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光里的秋娘渡与泰娘桥(散文)

 吴越尽说 2022-05-17 发布于江苏

流光里的秋娘渡与泰娘桥

作者:金玉芳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第一次接触蒋捷的这首词时,我正读高二。我的语文老师王宗拭先生当时正在编纂《太湖诗词选》。原本他的课堂常行云流水在教材之外,当学到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时,更时常带着我们流连在吴江的名胜和诗词之间,他印发给我们不少资料,其中有陆龟蒙、王安石、姜蘷、蒋捷、朱彝尊等人的作品。

我印象较深的还有姜蘷的《过垂虹》: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此外朱彝尊《庆春泽·纪恨》一词中所写的流虹桥畔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烙进了我的记忆:

吴江人叶元礼,美丰姿,少时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悦之,竟相思成疾而死。气方绝时,适叶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相告。叶入哭,女目始瞑。

这三首作品中提到的秋娘渡、泰娘桥、垂虹桥和流虹桥,一直和青春一起鲜亮在我的脑海里。

供职的学校曾经就在垂虹桥畔,古垂虹桥全貌已不复见,然上下班路上,转首依然可见两岸的残桥遗孔。流虹古桥,虽已不存,但其址一定在流虹路上。唯独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所在地,扑朔迷离。

近日,和风微拂,春意骀荡,独自去走了走“九里石塘”。

九里石塘,又称吴江运河古纤道,它和三里飞桥、垂虹秋色、四河汇集、慈云夕照等一起被称作吴江的“运河八景”。

据载,它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由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当时为土堤,以通驿道,利纤挽。宋治平三年始垒石岸,又于元至正六年,用统一尺寸的大青石重筑,建桥九座,被称为“至正石塘”,因总长九里,又得名“九里石塘”。同治十三年(1874),周恩来外祖父、吴江知县万青选捐出俸禄,予以重修。上世纪30年代苏嘉公路筑成后,石塘唯剩纤道功能。机动船推广使用后,纤道也终成历史遗存。

从1984年起,吴江航道部门把散落在各地的古纤道巨石收集起来,重修运河古纤道,历经多年,终于又让曾被喻为“水上长城”的工程赫然再现。近年来,相关部门对运河古纤道周边的景观作了精心设计,打造出氤氲着浓郁运河文化气息的古纤道公园。

公园位于吴江汽车站东北数十米处。进入公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河边泊着的一艘桅杆高耸的大木船,其北侧岸边有一组名为“运河人家”的人物铜像,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运河人家的生活场景。站在“运河人家”旁边放眼东望,古纤道卧在运河西侧,向南北两端蜿蜒成一条青白色长龙。

往北走几步,看到一船形石碑上镌着介绍古纤道地理位置、始建年代、价值等信息的文字。右拐前行,又见一帆状告示牌上标着附近景点名。此时眼睛突然一亮,我竟看到了“秋娘渡”“泰娘桥”!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欣然走上古纤道,径向北踏步而去,内心的那份激动恰似一张风正悬的帆!

微风柔柔地吹着,几只白鹭在河面上忽高忽低地悠悠翔舞。河上不时有大型货船南来北往,泛起的阵阵波浪激打着石塘,鼓荡出千年不变的涵淡之音。货船“突突”的马达声仿佛是一种宣告:千年运河依然青春不老!不远处,全长500多米的云龙桥飞架东西,耸入天际的红色桥塔在蔚蓝的天空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古韵和新风在这里融会成周杰伦的《东风破》。

古纤道从云龙桥下向北延伸而去。穿过云龙桥,抬眼北望,不远处有一座连通河岸和纤道的石桥,急趋于前,差点失声惊呼:“泰娘桥!”

这是一座单孔拱桥,规模形制在江南万千石拱桥中当属一介平民。桥孔南北两侧有楹联,分别为“千艘鹢舸过虹去,九里石塘迎客来”和“近观塘路十三螮,遥望洞庭七二峰”。

泰娘桥西岸,有一四角飞檐凉亭,亭东北有一津渡旧址,亭西立着一尊怀抱雨伞的古装女子铜像,下面的青石上写着“秋娘”两字,一旁的一块卧石上刻着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原来当年是这里的飘摇风雨惹出了蒋捷的羁旅春愁,从而吟出那千古绝唱的啊。踟蹰在古纤道上,眺望河面,恍若蒋捷的行舟正欸乃而去……

正想收尾本文时,偶然读到阿华老师的《到八坼寻找秋娘渡与泰娘桥》,文中说秋娘渡和泰娘桥在八坼,这论断建立在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有它的可信度,但我也相信,它们出现在古纤道公园里,一定也有某种理由吧。

其实,秋娘渡和泰娘桥究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已成为令我们后人崇仰的文化符号,恰如九里石塘!

2022-05-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