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初人物志:萧何

 午夜墨水 2022-05-17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文章写了汉初三杰的韩信,开启“汉初人物志”系列的创作。今天介绍下中的萧何(资料来源:《史记》的《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汉书》的《萧何曹参传》)。

一、追随刘邦

1.为秦小吏
萧何和刘邦是老乡,在秦末为沛县小吏。萧何曾经维护过身为布衣的刘邦,刘邦当了亭长以后,萧何还经常帮助刘邦,两人可谓是老熟人了。
萧何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慢慢表现了出来,逐渐升迁为沛县卒吏,而且在考核名列第一。秦朝御史举荐了萧何,朝廷征召萧何朝中为官,但是萧何坚决辞谢了,没有去上任。
根据推断,上述时期萧何所处的时期应该是秦始皇时期。
2.归属刘邦
不久,秦二世即位,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很快就席卷了楚地很多地方。沛县的县令害怕,想要投降陈胜。
萧何和曹参一起对沛县令说:大人身为秦朝官吏,如果反叛投靠陈胜,恐怕百姓们不相信你,不听你号令,不如把逃亡在外的沛县数百豪杰叫回来,身为你的部下,以此来震慑沛县父老,没人敢不听号令。
沛县令就派樊哙出去寻找刘邦,要把刘邦召回来。
原因是这时的刘邦在押送囚徒去骊山的路上,因为囚徒逃亡太多,索性释放了所有囚徒,囚徒中有很多人愿意追随刘邦,所以,刘邦拥有了一支百十人的队伍。
樊哙带着刘邦赶回沛县城下时,沛县令后悔,关闭了城门。沛县令还想杀死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就逃出城,投奔了刘邦。
刘邦让人用弓箭把书信射进城中,让沛县中的百姓杀死县令,反秦,否则,其他诸侯来到,沛县将会被屠。
沛县百姓果然杀死沛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要让刘邦当头。
刘邦说自己不行,请选贤能之人。萧何和曹参都是文吏(曹参实际上是文武双全的,战功赫赫,之后写),怕大事不成被诛杀,所以都推举刘邦为头,就这样,刘邦就成为了沛县的头。
萧何和曹参也由刘邦的上司或者同僚变成刘邦的部下,而萧何成为了刘邦处理各类事务的主要帮手。


二、辅佐汉王刘邦

1.收天下律令图书
刘邦成为沛县之主后,慢慢开始扩张,后来,刘邦臣属于项梁拥立的楚怀王,和项梁、项羽、黥布等人成为同僚。再后来,刘邦奉命西攻秦,攻破秦地,秦王子婴投降刘邦。
刘邦顺利进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后,刘邦手下的众将都忙着去抢金银财物,唯独萧何直奔秦丞相府,把丞相府中的所有律令图书文献等等全秦朝的重要资料都带走了,萧何的这一举动,为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使刘邦方可以很好的了解秦朝全境的财力物力、地理地势等信息。
2.举荐韩信
韩信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人才,韩信最初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后来,项梁死后,韩信成为项羽手下的一个郎中,但韩信屡次向项羽献计,项羽不听。
项羽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刘邦为汉王,但只给了刘邦三万士卒,刘邦带着三万士卒去当汉王的路上,有很多人仰慕刘邦的大名,自愿追随刘邦的人有几万人,在这几万人中,就有韩信。
韩信追随刘邦去当汉王的路上,因为受到牵连要被斩首,行刑时,韩信对滕公夏侯婴说:大王不是要得天下吗,为何要杀死壮士。
夏侯婴欣赏韩信,就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封韩信为治粟都尉。
韩信被封为治粟都尉后,有机会和相国萧何接触,在几次接触后,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人才。
当刘邦到了汉的都城南郑后,很多士卒都往东方逃去,逃走的人中,就有韩信。
萧何得知后,直接就亲自去追赶韩信了,接下来就是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典故。萧何成功把韩信留了下来。
萧何回来后,生气的刘邦对萧何说:那么多人逃走,你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
萧何回答说:韩信者,国士无双,如果大王要争天下,非得韩信辅佐不行。但必须重用韩信才能留下他。
刘邦想封韩信作将军,萧何不同意,说官太小。最终,刘邦封韩信为大将。韩信才留了下来。
3.做好后勤保障
刘邦开始东向争天下后,先是平定了秦关中地区,然后以秦地为大后方,向东和项羽作战。
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巴蜀,安抚百姓,为刘邦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供给。
第二年,也就是汉二年,刘邦的太子被接回了秦地,萧何由巴蜀来到秦地关中,辅佐太子镇守关中,处理政务。
萧何制定了汉的法令制度,并建立了汉的社稷宗庙,修建宫殿等,但在做这些事情之前,萧何总会先派人请示刘邦,刘邦同意再去做。如果来不及报告刘邦,萧何事后一定会报告。
萧何的这一系列做法,是下属做好工作的标准做法。读了历史,才会发现,有的道理千百年来都不会变。
刘邦和项羽征战的几年里,萧何始终在处理好政务的同时,向前线的汉军输送大量的粮草、兵源等,为刘邦赢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第一次自保
在这期间,有一件事让刘邦对萧何的评分很高。
汉三年,正是刘邦最被动的时期,楚汉两军在对峙期间,刘邦好几次派人来慰劳萧何。这就很反常,前线吃紧,还要来慰劳后方的管理者。这一反常现象并没有引起萧何的警惕。
但萧何手下人却看出来了,对萧何说:汉王如此,是在怀疑丞相您啊。希望丞相您把自己的子孙兄弟中能参战的人全都送往前线,汉王肯定高兴。萧何这么做以后,刘邦果然大悦。

三、第一任汉朝丞相

1.论功行赏
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天下平定,要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侯。刘邦谈论萧何功劳的言论出现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高祖本纪》,第二个地方是《萧相国世家》。
第一个地方:《高祖本纪》
刘邦做皇帝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设宴招待诸将众卿,问大家说:我为什么赢了,项羽为什么输了?
大家纷纷回答各自的看法,刘邦最后说:
你们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草不绝,我比不上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才能夺取天下。
第二个地方:《萧相国世家》
刘邦封萧何后,说萧何功劳第一,武将们开始不服了,说:我们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还不如一个舞文弄墨之人功劳大吗?
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吧,追杀猎物者,狗也,指示狗去什么地方追杀猎物者,人也,萧何就是那个指示方向的功臣。况且,你们都是自己或者家族中两三人追随我征战,萧何却让全家族数十人追随我征战,这些功劳不可忘也。
诸将不敢再多言。
2.定论:萧何第一
等刘邦封完全部的功臣之后,各位诸侯纷纷上言:平阳侯曹参身上的伤有七十多处,攻城略地,功最多,应该为第一功臣。
刘邦在当初封赏时,已经大大的封了萧何,感觉很多功臣觉得委屈,这次就没有再反驳诸侯大臣们,但刘邦心里还是想让萧何功居第一。
有一个叫鄂千秋的诸侯说:诸侯大臣的意见不可取,
理由一:五年间不间断输送兵源
曹参虽然有大功,但不过是一时之事,陛下您与项羽征战了五年,败多胜少,士卒多次溃散,但萧何每次都能从关中调遣大量关中士卒补充汉军,而这些并不是陛下命令萧何这么做的,都是萧何在陛下最危机的时刻,调遣上万士卒来到陛下左右,在这五年里,这种情况多次出现。
理由二:五年间不间断供给粮草补给
楚汉在荥阳对峙好几年,军中缺粮少衣,都是萧何派人从关中运来粮食补给,让汉军从来不为粮草而发愁。
理由三:保全关中
陛下经常丢失关东土地,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让汉有巩固稳定的大后方,这是万世不朽之功劳啊。
如果没有曹参这样的功臣,对汉来说,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没有萧何,汉不会战胜楚。
所以,萧何功劳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听了后,很高兴,说好,就这样。刘邦之所以高兴,是因为通过他人的进言,实现了自己对萧何的肯定,也堵住了其他大臣的嘴。
《史记》还记载,经过上述事件后,刘邦对萧何的封赏更加多,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受封了,刘邦又加封萧何食邑两千户,因为当初刘邦布衣时,只有萧何比别人多送自己二百钱。看来,能烧对冷灶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3.第二次自保
萧何身居相位,兢兢业业的工作着,到了汉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刘邦御驾亲征去平叛。
我在上一篇文章写韩信时,已经写过,韩信连结陈豨,并且已经开始部署在长安谋反,但被门客之弟告发。
刘邦的老婆吕后很害怕,找到萧何,萧何献计,谎称刘邦派人回来,说陈豨已死,召集各诸侯到宫中庆祝,把韩信骗到宫中,处死了。这就是后来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听说韩信已死,派人从前线回来,加封萧何五千户,加派五百士卒为相国尉,以护卫萧何。
大家都祝贺萧何时,有个叫召平的人,来向萧何表示哀悼。召平可不是一般人,秦朝时期,召平是东陵侯,是诸侯,秦亡后,沦落成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因为他种的瓜很甜美,因此大家都叫他“东陵瓜”。
召平来对萧何说:大祸就要来了,皇上在外征战,你没有冲锋陷阵之功,皇上却加大封赏,这是因为韩信谋反不久,皇上疑心您啊。希望丞相您辞谢不受,并且把全部家当捐出来,供给前线。
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刘邦果然很高兴。
4.第三次自保
第二年,也就是汉高祖十二年,黥布反叛。刘邦还是御驾亲征。
刘邦经常派使者来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正在勤勤恳恳的治国,安抚百姓,还像之前刘邦平叛陈豨时,召平建议的那样,把所有家当捐出来。
萧何有个门客说:相国大人离灭族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功劳和爵位已无可复加,从您刚到关中到现在,已经得民心十余年了,关中民心都亲附于您,皇帝数次派人来问,是怕你的威望足以撼动关中。不如您多花钱买田地,用低价强买土地,以此自污,才会平安无事。
萧何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得进人劝,马上就实施强买强卖计划。刘邦听说后,非常高兴。
等到刘邦平叛回长安时,很多百姓把刘邦拦住半路上,告发萧何强买强卖。
刘邦见到萧何后把告他的文书都甩给萧何,假惺惺地说:你竟然这样爱民,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
萧何趁机说:请求皇上把上林苑的空地拿出来,让百姓耕种。
刘邦大怒,说:你萧何收了那么多土地,现在却让我把上林苑贡献处理。下令关押了萧何。
有个被称为王卫尉的人替萧何求情,刘邦心里不太痛快,但还是赦免了萧何。
萧何来向刘邦谢罪,看到萧何老态龙钟的样子,刘邦说:相国不要这样,你为百姓请求耕种上林苑土地,我不同意,我就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你却是贤相良臣。我故意把你关押起来,其实想让百姓知道我的错。
好家伙,后人我直呼好家伙,这君臣的智慧真的是让人佩服。

四、萧何的结局

刘邦先萧何而死,刘邦死后,儿子孝惠帝即位。萧何病危前,孝惠帝来看望萧何,问他,谁可以做下一任相国。
萧何不说,反而说:知臣莫若君。这才是最高明的回答。
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
刘邦起事前,萧何和曹参同为沛县小吏,两人关系一直很好,但到萧何为相,曹参为将之后,两人之间已经产生了很深的矛盾。
但是当孝惠帝说出曹参时,萧何很高兴,说:如果陛下应曹参,臣死不恨。后来,曹参为相,虽然萧曹不和,但萧何的一些制度没有被曹参废弃或否定,而是继续按照萧何的做法治国,留下了萧规曹随的成语和佳话。
萧何置地买房,必定选择偏僻贫瘠之所,府上也不搞豪华装饰。萧何的理由是:我的后代如果有能力,就学习我的俭朴,如果无能,家业也不至于被侵占。
孝惠帝二年,萧何病逝,谥号文终侯。
《史记》“太史公曰”评价萧何:
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汉书》“赞曰”基本原文引用《史记》的“太史公曰”,只是最后一句话改为“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