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侧卫演义:苏-27研发史上的真实历程:(七)病树前头万木春

 友里 2022-05-17 发布于江苏

(七)病树前头万木春

PFI项目诞生的两种战斗机因为各自的设计特点不同,苏联时期,军方对他们的处理态度也不一样:更便宜、皮实而且性能相对差一些的米格-29多数装备在了空军,同时也因为苏联驻军和华约组织的问题派遣到了东欧的原华约成员国;而苏-27却因为结构精密、性能优秀,更多时候则是在苏联本土列装。而这一切都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发生了改变。

文章图片1

▲俄罗斯空军的苏-27和米格-29,这两种战斗机现如今以转变成竞争关系,而苏联时代米格-29更吃香

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而曾经的超级大国和军师联盟也土崩瓦解。苏联解体后,根据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商讨的《关于苏联武装部队划分协定》的规定,苏联的原加盟共和国瓜分了苏联空中武装力量的战斗机。其中在1992年瓜分完成时,除了继承国俄罗斯之外,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苏-27。

文章图片2

▲俄罗斯空军的苏-27战斗机,降落时机背的减速板会打开

乌克兰是继承了苏联遗产最大的非俄罗斯国家,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根据归属地瓜分原则接收了原苏联空军和防空军接近2800架军机,其中大约有1500架战斗机,成为了欧洲除俄罗斯之外最大的空中武装。根据统计,在1996年,乌克兰共拥有67架苏-27战斗机,,其中53架为驻守米罗哥罗德的第831歼击机团使用,而剩余的14则是在贝尔贝克的第62防空歼击机团当中。剩余三国就没那么好的运气,白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后接收军机第三多的国家,1996年统计的时候只有23架苏-27,甚至还没有乌兹别克斯坦的30架多。此外,哈萨克斯坦也装备有一定数量的苏-27,但这些并不是苏联解体时遗留的,而是用苏联遗留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一个有40架图-95MS轰炸机的重型轰炸机师的装备换来的。

文章图片3

▲苏-27SK战斗机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绝大多数苏联的遗产,但在经历了西方国家干预的经济“休克疗法”之后,苏联近70年积攒的国力被西方国家以金融形势迅速掠夺,此后俄罗斯经济江河日下,而这也令原本已经形成规模战斗力的苏-27遭了秧。正常情况下一款先进战斗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战术变迁和科技进步进行着不断的改进,例如F-16就从一款搭配使用的日间型低配战斗机改进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空中战斗力。但90年代俄罗斯的经济根本撑不起苏-27的后续发展,最艰难的时候甚至连为现役苏-27进行保养的军费都要大砍。因此,一直到21世纪俄罗斯经济得以喘息之后,苏-27的正统的俄罗斯后续型才大量出现,例如现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大火的苏-35战斗机。

文章图片4

▲双座版的苏-30战斗机,其实苏-30在苏联时期就首飞成功,但由于缺钱一直拖到21世纪才列装

文章图片5

▲俄罗斯现役的苏-35和苏-57上也或多或少有源自苏-27的设计

墙里不香墙外香,尽管苏-27在90年代的俄罗斯到遇到了空前的颓势,但却在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焕发了新生。

90年代之前,我国长期以来的战斗机都是以歼-7、歼-8为主的二代机和三代机,缺乏空优型战斗机。而1989年后,中苏关系缓和,而此时苏联国内经济下滑,国内矛盾增加,对外表示出愿意出售一些先进战机的倾向,因此中国加紧了向苏联采购先进战斗机的进程。1990年5月31日,中国高级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就进口战斗机进行了谈判,此时的苏联更倾向于向中国推销米格-29战斗机。但由于米格-29难以满足我国空军国防需求,在知晓了更强大的苏-27之后,经过中方代表团在会谈进程中的多次请求,最终将进口苏-27定了下来,这也就是著名的“906工程”。

文章图片6

▲早期引进苏-27时候的照片

根据协议,我国从1991年开始从俄罗斯整机订购了24架苏-27,其中18架为单座的苏-27SK,剩下的6架为双座的苏-27UBK,总价值10亿美元。其中还贯穿了一个小插曲:在91年苏联解体后,我国曾对采购苏-27的问题表示出担忧,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还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证了对我国苏-27的出口工作。到1995年,我国又订购了第2批22架,正是靠这些战斗机,我国才能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更好的保证领空的防空安全。而正是靠中国的订单,在俄罗斯无力维持战机采购和维护的年代,生产苏-27的阿穆尔共青城厂才得以存活下来,并在之后有能力生产苏-30、苏-35甚至是五代机的苏-57(当然这是后话了)。

文章图片7

▲成建制的国产歼-11

而从苏-27进口之前,我国就已经有了苏-27本土化生产的考虑。1996年,在经历了常年的谈判之后,我国说服俄罗斯签订了引进苏-27生产线的协议,总价值高达60亿美元(俄罗斯方面资料称25亿,但其实还有采购零部件和后续采购苏-30的成本在里面)。根据协议,国产苏-27由俄罗斯方面提供资料,沈飞进行生产,但条件是数量仅限于200架以内的苏-27SK,而且不得对第三方国家出口。

文章图片8

▲国产的歼-11战斗机

1997年,俄罗斯如期将苏-27SK的生产资料交给沈飞,并在之后引导沈飞完成了苏-27SK生产线的仿制,并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而沈飞国产苏-27SK也得到了一个正式的国产名:歼-11,并在1998年首飞成功。歼-11的国产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是由俄罗斯提供苏-27SK的零件进行组装,而后在初步提高国产率,并最终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而且在引进过程当中,沈飞也逐渐吃透苏-27的各种资料对歼-11进行了国产化改造:例如换装了更优秀的国产航电和雷达系统、换装了涡扇-10发动机,并自主研发了国产的武器系统等等。

文章图片9

▲国产歼-11的靓照

文章图片10

▲国产歼-11的靓照

文章图片11

▲国产歼-11的靓照

歼-11的逐步国产化意味着我国获得了足以拱卫国防的四代重型战斗机,而歼-11的逐步改进又意味着我国已经逐步吃透了苏-27的各种资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苏联近70年航空发展的成果。除了歼-11之外,我国还以歼-11位基础研发了多种重型战斗机:例如结合从乌克兰获得的T-10K-7原型机(苏-33)而研发的歼-15承载着我国的大国海军梦想,结合后期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0MKK而研发的歼-16又取代歼轰-7成为了海航最重要的岸基航空力量。而到现在,苏-27的国产后代们已然成了我国航空力量中最主要的部分。

文章图片12

▲承载着我国大国海军梦的歼-15是来源于歼-11从苏-27的国产化

文章图片13

▲歼-16是结合了歼-11和苏-30MKK的优势发展而来

讲到这里,关于苏-27的故事就差不多说完了。从构思、立项再到成型、列装,苏-27的时间跨度经历了42年,几乎是两代人的时间。而苏-27从研发到使用也经历了这样的一条漫长的坎坷之路:经历了三代总设计师,其中有两位在研发途中去世,中途又有一次推翻重来,项目首席设计师更是换了好几茬;试飞途中4次空难,2名试飞员因此牺牲,多个技术负责人被撤职……但苏-27还是幸运的,从社会主义的国度诞生,它又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度,尽管饱经沧桑,但依旧历久弥新,在空中继续为共和国的国防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