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服拖延症的三大武器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文/王冠亚

全文3054字,阅读时长约12分钟

1

昨天,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

“冠亚你好!很幸运能够关注到你的公众号。看到你连续写作了一个月多,从来没有中断,非常佩服。但我却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感到很苦恼。”

我回复道:

“现代社会节奏很快,人们生存压力很大,拖延症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你也不必过于自责。你能具体说下你的情况吗?”

他描述了他现在的状态:

“我读了在职的研究生,但是每次想到写毕业论文就很痛苦,因为肚子里没货,不知道写什么。东拼西凑吧,又达不到学术论文的标准。

每次我一开始写论文,就忍不住玩手机、刷朋友圈,身边有点风吹草动就想去围观,结果坐了一上午什么都没有写。

学校对在职研究生的要求,也不像全日制那么高。所以,我总是想着,能不能再拖一拖?结果一拖就遥遥无期了。课程都上完几年了,也还没有毕业。”

他一说完,我顿时就明白了他的问题出在哪了。下面,我们来根据他的描述,逐条来分析原因。

先看第一点。对这位读者而言,完成毕业论文有一定难度,在畏难情绪的影响下,他选择了逃避。可见,拖延症产生的主要诱因就是一件事情的完成难度。换而言之,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难以应对的事情。

所以,在应对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时,我们的真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

今天计划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写了500字,感觉已经绞尽脑汁了。于是,你的注意力就从写作转移到浏览网页新闻上了。相对于写作而言,看新闻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儿,它让你感受到了短暂的舒适。

当你在网上晃荡了一个小时以后,再想集中精力去往下写,发现越来越没有思路了。这时候,手机又响了,微信上又多出了几个红点点。等把这一切“处理”完之后,发现已经到中午了。

于是,你关掉了笔记本电脑,和只写了500字的文章,叹了口气,迈向了去食堂的道路。

拖延症的过程就是如此。当有难度的事情触发了你的痛觉中枢,你不自觉地退缩到了“舒适区”,享受着短暂的轻松。如此循环往复,事情就根本完不成了。

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提高你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原因很简单,当你的能力足以轻松应对以前觉得棘手的事情时,你的恐惧感消失了,拖延症也就失去了滋生的温床。

今天写作群发了一个挑战任务:24小时内写出5000字。放在以前,我也觉得,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我只能在心里暗暗发笑,一天写5000字也能算挑战?这只是我正常的更文节奏好不好?

拖延症所恐惧的事物,大部分都是“纸老虎”——感觉很难。但真正去做了,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很多时候,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你不去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

2

再看第二点。这位读者反映,动不动就想去翻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网页新闻什么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环境模式下形成的习惯行为。也就是说,一种熟悉的生存环境,会自觉给出你信号,触发你的习惯性行为。

问你几个问题吧:

你是不是经常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不一会儿就跑去浏览其他不相关的页面了?

你是不是正在看书,突然来了一条短信,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翻看?

你是不是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想去凑热闹,生怕错过了一百亿?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正常人。贪玩、好奇、即时反应,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上面给出的各种情境下,会触发你的自动反应。

要改变这种触发习惯,就必须重新去定义我们的反应程序。也就是说,通过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改变大脑本来的“回路”,而导向新的路径:

查资料的时候,就专心致志地导向自己想要的结果,不为任何猎奇心理所诱导;

看书的时候,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即使来了手机短信,也可以过一会儿再去看;

身边有风吹草动的时候,不要心旌荡漾,而是保持定力,坐稳自己的“冷板凳”。

有的人可能会反驳:

“你有短信都不马上去看,假如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呢?如果是你领导紧急交办给你的任务,你错过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但是极其罕见。你想想,如果真的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你领导发短信你没有回复,他肯定会打电话给你的呀。如果没有打电话,说明就不那么紧急嘛。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可以根据“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这两大维度,划分到四个象限:

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比如明天上午要去上海出差;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长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比如今晚和同事一起的聚会;

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比如逛淘宝、刷朋友圈。

对于第一类事情,大家一般都能很好地把握。我很少见到有人因为拖延症而耽误了明天的航班。

但是很多人,对第二类事情和第三类、第四类事情,没有区别对待。恰恰相反,因为第二类事情不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往往又比较消耗脑力,很多人是根本不愿意去做的。于是,大部分人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第三类和第四类事情上面。

要克服拖延症,我们就得给当下的事情划分象限。在集中精力完成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后,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面。

3

再看第三点。由于学校对在职研究生的考核政策比较宽松,导致了这位读者一拖再拖。他的想法是,反正也没有期限,能多拖一天是一天吧!

很多人会觉得:预留足够多的时间,有利于人们更加精益求精地去完成一件事。事实却恰好相反,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美国零售商Best Buy在一份年度结算报告中指出,由于一些顾客没能赶在礼品卡过期之前把它们用掉,公司的收益增加了4000万美元。

遇到这种情况的不止是Best Buy一家。据专门从事消费者研究的公司Tower Group估算,每年到过期仍未用掉的礼品卡总额估计达到20亿美元。

忘记消费的现金卡券金额如此巨大,以致于很多消费者联合呼吁:给予现金卡券更长期限的有效期。但是这种延长有效期的做法真的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

真实的情况是,消费卡券的有效期限越长,人们忘记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结论,在我一位同事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我这位同事,她手上有两张明天到期的电影票,结果第二天她就和男朋友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而她还有一张有效期长达1年的蛋糕券,很不幸的是,昨天已经过期了,而她却一次都没有用过。

我问她,为什么没有用蛋糕券?她回答说,时间一长就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人们的注意力,总是为当下最紧急的事情所俘获。比起下班要去接孩子、晚上要做饭、明天要出差这些眼前的“大事”,消费券简直是太不重要了。消费券还有一年有效期呢,何必着急呢?等下一次再用吧!

当我们说“下一次”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无限期的推后。比如上大学的同学,都经常会有这种感觉:

今天上了一节微积分,没有听懂。唉,管它呢,反正还有半年才考试,明天再搞懂也不迟。等到明天,又想到还有后天。于是,没搞懂的微积分,就一直拖到了临考的前一天晚上。

但是你们发现没有,临考的前一个晚上,才是很多人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很多人用一晚上的时间,攻克了一个学期都没有完成的难题。因为当可以利用的时间被压缩到极限的时候,你的爆发力也就达到了极限。

我在《关于阅读,给你的三点忠告》这篇文章也提过一个观点:我们之所以沦为平庸,不是因为机会太少,而是选择太多。当我们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往往更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

回到这一节开头的那个话题。学校之所以给在职研究生开出比较宽松的条件,是考虑到在职研究生的时间、精力等方面限制。学校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大家能够在更宽松的环境,完成更有质量的论文。只是最后的结果,事与愿违。

大家想想,如果一本书只借给你看1天,比起借给你看30天,你更珍视哪个机会?所以常常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自己设置较短期限的deadline,这就是克服拖延症的第三种有力武器。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昨日文章:

既然努力终究会被认可,

你又何必在乎一时的运气呢?

近期热文:

27岁那年,我离开了体制

王冠亚,1989年出生的狮子座男生。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金融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2016年离开体制,现从事职业投资。热爱写作,自2002年起公开发表作品,曾获高考同题作文大赛第一名。致力于和更多年轻人一起成长,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随手转发正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