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认知的过程和方向,人类的思维方式可粗略地分为两大类:自下而上的专业思维 和 自 上而下的战略思维。 专业思维: 专业思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所谓自下而上是指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线性过程,把所有底层(下)细节知识点都掌握了再提炼对整体(上)的理解,只有在这时才能做出专业的判断。这种学习方法也催生了“专业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只有学全学透后才能表达观点。“知之不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有不懂专业知识的时候,就不要参与讨论。 专业思维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面对重复发生的有关具体技术或技巧类问题时,有良好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熟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不二人选。这种方法在确保解决方案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多快好省地批量复制。 但专业思维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首先是学习周期长。随着科学细分和知识积累的指数倍增加,单个个体已经很难成为多领域的专家。活在当下的人们,连一细分领域都难以精通,更没有多余的时间线性学习多个领域,因此专业思维的长周期积累成为跨界的壁垒。其次是专业和经验运用不当会严重限制创新。自下而上线性发展本身就是排斥盒外思维的冲击,代代相传的经典不容置疑,就算已脱离了社会现实和需求,也无法自我修正。过往专业的成功经验也会被不自觉的滥用。这些都是专业思维的局限性。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方法,从认识方向、顺序上颠覆了厚积薄发的传统专业思维。战略思维是结构化战略思维的简称。这种思维方式不会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纠结,往往直接从问题本身上着手,仔细推敲问题本身的定义和准确性,用结构化战略思维“切”的方法分解问题,并用严谨的逻辑全面地提出假设,而后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证实假设,或推翻已有假设并建立新的假设,如果循环而深入地验证假设。不断地探究深挖问题核心,以获取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战略思维能够赋予人们难得的跨界自信。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思辨者的自信并非基于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而源于超越具体技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在行业、企业阶段、状态、科技、产品等方面存在多大的差异,在思辨者眼里,这些问题的本质上都问题,而只要是问题,就都可以凭借结构化战略思维,找到解决的方案。 两种思维优劣 专业思维和战略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合的场合,哪一种更有优势。同时彼此还可以互为补充。在许多场景下,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彼此验证。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在时间短、缺乏专业知识、资源受限、无经验可借鉴、问题偏重大局或大方向等情况下,战略思维就显示出快速认识的优势,尤其是面对跨界的战略类问题时,战略思维则更容易成为思考方式的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