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丨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进入最后一天,在这一天内先后确定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全体委员。 当大会宣布由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整个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样在这一天,全体代表还通过了竖立“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以及纪念碑的碑文。 新中国的建立,是由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为了牺牲的烈士建立纪念碑的决议顺利通过。在这则决议通过后,围绕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建立在何处的问题,大家便展开了争论。 有的同志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的同志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更多的同志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在众多的建议中,支持建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数最多,在他们看来: 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心脏,同样是人民举行重大庆典和活动的地方,为新中国建立牺牲的先烈应与人民一同享受喜悦! ![]() 图丨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上 经过党中央的慎重考虑,同意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尽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确定在天安门广场内,那么具体的位置应该在何处呢?就这个问题,大家还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的同志主张建在前门城楼上;有的同志主张拆除天安门后面的端门城楼,将纪念碑建在端门的台基上;有的同志主张将纪念碑建在五星红旗旗座之南的广场中央,与天安门和正阳门距离差不多一样。 在种种提议中,大多数人还是支持将纪念碑建在五星红旗旗座之南的广场中央。理还带人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视察,看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位置。 最终经过反复讨论后,采纳了大多数代表的意见! ![]() 图丨毛泽东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上宣读碑文 当天下午6时,全体政协会议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大家所常见的奠基仪式,大多数则是由奠基人撮上一铲子土,投入其坑就可以了。但是举行在建国前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却显得非常的庄重严肃。 参加这次奠基仪式的有毛主席、周总理、宋庆龄、李济深及全体政协委员,还有各民主党派代表、无党派人士和各军兵种代表。代表们整齐划一,在朱老总的带领下从中南海怀仁堂出发,一直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在庄严的国歌乐曲之后,由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开始。 随后周总理代表政协主席田进行致辞:
![]() 图丨毛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破土奠基 周总理在致辞后,全体代表均脱帽,向革命先烈默默致哀。默哀完毕后,毛主席庄严地宣读了纪念碑碑文。宣读完毕后,毛主席跨步向前,挥铲撮土,投入其坑,其他委员们也相继如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安排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开国大典前举行,这无疑表明了党中央及全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为新中国建立而献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烈士。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结束后,具体修建任务则交给北京市政府负责。为了能够完成这项庄严的任务,北京市专门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并由北京市市长彭真担任主任,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著名雕刻专家刘开渠及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任副主任委员。 当时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市长彭真尽管是主任,但具体工作还是由梁思成、刘开渠领导。 ![]() 图丨周总理和梁思成(右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全国人民都非常的关注,很多人也对纪念碑的建设提出了很多意见。最开始的时候,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程方案,大家还没有头绪,为此便决定启动全国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看能否从中挑出符合的方案或者说是否能从中获得灵感。 当征集纪念碑的消息传出去后,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百姓纷纷进行投稿,想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最终在经过一番讨论决策后,最终有200多份方案入选送到北京。在这200多份方案中,大家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形式各异,有亭、台、碑多种形式,有单独或者群像式的塑像,有高耸的塔也有低矮的园林型。 不过对于这200多份方案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平铺地面式;第二种是巨雕塑像式;第三种是碑形或者塔形。 纪念碑的形状该如何选择,这成为梁思成等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梁思成看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必须充分体现人民英雄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 图丨毛主席在参观设计方案 当时有一种意见认为,贯穿故宫、天安门、前门中轴线上的视野最好不要被遮断,因此建议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分散式。不过多数人却持有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中轴线,已经不是过去封建王朝的“御道”,将纪念碑建在广场中心,恰巧更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方面,大多数人还是建议采取高而挺拔的形象,以此来表达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和伟大功勋。 正是如此,原先的平铺地面式的“亭”、“堂”等方面惨遭淘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向高而集中的方向发展。在确定好纪念碑的形状后,主题思想和建筑风格则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经过一番探讨后,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石碑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特点是“以文铭功”、“以文纪事”。这种带有碑文题字、讲究书法艺术的建筑类型,才是真正具有中华民族建筑的特征。 ![]() 图丨毛主席看碑文 通过一番讨论后,确定了以古碑为原型的设计方案,同时采用毛主席的题字作为整个纪念碑的主题,并采用多种手法突出碑文。 随着纪念碑的主题思想和建筑风格确定后,具体的设计就有了原则。首先为了能够突出碑文,碑身应该高耸挺拔,庄重,但纪念碑在广场中四面临空,于是横断面采取接近扁方形,这样既使碑身雄伟挺拔,又使得轮廓非常的清晰。 整个纪念碑高度为37.94米,由于它是我国自古以来最高的纪念碑,这么大的体量自然不可能采用完整的石块。为能够突出纪念碑的主题,在经过商讨后大家决定将毛主席亲笔提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专门刻在特别选凿的的碑心石头上。 最初,纪念碑的设计按照传统建筑布局,以朝南方向作为主要立面。也就是说,刻写有毛主席亲笔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的碑心石,将被镶嵌在纪念碑南面。不过在纪念碑建筑过程中,北京市市长彭真提出应重新考虑面向问题,并请周总理来定夺。 ![]() 图丨周总理 周总理在得知这个问题后,他在考虑到广场扩建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群从城市主要街道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并主要集中在广场北部,因此以能从北面看到毛主席的题字最好。基于这一考虑,设计者们便将朝北一面作为主要立面。 在纪念碑的主题形式确定下来后,便开始基础设计并施工。根据资料显示:
人民纪念碑是用1.7万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组建而成的,并且全部采用坚固的石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刻写有毛主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词的碑心石,它是一块巨大的整石。 按照建筑设计需要,这块整石长应为14.4米,厚0.6米。按照专家计算,当石料为0.6米厚的薄板时,在长15米的情况下,平放时即可导致石板自行断裂。因此,在原地开采的石胚必须厚达3米,但如此巨大的石料毛胚,将重达320吨以上。 ![]() 图丨 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块巨石采自山东青岛浮山采石场。开采这么大的整体石料,对于技术人员而言,毫无经验可借鉴。他们按照当地老师傅的办法,先选择一块巨大的平整岩石,然后在四周凿开几个炮眼,然后埋上炸药,打“闷炮”。 所谓“闷炮”就是只爆炸不开花,仅在山体内部掀起一水平裂缝,然后再在上层剥出大小石块。不过他们在尝试几次后,效果并不明显。不过最终在技术人员的苦思冥想下,最终想到一个办法,成功将石料取了出来。 石料在抵达广场之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需要经过再加工后才可以。当时为了保护这块石料,技术人员也是煞费苦心,用了各种办法,最终成功保证这块石料完好无损地加工完成。那么在如此坚硬的花岗岩上,碑题和碑文的字又是如何刻上去的呢?这就不得不感谢,我国著名书法家魏长青。 毛主席在得知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用自己的字后,便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连写三幅,并让工作人员带来口信:
![]() 图丨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中 现在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大字,就是由工作人员征求专家意见后,从那三幅字中挑选个别字重新编排的。 纪念碑的碑文内容,毛主席早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即已拟就。这时,负责纪念碑总体建设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建议,碑文最好由周总理来写,他字写得好,写得一手极好的颜体字! 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尽管自己手头工作很多,但还是欣然答应下来。为了能够呈现最好的作品,周总理每天都会空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练字,前前后后周总理练习了一个多月时间。 某天,周总理拿上自己写的碑文,亲自来到工地递给雕塑家刘开渠看,并虚心地询问:“怎么样?可以用吗?” 刘开渠看后笑着说:“从前只见过您的题字,还没有看到您写这么多,这么工整。” ![]() 图丨周总理写的碑文 随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写的文字稿确认后,便需要将其刻写在石碑上,这个难度很大。例如毛主席的字原本是写在纸上的,如果想要刻印必须得投射和放大,才能让雕刻师进行雕刻。为能够解决这个难题,总参测绘局1205厂的工作人员,在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题词的放大任务。 然而将字体往花岗石上刻时,又遇到了难题:石料又硬又脆,一个就崩!于是魏长青提议道:
正是用魏长青老先生的办法,终于打出一个个边缘整齐的大字。之后,以紫铜为胎,采用我国传统的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使其保证300年不变色。纪念碑正面的碑题、背面的碑文,共用了黄金130两。 ![]() 图丨人民英雄纪念碑 魏长青出色完成了刻碑任务后,当建碑处要给他报酬时,对方却拒绝了:为人民建碑应尽心效力! 1977年魏长青先生因病逝世,终年79岁! 经过8年的努力,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今天建成了。 在5月1日,首都50万人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万众瞩目中隆重揭幕,随后彭真发表五一谈话:
![]() 图丨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们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不仅会吊唁为革命献身的先烈,同样也会记住为建设纪念碑而作出贡献的老一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