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征文190号】Liuglish :大山野趣

 新用户89134deQ 2022-05-17 发布于湖南

大山野趣

Liuglish 

长白山脚下有个大坝屯,屯子不大,紧傍山脚。大山与屯子之间有一条很宽的河,一年四季都充满了故事。如果你曾经在这个屯子呆过,这山、这河、这屯子,都会让你在离开之后魂牵梦绕。

1966年,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年。小学一年级还没结束的我,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为免受红孩子们的欺侮,离开学校,到大坝屯避祸去了。可怜一个几岁的孩子,一个人孤零零的进入了大山脚下的大坝屯。

我在高德地图上没查到大坝屯,经当地亲戚指点,在红石林业局词条下找到了大坝屯的位置。连接大坝屯到红石镇的路,一半是村级道路,大约1公里,然后是G334公路,当地也叫临江大街,沿着临江大街就可以到红石镇的姑姑家了。

我在这个屯子呆了很长时间,虽然春节的时候亲戚们会把我送回家去,但城市里的混乱让我过了春节就得回到大坝屯。

准确的说,大坝屯没有给我多少欢乐,想家和想亲人完全占据了我小小的心灵。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我才会破涕而笑,露出天然的儿童稚趣。那时尽管快乐几乎不属于我,但大坝屯的大山、河流和舅爷家待我的质朴亲情,极大的减缓了我思乡的苦楚和烦恼。

一、 大坝屯

大坝屯是一个很小的自然屯落,我见过的大坝屯大概就二三十户人家。一条东西土道,一条南北土道,构成丁字形结构。东西的路宽,是砂石铺的路面。南北的路则是自然的土道,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东西道路一头通向红石镇,一头可以进山。南北道路一头与东西道路相连,一头可以出屯子,迎面是一条大河。这条河从山里流淌下来,河水清澈见底,连鱼儿都看得清楚。

无论坐落在屯子什么方位,家家都是前后园子。前面的园子种些应季蔬菜,后院则是果树和胡罗卜、土豆之类可以过冬的蔬菜。果树一般种海棠果,也有种李子树、山里红树和梨树的。有种水核李子,熟透了一咬一口甜汁。还有一种是干核李子,果肉与果核是脱开的,有一股干甜,能直达嗓子眼。山里红长着个山楂的模样,个子略小,大红颜色,耐看不耐吃。面面的,没有什么味道,总算口感还不惹人烦。

大坝屯都是草房,门前都有苞米楼子,一种木料搭建的二层仓房。上层放苞米,以防野兽偷吃。下层放杂物,犁杖之类的农具就可以放在苞米楼下。所有人家都是临街的,草房的大小也都差不多,房子后身都有一个稻草加黄泥和木板制成的烟囱。如果生活无忧,大坝屯是田园牧歌一般充满诗意的地方。

二、 五元钱的故事

我带着城里孩子的玩艺儿到了大坝屯。这个屯子几乎看不到孩子,生产大队有所小学,很少的孩子去念书,孩子们都去干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儿。我见不到同龄人,就自己在屯子的土道上玩自己的玻璃球,我们叫溜溜球。

一天,来了一个小孩,长时间瞅着我玩溜溜球,径直跑过来要用五元钱买我的溜溜球。我是知道五元钱有多大用途的,五元钱买苞米面可以让我全家吃半个月。我自己第一次赚的钱就是一张五元大钞。

我刚记事儿的时候,舅舅到家里来看我们。我在母亲的膝盖上趴着,听舅舅和妈妈说话。妈妈说,给你五分钱买冰棍玩去吧。我就出去买了根冰棍,鬼使神差的回来把冰棍送到舅舅手里,我说舅舅你吃。这下子感动了舅舅,从兜里掏出五元钱塞给我。舅舅在省里当大官,办完公务来看我们,一出手就是五元。

我把溜溜球给了那个孩子,他跳跃了几步就被我喊回来。他以为我反悔了,就说不能后悔。我说,再给你一个,我还有呢。我把自己不喜欢的大溜溜球递给他,那孩子说我没有钱了,不要。我说不要钱了,给你的。他拿了大溜溜球,欢快的走了。

我把五元钱藏好,一直到过年回家交给了妈妈。

三、山梨的故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人忙着收割,大孩子们也有自己要忙活的事情。我在苞米楼子下面看到了一背筐山梨,土黄色,看不出诱人的滋味。我拿出一个山梨,楼外转出小二叔。他让我吃,还说等冬天吃就更好吃了。我忽然记起春节时吃过的冻梨来,就问小二叔,冬天就变成冻梨了吗?小二叔说,冬天一冻就成冻梨了,那才甜呢。

小二叔是舅爷的老儿子。舅爷疼我,一看到我不乐就知道我想家了,便让小二叔到后院的果树身上踹两脚,地上霹雳啪嗒的落下一片熟透了的海棠果。我便在衣襟上蹭几下,狼吞虎咽的啃起来。海棠果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水果,可惜现在再也吃不出那时的香甜了。

小二叔答应明天带我去打山梨。兴奋的我一宿没睡踏实,总是想着打山梨的情景。其实,打山梨并不神秘,记住那几颗山梨树的位置,年年都可以去。吃过早饭,小二叔带着我和家里那条大黄狗进山了。翻过一架山梁,然后走进了密林。几乎没有道路,只有昨天小二叔留下的记号和被小二叔碰撞过的变形树枝。没多久就看到山梨树了,一共三棵。昨天小二叔已经打完一棵树了,今天要打第二棵树。山里风大,但大梨树下风不大,山风呼呼作响,但不恐怖。半天功夫就打了一背筐。我帮他把地上的山梨装到背筐里,满满噔噔的。然后原路返回,大黄狗在前边跑,我们二人在后面跟着。走出森林的阴翳后,突然的好像天亮了许多,那感觉奇妙的难以言表。完全不像我对大山的第一个印象,刚来时大山是由远及近,大山完全是静止的。打了一次山梨,那大山竟然活了,有光有影。森林是大山的衣服,小溪是大山的血脉。我和小二叔就是大山的精灵,收获大山的馈赠,是得感恩大山的。

四、冬猎

小二叔没有多少时间搭理我。多数时间我都看不到他,他早就是生产队的半拉子(半个劳力)了。冬天里大人们去打猎,孩子们也打猎,只是打法大有不同。大人们用枪打猎,孩子们用狗打猎。

冬天到了,小二叔有空闲了,我们就到河边去玩猎。我在毫无目的的四处张望的时候,小二叔用洋镐在河上敲了一个大洞,把大黄狗放到河里去了。

冬天的河水被冻住了,河面是一层坚硬的冰,冰下面已经没有水了,都是空膛的。大黄狗下去许久,叼着一只小野兽上来。大黄狗的身上被冰尖刮出一道一道的沟痕,把半死的猎物放到小二叔的脚下,然后大口大口的喘气。

我不记得小二叔告没告诉我大黄狗抓到的是什么野兽,反正他回去制作了一张皮子,我们也吃到了香喷喷的野味。

五、采药

夏天小二叔带我去河边采药。沿着大河向上游走,他采药的时候我替他拿背筐。这次他要采川贝母和龙胆草,都是翠绿色的草。走了很远,背筐也只垫了个底,今年产的草药少。小二叔说回去吧,我们就离开河,沿着野地里的足迹走。看到了稻田,小二叔说,抓几条鱼吃。他就又把背筐交给我,让我站在稻田梗上看着。他在稻田里没几下就抓到了一条鲫瓜子,然后折了条柳树毛子穿起来,一直到柳条上穿了五六条鲫鱼,才收手。小二叔让我拎着鱼,他背上背筐,中午吃煎饼卷大葱,炖鱼。

六、采蜂蜜

采蜂蜜是件小有危险的事情。大叔要进山采蜂蜜,我和小二叔也去了。山里一颗大树上有个蜂巢,在树的半腰上。树冠很大,人要爬上去用镰刀砍开蜂巢,蜂蜜就流淌出来。下面的人就用铁桶接着,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采蜂蜜。远远的看着他们采蜜,觉着是件很好玩的事情。突然树上的大叔喊我,快趴下,快趴下。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被蜜蜂蛰着了。疼的我跳脚蹦起来。大叔就拼命的喊我趴下,我赶紧趴下,头上已经被蜜蜂蛰了几下,疼痛难忍。我一趴下,忽然的就没有蜜蜂袭击我了。大叔的喊叫太神奇了,蜜蜂嗡嗡着飞走了。

大叔和小二叔都带着口罩布做成的头罩,蜜蜂蛰不着他们。站在远处的我原本没有被蜜蜂蛰的危险,不知咋整的,蜜蜂向我飞来了。

回家后,大叔用一种白粉末沏水给我洗脸。沏出来的水是白色的,洗着洗着,那水就变成了淡黄色,洗完脸时那水中出现了一条条黑色的絮状物。大叔说那都是蜜蜂的毒。

虽然被蜜蜂蛰的很痛,但采蜂蜜还是留给我很大的快乐,大山真是山民们的宝库。

七、鱼卧子

小二叔有一个本领,快速编鱼卧子。在河边割几捆柳毛子,现场编鱼卧子。鱼卧子编好后,就背起来沿着河向上游走。找到合适的地方后,就用河中的石头垒坝,石头坝中间留一个口子,把鱼卧子口朝水流上游放好,然后再用碎石堵上鱼卧子附近的石头空挡。鱼卧子下好后,他就在附近找山核桃树,把还没成熟的核桃打下来剥皮,然后把核桃皮扔到鱼卧子上游,一切工作就都完成了。一到这时候,小二叔就和我一起快快乐乐的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去起鱼卧子,准会有半鱼卧子的鱼,多少也有五七斤的样子。都是一些体格健硕的鱼,吃起来很香,现在市场里买的鱼与鱼卧子中捞出来的鱼有天壤之别,无论口感还是鲜美,都不在一个档次上。

我和小二叔下过两次鱼卧子,不在一个地点,收获的鱼却是一样的。做鱼汤特别的鲜。

八、烟笸箩

大坝屯人人都抽烟,家家都有烟笸箩。舅爷家的烟笸箩里,永远有一本书,大家抽烟的时候就在书上撕下一条纸来卷烟。

舅爷疼我,很多时候让我坐在他身边,他卷一支烟,也给我卷一支小的。舅爷说男人就该抽烟。开始还觉着烟呛人,抽过几支就不呛了,还有一种很享受的感觉。

我发现烟笸箩里的书很好看,有字有画。我就天天拿那本天天被撕扯的书看,看不懂也没关系,我没想到在烟笸箩里找到一个新朋友。一本书被撕的没几页的时候,就有一本新书来了。有时候是小人书,小人书就成了我的私人藏书,我会拿这本小人书看起来没完。大人们只好再拿一本书抽烟。

那个柳条编的烟笸箩竟然成为我的第一个图书馆。

九、小丫妹妹

小丫妹妹太小了,我不跟她玩。有时候我坐在舅爷身边,小丫妹妹也过来凑热闹。有时候舅爷让小丫妹妹躺着,把一颗海棠果放在她身上转,小丫妹妹就咯咯的笑起来。小丫妹妹的心口有个坑,是骨头长成的坑,永远都不会好的。

见过小丫妹妹的坑,我就想看看别人,看看别的人还谁心口上有坑。一到夏天我就忙起来,不停的找心口有坑的人。满屯子的人没有一个心口有个能装下一颗海棠果的坑。小丫妹妹的坑一直都在,没有大夫看过她,家里也没有带她去城里看过。大家都以为这种畸形不算病。

大山里的人不得病,屯子里也没有大夫。好像屯子里压根就不需要大夫。

作者简介   Liuglish,本名刘柏谦。吉林人,工程热物理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2022年开始写作。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