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亚 全文3398字,阅读时长约11分钟 1 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女性读者占到了六成。如果你看到这一期推送的标题,第一反应可能会是: 冠亚,你这个标题是不是写反了? 没错,对于广大女同胞们而言,她们向往的理想状态,跟文章标题是正好相反的: 有的人50岁了,却活出了30岁的样子。 红颜不老,青春永驻,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她们都希望活出这样的姿态: 50岁女子美貌堪比少女,网友惊呼为“美魔女”; 日本42岁终极美魔女已当外婆,母女三人似姐妹; 43岁“美魔女”进军演艺圈,身材样貌堪比90后...... 其实,向往年轻和充满活力,对于男性也是一样的。记得以前有句广告词是这样的: 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 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脏。 在身体方面,人人都希望看起来比实际上更年轻。原因在于,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人类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流逝,身体状况会越来越恶化。 用美国学者塔勒布的语言描述,身体属于平均斯坦。平均斯坦的法则是:当你的样本量足够大时,任何个例都不会对整体产生重大影响。 即使你能活到120岁,也依然跟人类平均寿命相去不远; 即使你能长到2.2米,也依然跟人类平均身高相差不大; 即使你体重150公斤,也依然跟人类平均体重相距不多...... 与平均斯坦相对应的,是极端斯坦。 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你们千万不要小看我。马云、马化腾、王健林、许家印,加上我,我们5个人的财富,可以撼动整个亚洲。 这个段子的“点”就在于,加上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你,对结果不产生任何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财富,连他们的0.001%都不到。 人与人的寿命很难相差2倍,财富却可以相差1万倍,这就是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的区别。 上面我们讲到,身体属于难以突破的平均斯坦,所以人人渴望年轻。与身体不同的是,人类的心智属于能够实现突破的极端斯坦。 所以,让我们再重温一遍标题: 有的人才30岁,却活出了50岁的样子。 闭上眼睛,想象你30岁的时候,已经拥有了50岁的心智,见识、视野、格局大幅超越同龄人的平均水平,这种感觉是不是很棒? 对于平均斯坦的身体,我们都希望,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更稚嫩; 对于极端斯坦的心智,我们却希望,生理年龄比实际年轻更成熟。 心智上的极端斯坦意味着,我们的心智增长没有上限。只要我们保持学习与求知的欲望,我们的头脑就能无限地成长下去。反之,如果我们的大脑僵化了,停止思考了,就会导致心智上的停滞。 2 前两天,学习了南添老师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价值投资演讲。南添老师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普通人都是从自己的“血泪史”中获取经验教训的; 聪明人都是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 伟人都是别人还没有总结经验,自己就走出了一条原创的康庄大道。 普通人如你我,资质平平,后知后觉。炒股被腰斩了,才知道要止损;精神状态不好了,才知道不要熬夜;免疫力明显下降了,才知道要锻炼身体...... 聪明人呢,一般都是优秀的模仿者。国内的很多基金经理,其实并没有自己原创的投资理念。私募大佬但斌就坦承,我们现在主要就是复制巴菲特。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练字的时候临摹颜真卿,总比你自己瞎写要强得多。 伟人都是一流的发明家。 科学领域,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造出了人类第一架飞机; 学术领域,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达尔文总结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社会领域,毛泽东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原创性的发明创造当然是很难的,所以伟人永远是社会群体的极少数。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可以尝试着变成一个聪明人—— 学习别人走过的路,自己少犯错误,保持人生复利的连续性。 一般而言,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比起自己“以身试法”,成长速度要快得多,成长效率要高得多。 但是我们中国人,往往自作聪明者甚众。非要自己亲手去摸摸发烫的铁炉,才知道这东西碰不得。就拿投资来讲,明明投资的真理巴菲特都已经写在纸上了,你偏偏还要去搞T+0,做波段。用南添老师的话讲: “放着康庄大道不走,非要摸着石头过河,让桥上的人看得瞠目结舌。” 在晚清洋务运动刚刚兴起时,我们跟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是同步的。所不同的是,日本有样学样,全盘西化。中国呢,一会儿“师夷长技以制夷”,一会儿“师夷长技以自强”,一会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更牛逼。 事实给了我们狠狠一记耳光。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地区最强盛的国家。30年后的甲午海战,羸弱大清帝国的“海军强国梦”,被击得一地粉碎。 清政府倒台后,在经过袁世凯短暂的“统一”之后,重新陷入了北洋军阀的混战。1928年东北易帜,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然而不久后,又陷入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以及4年的国共内战。解放后,10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发展的路径再次被中断...... 如果不是国运的复利屡次被打断,中国恐怕早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幸运地是,从1978年后,我们不再固执己见,开始以开放的心态,学习照搬西方的先进经验了。我们国家能有今天的样子,几乎全靠最近40年的连续复利积累。 一个国家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在30岁时就拥有50岁的心智,你得看看50岁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把他们的成功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把他们的失败转化为自己的教训。 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模仿对的,避免错的,是人生快速进阶的一条重要通道。 3 在30岁的年纪,活出50岁的样子,不仅仅是指心智的成长、视野的开阔、格局的放大,它还有另一层重要含义: 才活了30年,但感觉上已经活了50年,人生的长度被拉长了! 这种感觉,是不是一颗赛艇?是不是妙不可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有没有一种心理体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妈妈总是说感觉我读了好多年,结果上了初中以后,时间开始加速,一下子我都大学毕业7年了。 原因在于,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并非线性累加的,而是对数级的。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遵循同样的规律: 从出生到5岁,我们经历了5年; 从5岁到10岁,我们感觉人生经历翻倍了; 从10岁到15岁,虽然同样是5年,我们却感觉人生经历只增长了50%...... 在人类对时间的感知系统里,从5岁到10岁,跟从10岁到20岁,以及从20岁到40岁,感觉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年龄越大,你就需要以更多的实际时间为代价,来维持同样的时间感知。 可是,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啊!你哪有那么多时间做代价?怎么办,你想到对策了吗? 在做出回答之前,我再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还记得你的初恋是谁吗?你还记得你高考分数是多少吗?你还记得你第一次去美国是什么时候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倘若我再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还记得上个星期五晚上你吃的什么吗?你还记得上一次和朋友聚餐是哪一天吗?你还记得昨天在朋友圈给哪些人点过赞吗?” 这一次,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上一组问题,和下一组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上一组问题具有极强的独特性。 初恋、高考、第一次出国,都是人生独一无二的标志性事件,因此在脑海里记忆深刻。而吃饭、聚餐、点赞,几乎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简单重复,因此容易淡忘。 人类对人生事件的记忆归类,倾向于把重复的事情聚合到一起,而特殊的事情则鹤立鸡群。 所以,如果你每天都做重复的事情,你会觉得日子像流水一样,过得特别快。如果你每天都在接触陌生的、新鲜的事物,时间看起来就像放慢了脚步一样。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如果你周末两天,在家里看了两天电视,就会发现很快就到周一了。而如果你周六上午在户外,下午在看书,晚上在健身,周日上午在写作,下午在绘画,晚上在打球,你会感觉这是非常漫长、非常充实的两天。 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刘晓庆的采访,刘晓庆对记者坦言: “我觉得自己已经活了200岁,所以死而无憾。” 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源于刘晓庆丰富的人生阅历。她曾主演中国第一部喜剧片、第一部武打片、第一部伦理片,第一个写自传,还是国内第一个独立制片人。 制造新鲜感,避免落入简单重复的生活状态,是让时间减速的不二法门。 所以,当你去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实际上相当于不断地在给自己增加新鲜感,不断地在给自己制造新的人生阅历。这样久而久之,在你30岁的时候,就感觉已经活了50岁。 就拿我自己来说,从写作开始日更到现在,不到20天,但由于每天思考的都是新鲜话题,感觉已经都过了2个月。 我们要过的是三万个一天,而不是一个三万天。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历史文章: 随手转发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