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品味语言

 尚雅轩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图片

记叙文阅读之品味语言

一、考点落实

u 命题形式

1、结合语境,赏析加点的词语。

2、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3、请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4、请从环境描写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5、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6、阅读文章,比较画线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7、品味富有表现力的标点符号。

u 解题技巧

u解题技巧

品味语言一般出现在记叙文阅读第二题,由两小问组成,即赏析词语和赏析句子

1、赏析词语:

(1)解释字词的本义,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其语境义。

(2)选择赏析的角度: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感情色彩(褒义、贬义等)。

(3)将词语代入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何种内容。

(4)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句子或文章内容做情感分析。

2、赏析句子:可从修辞、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句式、标点等角度考查。

(1)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比比问问反对夸人

①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②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③反问:加强语气。

④设问:引发思考,提醒注意。

⑤反复:富有音韵美,突出强调某种情感。

⑥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

⑦夸张:突出强调。

⑧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2)人物描写:

①判断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外语动心神(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

②分析本句话所写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何种内容。

③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句子或文章内容做情感分析。

(3)环境描写: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②渲染……的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感情);烘托人物……的形象。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专题九具体分析)

(4)句式角度:

①倒装句:强调……(词),突出所写物或人的……特点,表达作者……情感。

②设问句:引发思考,提醒注意。

③反问句:加强语气。

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⑤有修辞的按照修辞回答。

(5)赏析句子若无指定角度,需要先分析从上述那种角度分析。

(6)标点符号:重点考查省略号的用法,在句中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或者省略留白,留有遐想回味。

u答题模式

1、赏析词语:解词+手法+代入+情感

2、人物描写:点明手法+结合文章+表达情感(表现人物性格)

3、修辞角度:点明手法+具体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情感。

4、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感情);为下文作铺垫。

5、倒装句:强调……(词),突出所写物或人的……特点,表达作者……情感。

例题讲解

(一)2020·历城8上期末

母亲的老槐树

刘爱君

①母亲喜欢种树。她的口头禅是“养鸟不如喂鸡,栽花不如种树”。

②老家是一个不算小且还算规整的院子。母亲的后半生就一直生活在那里,她曾经在院子里种了很多树。后来,盖房修屋、娶媳妇嫁女儿置办家具,院子里的树木也相继被砍伐掉。等到我求学离家,父亲也撒手西去后,空空的院子里,就只剩下了母亲和西墙根上的一棵老槐树。

③在外求学期间,我时常想---母亲一个人在家都是做什么呢?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母亲,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笑说:“想儿子的时候,早上,就到西墙根那棵槐树跟前儿,拍拍它,摸摸它,仰着脸和它说会儿话;傍黑天,我给它浇点水,再说会儿话;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它在外头,我在屋里,絮絮叨叨地再说会儿话。”“扑哧”,我笑了起来,“还神了呢?它能听懂你说的话儿?”

④后来,我懂得了母亲对老槐树的那份心思。在母亲心里,老槐树不仅是晚年的伴儿,还曾经是全家的恩人哪!

⑤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每年的四、五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人口多,填饱肚子就成了母亲最为头疼的问题。为了让全家人填满日益干瘪的肚子,母亲想尽了办法。记忆里,老槐树给母亲帮了大忙。

⑥四月底,五月初,院里那棵正值壮年的槐树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雪白的香气浓郁的槐花。看到那满树大雪堆似的槐花,母亲长时间皱起的眉头舒展了许多。树很高大,采摘槐花需要爬上树,用绑在杆子上的镰刀,砍下树枝,才能采摘到槐花。

⑦爬树可是个体力活。一般人家都是男人爬树,母亲却坚持自己上树,她总不放心其他人折取树枝,担心不加挑选,乱折乱砍,会惹得槐树生气,会影响明年槐树开花。这是有先例的,母亲不敢冒这个险。赶在槐花凋落前,母亲会选一个没风的早晨,独自爬上大槐树,站在粗壮的枝叉间,一枝一枝地把大串的槐花劈折下来。树下,早已铺好了麻包、床单,哥哥姐姐们相帮着一穂一穂的把槐花捋取下来,放在准备好的篮子里、簸箕里、箩筐里。守着大堆的槐花,疲惫的母亲却满怀喜悦。

⑧苦难教会了人许多办法。接下来,或晒,或煮,槐花就可以长期储存了。有了它,对付新粮食下来之前的那段日子,母亲心里就有了底儿。好几年,在那个时段,槐花做的各种食物是家里餐桌上的常客。就这样,在那“瓜菜半年粮”的日子里,老槐树给母亲帮了天大的忙。母亲常常念叨:“这可是患难之交啊!”慢慢地,我体会到了老槐树在一向讲究“知恩图报”的母亲心里是有着多大的份量。

⑨母亲常说:“好汉子爬不了三棵树,一早上,我能爬五棵呢。”可要知道的是,母亲有着一双解放脚,虽然长年参加劳动,双臂粗壮有力,但是站在粗壮高大的老槐树下,我还是无法想象并一直纳闷着:那几年,母亲是怎么爬上去的呢?这决不单纯的因为了双臂有力,这里面更多的应该源于母亲那坚韧的异乎寻常的毅力和一定要让子女吃上饭不要挨饿的坚定决心!

⑩母亲去世好几年了。偶尔回趟老家,我就学着母亲站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轻拍它那粗壮的树干,心里默念着:“你是家里的大功臣啊!”

⑪又是一年仲春,风吹槐香满园芳。我背靠在它粗大的树干上,满心里是母亲那如绽放了的槐蕊般慈祥的笑。信手拾取两三朵随风摇落的槐蕊,放在新沏的绿茶里,一丝丝香甜亲切的味道瞬间弥满了整个院子。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6 分)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3 分)

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笑说:“想儿子的时候,早上,就到西墙根那棵槐树跟前儿,拍拍它,摸摸它,仰着脸和它说会儿话……”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3 分)

看到那满树大雪堆似的槐花,母亲长时间皱起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二)2020·市中一模

棉花里的父亲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寒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二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莱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2.按要求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共6分)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3分)

头上银臼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加点词语。(3分)

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三)2020·南山一模

爱,踩着云朵而来

丁立梅

①父亲说,你妈现在不中用了,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

②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当夜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却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踏上了相反的路,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村里人,把她送回家。

③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没有从前的利索和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

④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是浓稠的想念。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去学校看我。

⑤母亲是从未出过远门的,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任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了,母亲又去和邻居在婶借了做客的衣——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让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

⑥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

⑦然而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天,黄昏降临了。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花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了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的方格子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辉,在母亲身上镀一层橘粉,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

⑧那日,我们的宿舍,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了,她们咬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不大听得懂她们说的话,只是那么拘谨地坐着,拘谨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

⑨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诺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一眼找到了我的,这成了一个谜。

⑩我曾问过母亲,她始终笑,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无需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④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字里行间都是浓稠的想念。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句。(3分)

最后一批菊花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

考点三 记叙文阅读之品味语言参考答案

(一)《母亲的老槐树》

(1)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想儿子,无法见到儿子又无人倾诉时和老槐树说话的情景,表现了母亲晚年的孤寂,她与老槐树相依为命。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满树的槐花”比作大雪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的繁盛,表现了母亲的开心以及老槐树为“我们”家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老槐树、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棉花里的父亲》

2.(1)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对父亲的头发、脸、手进行细致的刻画,表现了父亲的苍老、瘦弱、憔悴,突出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2)“跪拜”一词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苟(虔诚)的态度,突出棉花在父亲心中神圣的地位。

(三)《爱,踏着云朵而来》

2.(1)浓稠,原义指液体的密度大、浓度高,粘稠。(1分)这里运用比喻(化虚为实、比拟)生动形象写出了我的家书中渗透着对家、对家中亲人的至深想念。(2分)

(2)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秋末,(1分)渲染了温馨、美好、喜悦的氛围,(1分)为下午母亲的到来令我无比开心和意外做铺垫。(1分)

(文章转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