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江南之枫桥古迹

 zzm1008图书馆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来自话题
#探访千年古镇
5804篇

         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张继一首秋愁小诗《枫桥夜泊》让后人魂牵梦绕,我也被卷入其中。“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每当吟诵这首诗,脑海也会浮现出枫林疏影、江畔孤舟的静谧画面;耳畔也似乎聆听到了古刹夜钟和惊鸦啼巢的雅俗和音;心里更是挂念那夜泊桥下的客船中怀着旅愁、孤伴漁火、倦缩在木舟中的孤孑客人张继是如何熬过这愁眠秋夜的?


  我们一行摄影友人离开周庄古镇后,去了却我多年的心愿 。 看看寒山寺、看看枫桥夜泊处、看看这惹得大诗人张继辗转难眠、愁思悠悠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

         走在去寒山寺的步道上,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 “ 枫桥胜迹 ” 牌坊。经过牌坊后不时地传来“ 当~当~” 清脆的钟声,回荡在我耳边。这是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那清脆,那响亮的钟声,一下一下清晰地敲在我的心里,仿佛在为我祈福:祝我万事如意、好运连连。




  看史料记载:寒山寺,原名枫桥寺,它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拾得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来到枫桥寺做主持,改枫桥寺为寒山寺,并一直沿用至今。



  寒山寺游人如织,寺内香火旺盛。其兴旺之于此,恐怕得感谢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寺因诗兴,诗因寺名,天下名刹名楼莫不如此。



  寒山寺的寺院不大,却秉持了精巧细致的风格,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环顾寺院,殿堂轩昂,木廊飞檐,窗棂斗拱,香火颇盛,人来人往,枫木相间,黄墙绿树,碧瓦绀宇,古色古香,引人入胜。登塔远眺,寒山寺周围翠竹牡丹,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凭窗看去,青林一片,红楼数幢,别是一番风光。









  要到寒山寺必过这座寺院的照壁。黄墙白底的照壁上刻着“和合祖庭”四个大字,听游客讲才知道“和合祖庭”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寒山寺供奉着唐代名僧“和合二仙”,即:“寒山和圣”和“拾得合圣”。


  走过照壁,就到寒山寺了。寒山寺门前有一堵影背墙,它黄墙黑瓦,白底绿字,上书“寒山寺”三个大字。“寒山寺”的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士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


  枫林景区有两座著名的桥,之所以著名就是因《枫桥夜泊》而出名,一座曰枫桥,座落在寒山寺照壁前偏北;一座曰江村桥,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枫桥夜泊》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江”是指江村桥;“枫”是指枫桥,两桥南北相望,到了晚上,中间隔着点点渔火,对愁而眠,故有“江枫渔火对愁眠”。






  寒山寺和周边的枫桥景区,如今打造的焕然一新。但和我心目中的枫桥夜泊,似乎相去甚远:夜沉沉,霜重重,小船伶仃,渔火点点,钟声悠悠,古刹深深……只有在寺内寻寻觅觅,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才依稀找到点当年的感觉。






         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的铁铃关与枫桥相依,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是苏州人民抗击倭寇留下的唯一较为完好的遗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关相连,是江南古关隘的典型,至今已很少见。登关远眺,枫桥古镇傍水而筑,蜿蜓曲折,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俯视运河,客船渔火,舟楫往来。







  漫步在枫江河畔,绿树掩映着黑瓦白墙的房舍,碧水倒影着黄檐红窗的木船,弯弯的石拱桥横跨在江水两岸,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画卷。






  景区内各路景观通过长廊、曲径、小门等相连,绕园一周,步步有惊喜。其中,吴门古韵戏台是枫桥景区中部主建筑,以精致的雕镂为特色,顶部为龙凤雕刻棚顶,垂透雕花篮挂柱,门窗皆雕刻成花窗,透露出浓浓的吴地古韵。





  一路行摄,意犹未尽的我们又回到了寒山寺门外的江村桥头,我不禁又回身伫立了片刻,凝望着黄色的院墙内的古塔和参天的古木,我还在想着唐朝诗人张继听到的那悠远而肃穆的钟声,仿佛耳边又传来了那首传诵了一千多年的朗朗读诗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

                              【 谢 谢 浏 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