道同源,所以道书更是要学习。

再有就是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专家。

自学的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习中医要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学无捷径贵在恒心——彭履祥

恒心,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因为医所以寄生死。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

一曰信,坚定信心;二曰静,心静;三曰细,剔除错误,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

陈修园: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当于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剔错、辨讹,去伪存真,是读书必下的工夫。

如果喜欢,请分享给身边有缘人,让更多的人体会传统的真谛!感谢遇见!感恩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