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怎么说话,才让人觉得靠谱?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文/王冠亚

全文1537字,阅读时长约6分钟

1

马上就到平安夜了,相信大家都在忙着过节。今天我们就简单谈一个话题:如何说话才显得靠谱?

我们以三组相反的词汇为主题,看看怎么说话才是靠谱的。跟我们的直觉比起来,又有哪些不一样?

第一组,确定VS不确定。

直觉往往告诉我们,确定的才是靠谱的,不确定的都不靠谱。人们通常认为,说话时不应该流露出一丝不确定和犹豫,否则就会严重损害说服力。

但是,根据消费者研究专家卡玛卡和托马拉的研究,最令人信服的往往不是那些听上去最自信的专家,而是那些自己也不太确定的专家。

举个栗子,今晚是平安夜,你想找一家有特色的小酒馆。于是,你向一位同事寻求推荐。如果你同事这样说:

“汉口江滩的XX店非常好,我非常确定,这家馆子完全可以打五星好评。”

而你同事如果换一种说法:

“汉口江滩的XX店还不错,但是我也不完全确定,因为我去的次数不多。以我目前的体验,我给它打五星好评。”

事实上,比起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虽然不确定性更强,但是显得更为靠谱。

在股票市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专家,鼓吹自己一定能从股票上赚到钱,那他八成是个骗子。

在没有显然确定性答案的情况下,坦率承认不确定,不但不会损害你的说服力,反而有助于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感。

2

第二组,谦虚VS自信。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一向以谦虚为美德。于是,在收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时,我们往往倾向于这样回答:

过奖了,我打乒乓球只是业余水平;

谬赞了,我的投资能力还在实习期;

不客气,我只是一名临时的代课老师......

表面上看,这种回答会给人以好感。但在无形之中,也会降低自己的专业度和权威性。而人们显然更愿意相信和依赖权威和专业人士:

作为一名家长,当然是希望教孩子打球的教练是专家;

作为一名客户,当然是希望把自己的资产托付给职业投资者;

作为一名学生,当然是希望自己的老师具有更好的职业素养......

我们在跟别人谈话时,强调自己的专业性,不仅仅能让对方觉得更靠谱,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试想,如果你去医院看病,前台接待人员告诉你:

“我可以为你安排一位刚毕业的实习医生。”

这种说法是很谦虚,但你肯定会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如果前台接待人员说:

“我们这儿刚到了一位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水平很高。”

是不是感觉会好很多?当然,我们的自信,一定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是夸大其词的说法,时间长了,就会透支他人对我们的信任感。

3

第三组,精确VS模糊。

直觉会告诉我们,精确的说法更让人觉得靠谱。但很不幸,精确未必就是好的。营销学教授斯科特和诺里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一群志愿参加减肥的健身俱乐部成员划分为两类:一类给自己确定一个精确的减肥目标,比如说2周内减掉1.5公斤。另一类给自己确定一个浮动的减肥范围,比如说2周内减掉1-2公斤。

经过2周减肥训练后,两组人群的减肥意愿出现了巨大分化:第一类人只有50%的人愿意继续参加减肥,而第二类人有80%的人选择了继续坚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制定目标时,要兼顾挑战性与可行性。

道理很简单,一个目标如果没有挑战性,也就失去了征服的成就感。而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则又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

所以一个好的目标,一定是介于可行性的下限与挑战性的上限之间。这样的一个区间范围,就给我们完成目标预留了一些空间和余地。

我们在给别人做出承诺时,也应该尽量倾向于用模糊而非精确的语言。比如说,你答应给一家养老院做义工,你应该这样说:

“我每个月大概能来3-5次。”

而不是说:

“我每个月能来4次。”

这样,当我们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不能去做义工时,我们至少能达到下限。而如果是一个缺乏弹性的目标,我们没有给自己预留一定的空间,一旦没法做到,既会让自己感到失落,同时也会失信于对方。

生活就像投资,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近日文章:

既然努力终究会被认可,

你又何必在乎一时的运气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