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被残疾养父带大,一直嫌弃养父窝囊,34岁悔悟,公开道歉

 朱小鹿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21年的一天,34岁的周曼林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是表姐打来的。
 
她用试探的语气询问周曼林,是否知道父亲出了车祸。
 
直到这一刻,感受着这个消息带给自己的内心阵痛,周曼林才恍然大悟:
 
以前,是自己做错了。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真的来不及了。
 
不知从何时起,她和父亲的关系越走越远。
 
远到父亲出了车祸,还需要别人给自己传递消息。
 
她颓废地抱住头,任一桩桩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幼时,因为是抱养来的,全村人都歧视自己,是父亲做她的超级英雄,稳稳地把她护在身后;

创业时,缺2万元的投资金,是父亲低三下四为她求来19000元钱;

新店开业时,业务忙碌,是父亲弓腰驼背,楼上楼下不停地搬货,只为帮她减少雇人做事的开支。
 
眼瞅着生意好转,她成为两家店的老板,可却无法挽留住父亲。
 
(周曼林)
 
她爱父亲,感激父亲,可不知道为什么,却总用言语、行为伤害父亲脆弱的自尊。
 
2019年,父亲终于忍受不了她,毅然决然地去了北京。
 
此后两年,父女没有相见。
 
过年时,她发红包,他不收。
 
她喊他回家,他不回。
 
挂了表姐的电话,周曼林开始吃饭。
 
想起表姐说的父亲受伤的细节,周曼林的眼泪一直不停地流。
 
于是,她勇敢地走上某电视节目,带着悔悟之心,向父亲公开道歉,邀请他回家跟自己一起住。
 
周曼林和父亲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女儿当上老板,经济条件好转。
 
父亲本可以安安心心过好晚年生活了,可为什么却从此躲着女儿?
  

 
周学超是四川人,女儿周曼林是他收养的。
 
从血缘关系看,周学超是周曼林的养父。
 
年少的时候,周学超玩耍时,不幸摔断脊椎,落下残疾,成了驼背。
 
身为残疾人,从小到大,他没少受别人的白眼歧视,唾沫飞星。
 
人情薄凉,周学超自是见识了不少。
 
残疾就像一条生满锈的铁链,死死锁住了他的人生。
 
他知道别人瞧不起他,所以工作起来特别努力,只为保住心里的那一点点尊严。
 
可现实生活中,残疾人想要得到尊严,又谈何容易。
 
打工时, 工友们都干6个小时的活,他整整多干一倍的活,却依然不受待见。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种不受待见,竟然还剥夺了自己结婚生子的权利。
 
相亲无数次,女方都不正眼瞧他,直到33岁,都还没成家。
 
如若没有1987年的中秋节,恐怕他这辈子都体会不到做父亲的快乐。
 
那一天,秋高气爽,风中开始夹带寒意。
 
迎风而行的话,脸上有了凉嗖嗖的感觉。
 
像往常一样,周学超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铃铃铃~”地行进在行人稀少的小路上。
 
(周学超)
 
突然,一个穿着破烂的女人,从路边上冲出来,硬生生地拦在他的自行车前。
 
他一受惊,直接来了个急刹车,差点连人带车摔下地去。
 
刚想怒斥几句,抬头就看见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
 
母子俩都哭得撕心裂肺,他怎么好意思再雪上加霜呢。
 
周学超心软,刚想摆正车头走掉,女人却泪流满面地,开始扯他的衣角。
 
她祈求到:
 
可怜可怜我们吧,求求你收下这个孩子。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迫不得已才找人收养。

假如没人收,这孩子可能要被活活饿死呀。
 
不等周学超听清楚,问明原委,那女人就硬往他怀中塞孩子。
 
孩子似乎感觉到疼痛,也似乎感觉到母亲不再要她,哭得更厉害。
 
周学超还在看着孩子发愣,没闹清怎么回事呢,孩子就到了他的手中。
 
接过孩子,看着孩子哭得喘不上气来,周学超心中“咯噔”一下。
 
孩子小小的,软软的,抱着她,就像抱着个瓷花瓶似的,小心翼翼。
 
他粗糙的双手不敢用力抱,担心把孩子弄疼。
 
当时,不知道是心疼哭声嘶哑的孩子,还是因为自己终于抱上了一个孩子,周学超一个大男人,居然也哭了。
 
他眼眶中蓄满泪水,模糊了视线。
 
眼泪落下的同时,他才猛然惊醒,意识到这是一个小生命啊,怎能说送人就送人。
 
再说了,这种陌生的路遇,根本了解不到对方具体情况。
 
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养个孩子,万一对方使的是苦肉计,讹诈他呢?
 
万一孩子有病,需要花大钱去治呢?
 
越想越怕,周学超条件反射般又把孩子推了回去。
 
眼看着孩子送不出去,女人再次哭得稀里哗啦,逼得他不得不收下孩子。
 
看着孩子软软糯糯的亲亲模样,周学超想,要不就收下吧。
 
反正自己这辈子结婚无望,应该早做打算,有个后代的。
 
他想:
 
己家庭情况虽然不好,但只要孩子跟着他,他一定不会让孩子饿着。
 
中秋节那天,他与孩子的母亲签订收养协议。
 
从此,他有了女儿,成了父亲,身上多了一副担子。
 
未来,他们还会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
 
(周曼林)
 
因为当时是在一棵树下抱过了女儿,他给她取名为“曼林”。
 
没结过婚没生过孩子,突然要照顾出生120天的婴儿,他手忙脚乱,手足无措。
 
不会给孩子喂奶,他就跑去刚生过孩子的亲戚和邻居家,耐心请教别人。
 
孩子哭了,不知道是饿了、渴了,还是哪里疼了,他急得团团转。
 
33岁的老光棍,一夜之间突然抱回一个孩子,引得村里人指指点点,讽刺嘲笑。
 
看着邻居们交头接耳的样子,周学超视之不见。
 
流言蜚语、冷嘲热讽,他早已习惯了,不害怕再被笑,再被看不起。
 
一向笨手笨脚的周学超,自从收养小曼林后,变得小心翼翼。
 
给孩子换尿裤的时候,他总是提着心,轻拿轻放。
 
为让小曼林穿暖和,他把积攒多时的钱拿出来,买来大匹的布料。
 
老母亲在暗黄的灯光下,用昏花的浊眼,给自己的孙女一一一针一线缝制新衣服。
 
为让孩子吃饱穿暖,生活上不受丁点委屈,周志军在1989年外出打工赚钱。
 
出发前一天晚上,哄女儿睡觉时,周学超对两岁多的周曼林说:
 
爸爸明天要出门打工了,你在家乖乖听话。
 
女儿像听不懂似的,没任何反应。
 
可等周学超洗完袜子,再次来到床边时,才发现,周曼林已经哭得满脸是泪。
 
只不过,泪水都是无声无息流出来的,女儿没有发出任何声响。
 
周学超很是心疼,连忙哄女儿,说自己不出门了。
 
那时候,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出外打工,并不顺利,反而处处受委屈。
 
三伏天里,周学超光着脚去工地搅拌混凝土,中午只吃稀饭馒头。
 
去油漆房做工,气味冲鼻,还屡次遭当地员工拿油漆泼他的身。
 
一般血气方刚的男人,受到这样的侮辱,早就两手一摊不干了。
 
可他不行,他不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有了牵挂。
 
以前,没老婆孩子,可以消磨日子,但自从当了父亲,他要为女儿活着。
 
日子虽苦,可想到家里的那张笑脸,他也甘之如饴。
 
曼林虽出生就被送了人,但因遇到周学超,她变成了幸运的女孩。
 
可令周学超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含辛茹苦收养的女婴,会在此后的生活中,成为生下亲生孩子的“障碍”。
 

 
1994年,为能多挣些钱,周学超去干销售。
 
天不亮就出发,午饭坐在马路牙子上吃馒头,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出租屋。
 
忙碌一天下来,虽累得浑身乏力,但好在有所回报,他干得热火朝天。
 
(周学超〈左〉)
 
因处处为顾客着想,他出了许多大单,月收入与日俱增。
 
手头有了闲钱,桃花运便滚滚而来,一个女人来到周学超身边。
 
两个人相处日久,感情升温,顺其自然地同居。
 
看着每天里外奔忙的女人,周学超的心中充满愉悦。
 
他终于扬眉吐气,可以有自己的家庭了。
 
等将来,再添一个大胖小子,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关于未来,周学超满怀期待。
 
想啥来啥,那个女人怀孕了。
 
可他还没来得及张嘴大笑,女人便给他出了一道选择题。
 
她抚摸着还看不出任何动静的肚子,泪眼婆娑地说:
 
你的经济状况不能保证,我也没有正式工作。

再加上你还抱养来一个孩子,你又是残疾。

这样看的话,你打算选择哪一个?
 
言下之意,是看周学超要亲生的孩子,还是要抱养的女儿?
 
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题,周学超心里犯愁,又发慌。
 
他嗫嗫嚅嚅地说:
 
小孩抱到手的时候,我就承担了责任和使命感,就计划要把她抚养成人。
 
看着周学超不情不愿,满脸愁容,又反反复复强调要抱养的女儿,女人决绝地主动离开。
 
周学超想象过无数遍的亲生孩子,还没机会看世界,就与世界做了告别。
 
虽然这道选择题比较难,但从周学超的角度出发,他更偏向于选择养女周曼林。
 
这样说的话,曼林是不是得好好孝顺父亲,不然怎么对得起他做出的这么大牺牲呢。
 
但没想到,曼林长大后,在得知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却丝毫不领父亲的情。
 
转眼之间,曼林该上高中了,周学超把她从老家接到成都上学。
 
周学超的想法是,父女俩离得近些,平时交流能多些,以免生分。
 
可大城市自有它物欲横流的一面,成年人尚且把持不住,互相攀比,更何况才上高中的曼林。
 
正是青春萌动的年纪,曼林的虚荣心也随之膨胀。
 
同学们的家境都比较好,吃大餐、穿名牌,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装着零花钱。
 
而低头看看自己穿的衣服。
 
寒酸,上不得台面。
 
吃的就更别说了。
 
虽然父亲极尽所能,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但他的最好,充其量只算得同学家的普通。
 
(高中时期的周曼林 )
 
她压抑、自卑、抱怨,将满腔的不满统统抛向父亲。
 
曼林不停地吵闹着要名牌,但周学超只能掏一掏捉襟见肘的口袋。
 
曼林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变得像只歇斯底里的青蛙,上蹿下跳,大呼小叫。
 
而周学超,只能呆呆地傻站着,听曼林发泄。
 
谁让自己无能呢,谁让自己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能挣大钱呢?
 
说到底,就是自己窝囊。
 
曼林还给父亲定了规矩,不准他去学校找她,她害怕同学们看见穷酸相的父亲。
 
有一次,周学超去送学费时,周曼林偷偷地跑到校门口,拿起书费立马转身就跑。
 
我读书的时候,他会给我送学费,然后我怕同学看见,就悄悄地到门口去拿。

同学们穿名牌,我也要爸爸给我买,他不给买就互相争执。

开家长会的时候,想方设法地想理由,让我的表姐去开家长会。
 
看着女儿嫌弃自己,周学超只当她还小,闹一闹无所谓。
 
等到大了,理解到他的难处了,自然也就好了。
 
可好不容易等到曼林参加工作,周学超以为看到曙光的时候,父女之间的矛盾竟频频出现,有增无减。
 

 
曼林工作后,父女俩住在一起。
 
年轻人的生活作息,周学超接受不了。
 
看着女儿睡得那么晚,兴奋地玩游戏,他便怒从中来。
 
他从总闸处强行断了电,用简单粗暴的手段逼迫女儿早点睡觉。
 
往往在这时,曼林都异常恼火。
 
工作一天已经够累的,现在还被剥夺下班后的空闲时间。
 
父女俩因为这样的小事,经常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亲情越吵越淡。
 
在小事情上,周学超感觉到,自己跟不上女儿的思想。
 
而更令他寒心的,是家中发生的几件大事。
 
(周曼林和父亲周学超)
 
有一天晚上,周曼林和往常一样,忙完工作回家休息。
 
可屋内是黑的,父亲竟然不在家。
 
左思右想,她觉得父亲可能下楼买东西,晚一点就会回来。
 
凌晨一点多,外面下起了暴雨。
 
她到父亲的屋内查看,依旧不见父亲的身影。
 
看到父亲深夜还不回家,她的心脏骤然收紧,开始担心。
 
她打过数通电话,一直是无人接听。
 
都半夜一点多了,他还没回家,手机也打不通。

雨下得特别大,我都吓得快报警了,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呢?
 
她在客厅里踌躇不安,来回踱步。
 
最后,实在心焦的不行,便拿起雨伞,跑到楼下去等。
 
外面一片漆黑,还下着瓢泼大雨,恶劣的天气增加了她的恐惧。
 
但她仍强撑着伞,鼓起胆子,冒雨到附近一片一片找。
 
身上被打湿,眼泪止不住地流,她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哭起来。
 
一直等到凌晨2点多,附近传来声音。
 
借着微弱的灯光,曼琳探头瞧去。
 
一个黑影扛着自行车,颤颤巍巍地朝她走来。
 
等到走近时发现,确是父亲无疑。
 
他浑身湿透,额头渗着血,自行车的前胎车轴被压成90度。
 
不用问,父亲肯定在路上出事了。
 
她急忙跑到雨中,接过自行车问:
 
你这么晚才回来,到底怎么回事?
 
看见曼林满脸担忧,周学超像个犯错的孩子,低着头说被车撞了。
 
听到父亲的话后,周曼林即心疼又生气,一时口不择言。
 
被车撞了,又不给我打电话,你就这样回来了,你也没有找对方责任吗?
 
本来是关心、心疼,但在父亲听来,却成了毫不客气的质问。
 
周学超气不打一处来:
 
我一个残疾人,人家是开汽车的,我怎么可能拗得过别人?
 
曼林指责他时,周学超感到十分委屈,也大声回击。
 
听到父亲的话,曼林更觉得父亲懦弱。
 
有点心疼,残疾人过生活不容易。

但又因为自己是残疾人,他不好意思去跟人家计较,我就觉得他很懦弱。
 
(周学超)
 
父女之间的关系就在“不好好说话”中渐渐僵化。
 
直到父亲再次受伤,周曼林再次“以爱之名”,伤害了父亲。
 
为改善伙食,周曼林特意买来高压锅,用来煲汤喝。
 
即使家里一直贫穷,曼林也并不会做饭。
 
因为一直以来,父亲从未让她进过厨房。
 
暂且不论这种做法的对与错,单单看这一点,周学超确实疼女儿。
 
看女儿想喝汤,为缓解僵化的关系,周学超自告奋勇地要在女儿面前表现一番。
 
他以为高压锅只是平常的饭锅,索性没有看说明书,直接上手操作。
 
曼林见父亲不看说明书,提示他看看再用,毕竟高压锅不是平常做饭用的普通锅。
 
见女儿不放心,周学超还笑了笑,开玩笑到:
 
我做了一辈子饭,难不成连个锅都用不好?
 
只是,许多事情完全超出他的想象。
 
在高压锅使用一会儿后,周学超上前查看。
 
就在掀开盖子的一瞬间,高压锅突然爆炸。
 
看到父亲被炸伤,周曼林又心疼又无奈。
 
首先是心疼。

第二是我给你提前打好预防针了,你还是不听劝,犯了这种错误。

虽然生气,但也赶紧送他去医院。
 
所有的事情堆积在一起,一桩桩一件件印刻在周学超的脑海。
 
周曼林本是关心父亲,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嫌弃。
 
周学超本是爱女儿,却常常表现不当。
 
他也是个有脾气有尊严的人,不想再给女儿添麻烦,也不想再与女儿争吵。
 
他打算独自一人去北京打工。
 
周曼林跟父亲一样倔,拗不过父亲,索性听之任之。
 
况且当时,自身的工作和家庭压力又大,她乐得清净。
 
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曼林无奈地摇摇头。
 
在她的心中,父亲懦弱,没有本事,活得窝囊。
 
直到表姐打来一通电话,周曼林才有所触动。
 
父亲,终究是老了。
 
(周曼林在搬货)
 

 
一切恍如做梦,周曼林想起许多陈年旧事。
 
2016年,她想盘下一处店面做电商。
 
她看中的店铺,地理位置非常好,也已经和商家谈判好。
 
可到了交定金的时候,她才发觉手上资金不够,只能四处去借。
 
邻居亲戚全都借遍,最终还差2万元钱。
 
眼看商家催促,店铺即将租给别人,周曼林被逼到绝路。
 
如果此时放弃了,多日的奔波都将白费,可能再也找不到合适的铺面。
 
危急关头,她想到了父亲。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拨通电话。
 
爸爸,我这边店铺可能还差2万元钱,你有没有钱,能不能让我周转一下?
 
听到女儿疲惫的声音,周学超马上心疼不已,安慰她不用担心。
 
可他又哪里有钱呢,无非就是四处借。
 
借算什么,四处求人怕什么,只要一想到能为女儿凑齐钱,他什么都不怕。
 
父亲东拼西揍19000元,交给了我。

我才发现,无论我怎么去吼我爸,然后在我有需要的时候,都是我爸站在我这边。

他就算是再苦再难,都会想办法给我搞定,我当时觉得特别惭愧。
 
店铺谈好,仓库在二楼,每天都需要上下楼搬货。
 
一个箱子足有十斤重,父亲尽管身体吃不消,还是颤颤巍巍地帮她搬东西。
 
可父亲也已经是50多岁的人,还有残疾,干起活来难免速度慢。
 
但店里忙起来的时候,周曼林还总是埋怨父亲动作慢。
 
其实,父亲任劳任怨地做这一切,就是想帮女儿减轻一点负担。
 
父亲为她做的事情,这些。
 
以前,她翻箱倒柜找东西,发现有一沓保险单据。
 
原来,父亲最起码把30万元用于购置保险。
 
也就是说,除了日常花销,父亲将全部的工资都去买了保险。
 
曼林特别生气,她觉得父亲被骗了。
 
如果一个月挣1万块钱,买1千块钱的保险就够,但如果是挣一千块钱,全部砸进去就显得很亏。
 
虽然她觉得父亲被骗了,但保单上受益人的名字都是自己,这又让她开不了口,去找父亲的不是。
 
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虽然没有给女儿提供优越的成长环境。
 
但临老,还是想着为女儿存下一点积蓄。
 
最令周曼林难以忘怀的,是发生在2017年的那件事情。
 
她脖子上长了一个超过两公分的结节,诊断结果是恶性,必须立即进行手术。
 
因为害怕,她打电话向父亲哭诉,父亲听到后,直接从外地赶来。
 
父亲日夜不停地照顾她,陪在她身边。
 
一个不识字的残疾人,跟着护士跑上跑下,即使再累也毫无怨言。
 
为让女儿的身体尽快恢复,父亲特意买来鸡鸭煲汤,汤好后,再一勺一勺地喂她喝。
 
(周曼林)
 
越回想过往,曼林心中越感愧疚。
 
按照常理来说,父亲年龄大了,她变有钱了,父女俩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好。
 
可如今,父女俩竟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就连父亲出车祸这么大的事情,父亲都不给她打电话。
 
由此可见,父亲对她是有多大的失望啊。
 
在节目现场,父女俩坦诚相见。
 
周学超觉得,自己愧对女儿;周曼林觉得,自己曾经太不懂事,伤害到了父亲。
 
父女二人,几次泪洒当场。
 
周曼林恳求父亲,原谅自己曾经的不懂事。
 
那些伤人的话,偏激的事,都是因为年纪轻,完全没考虑父亲的感受。
 
就像曾经为了逃离家庭,离父亲远一点,她选择闪婚,嫁给各方面条件都不好的老公。
 
明明互相爱,偏偏要伤害。
 
如今,她已在老家买了房,装修好,给父亲准备好比较不错的物质条件。
 
她只希望,父亲能给自己机会,让自己好好尽孝。
 
天下父母从不会真正生儿女们的气,看着曼林满脸忏悔,周学超接受了女儿的道歉。
 
他答应女儿,回家一起住。
 

 
 
(周学超和周曼林)
 
周学超和周曼林父女之间的故事,何尝不是许多普通家庭的缩影。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大儿女,处处为儿女着想。
 
儿女有困难时,他们顾不得能力是否允许,只管奋勇向前。
 
儿女们觉得他们烦时,他们又主动从儿女们的世界中抽离。
 
可儿女们呢?
 
他们眼中只放大父母的过错,倘若父母不顺他们的心意,他们常常会丧失理智,言语伤人。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有些事,可以反悔;有些事,根本没有反悔的机会。
 
周曼林醒悟了,也有机会弥补。
 
但并不是所有的儿女,都会如此幸运。
 
关于亲情,关于父母子女之间,唯有常记“珍惜”和“感恩”,才会少了矛盾和隔阂。
 
 
作者:朱小鹿&爱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