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方向,坚持到底 中山市实验中学∣曹梅姣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经过第四期的学习我到底获得了什么。 在随笔写作上,我不再思考着该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完成等问题,而是每听完一节公开课后我能够自觉的撰写一篇随笔,我想这种听课随笔既是对授课者思路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对专业阅读的一种输出。有了撰写听课随笔的念头才会仔细琢磨评课的细节,才能随自己教学做到启示和指导的意义。另外,我还会将自己的备课、教学反思、试卷分析、试题总结或一些论文想法等写于随笔中,备课和教学反思能够帮助自己再一次认识教学上的长处和短处,试卷分析与总结能够促使自己更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的侧重点,论文想法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教学研究兴趣点。 在阅读方面,经过第一阶段的分小组打卡阅读,我不再发愁自己的读书笔记,似乎每次写得最快的就是读书笔记,但是第二阶段的阅读打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报名,说实话有点遗憾,毕竟像我这样的更适合任务驱动。不过尽管没有参加打卡阅读,自己也会抽出时间阅读,并顺便写写读书心得。目前已经完成必读书籍有《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课堂研究》《有效教学》《教育心理学》,除此之外还有专业阅读《课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学化学探究能力的构成及其发展》。在打卡阅读过程中虽然我们能够保证每天的阅读量,但是似乎缺少一定的阅读思考,即不会去厘清每一章的前因后果,逻辑关系,或许大多数人的读书笔记是通过拼接每天的阅读心得。在一点上我有较深的体会,以往我会因为如何写出一篇读书笔记的逻辑而绞尽脑汁,但是在阅读打卡的那段时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然而在自行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随意安排时间,也会去思考其中的来龙去脉,但是这种情况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一旦有其他事情缠住,可能阅读就成了最后的任务,或许最后就不了了之了。经过两个阶段的对比,我想打卡阅读应该更能驱动我阅读,这也是下一期我需要改进和坚持的地方。 在论文研读、写作和研磨方面,我有了很大进展。首先,我能够将论文中的理论模型尝试运用于教学中,使每一次的公开课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如在进行《工艺流程题》的专题复习中,我能够以建模教学中的“模型开发”和“模型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经过“描述、公式、分歧、验证”四阶段开发和完善模型,最后在新情境中发展模型。我想敢于尝试将教学理论模型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是一线教师自我研究、自我风格形成的重要跨度。另外,我能自发地将公开课撰写成论文,如进行的公开课《真实情境下碳酸盐化学性质的探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是我所有论文中写得最快的一次。正如伙伴们说的将一线课堂写在论文中是教学研究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在论文写作方面我应该实践和聚焦。没有经过实践的论文很难打动读者,也很难发现存在的问题。经过实践的论文最具说服力,也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迁移性。另外,聚焦研究主题是研究深入的表征。每次写论文的时候,每一种体裁写一种主题的论文,八种体裁后有了八篇主题内容各不相同的论文,我想这也是我论文撰写需要作出改变的地方之一。在论文研磨方面,我很认真对待也很珍惜每一次机会。每一次的论文研磨总能让人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如第五篇论文研磨,自认为自己写得很不错,但是经过伙伴们的研讨后发现偏离了主题。从这里我就知道了在模仿别人论文时应该弄清楚别人的主题、主线、主思维在哪里,不是依葫芦画瓢就行的。在第六次论文研磨,我学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论文的撰写需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像我们的组长张慧老师的论文就是如此。 当然,不管在第四期收获了什么,首先我必须要感谢自己的坚持,感谢在休产假期间自己能够坚持呆在写作组里并且按时完成写作任务,感谢写作组伙伴们的不离不弃。其次,很遗憾,我在读书打卡这件事情上没有硬着头皮上一上,而是以照顾小孩,忙不过来为理由未能报名参加读书打卡。更是自认为自己即使没有任务驱动也能一如既往的坚持着,但是事实好像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最后,有点小伤心,论文发表并没有想象中容易,但是我依然会坚持继续投稿、继续写作。我想参加论文写作的目的不在于发几篇论文,更多的是对人自身修养的一种提升,尤其是作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一种鞭策。 目前对我们写作组团队暂时没有什么建议,我觉得我们团队运作非常良好,井然有序,各种想法都是走在前列。如果一定要提一点建设性的意见的话,我想在理论阅读方面能不能稍微偏一点专业阅读。有时候,在啃理论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读这么多的理论书籍,但是好像能派上用场的没那么多或者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运用,相比我的专业好像更欠缺,似乎还没有达到可以阅读理论书籍的境界,有种心虚的感觉。我想如果我们能够专业和理论阅读相结合(往往阅读了理论书籍就很难抽出时间阅读专业书籍),那么在论文写作上是不是就不那么困难了。另外,阅读是否可以考虑目前的热点话题或实操方面,如研究深度学习、真实情境、项目学习等等。或者说每一学期在完成了指定理论阅读书籍和读书笔记后可以自由选择,这样既保证了理论阅读量也能在本学科专业理论得到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