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复兴绘画的公众美学推动说

 乔元庆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为什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能够成为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从乔托(1266-1337)到米开朗基罗(1475-1564),300年时间,意大利绘画能够在欧洲脱颖而出,其原因究竟何在?

一个是法国学派的解释,就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地区发端,推动了意大利绘画的崛起。就是人文主义思想推动说。

从画家的角度,我在此提出一个公众美学推动说,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地区绘画的大发展,是公众审美推动的。这个公众,包括教会和教众,包括贵族,就是画家之外的公众。

从绘画技术的角度看,中世纪晚期的绘画,到乔托开始,出现了人体素描的画法和透视原理的使用。这是乔托的创新,当时整个欧洲都是手工业师傅戴徒弟的体制,学徒都按照画谱(贡布里希说的“pattern book”)跟着师傅描。因此这是乔托之所以名垂青史的道理。

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在整个欧洲大规模建造教堂,意大利是天主教核心区域,教堂的建造和装饰尤为考究。这是当时绘画行业繁荣的基本面。

在这种基本面上,画家(实际上被视为工匠)互相是竞争的。画家之间的竞争是永远的主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画家竞争的对象是金主的青睐。中世纪晚期各地教会成为最主要的金主。因此金主的审美,也就是教会的审美,主宰了绘画的评价,决定了一个画家是不是能够拿到教堂装饰的订单。

然而教会评价一幅画的好坏,还受制于教众的审美。教会辖区的民众,对教堂的画也是有口碑的。教众的审美,和金主教堂执事的审美,构成了当时画家收入的决定因素。

从天主教的教义而言,神的形象到底怎样?与人不同吗?答案是“耶稣是人的形状”,而神则是三合一,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圣子就是耶稣。因此天主教义本身就是视神的形象就是人。当教堂把圣母,耶稣,圣人们的形象画在墙上的时候,都是人形。而画家们比拼的,不是说画不画人,而是画的人形好不好?美不美?

乔托的师傅奇马布埃画的圣母

乔托画的圣母

拉斐尔画的圣母

从三个人,最早是奇马布埃,乔托的老师画的圣母形象,到乔托画的圣母,再到更晚了200年的拉斐尔所化的圣母,审美的直觉就告诉我们,画家们的技术越来越好,画的圣母越来越美。我们这个直觉实际上就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这200年间意大利公众对于绘画的审美直觉。

“公众美学”的概念,是总结了Dave Hicky的《神龙》一书中提出的“美的三要素”,得出来的。公众美学按照Hicky的说法,三个要素就是“土俗性、经典绘画的审美趣味,审美民主”。其中“经典绘画的审美趣味”其实就是从乔托绘画开始,在意大利形成的公众审美标准。这是这种公众美学,与意大利当年的画家之间,形成了互动,使得意大利画家们在素描油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出类拔萃,形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高潮。

这就是我们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绘画高潮的公众美学推动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