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亚 第76篇推文,全文2821字,阅读时长约12分钟 1 前不久,和一位读者朋友聊天时,她提到这样一件事: 我在单位曾经有一位很好的姐妹,平时关系特别亲密。我觉得自己一直对她都不错,也一起吃饭、一起逛街,相处得很融洽。 后来,因为一些小矛盾,她渐渐疏远了我。现在每次见到我,她连招呼都不打。我有时候特别难过,觉得自己是真心待人,她却如此冷淡。现在,我自己也有点心灰意冷了。 她讲这段话的时候,我特别能理解她的心情。一般而言,之所以会难过,之所以会心灰意冷,是因为觉得对方特别重要。如果我都不在乎你了,你怎么做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 所以,能伤害到我们的,往往不是仇人,更不是陌生人,而是那些我们自以为真心相待的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天真地假设,真心就一定能够换来真心。因为我们总是幼稚地以为,我对ta这么好,ta也一定会对我这么好。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心怀善良的。因为我们自己从来都不愿意去辜负别人,所以觉得别人也理应如此。可是我们总是忘了,我们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却无法要求别人也同样做到。 就拿朋友间借钱来说,我自己是个特别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几乎从没找任何人开口借钱。偶尔应急用一下,基本上第2天就记得还钱了,不然总觉得心里不自在。于是,我以前总是认为——别人借钱当然只是急用,借了当然会尽快还。 事实却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 借你钱的人,有的人是拿着钱到处去旅游,把钱挥霍掉了;有的人是拿去装房子、还房贷,拿你的辛苦钱去充裕他自己的“现金流”;有的人是拿你的血汗钱,去赌博,去做投机交易,最后输得血本无归。 更有甚者,还有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钱是我凭本事借来的,凭什么要还?” 再拿朋友间随礼来说,本来就是礼尚往来的事情。很早《礼记》就说过,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我就遇到过不止一次:明明别人办宴席你给的是大红包,到你办宴席时,别人却一分钱都没有拿。 这倒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而是缺乏对人最基本的尊重。或者说,你把别人当好朋友,以为你在别人心里也同等重要。却不想,别人心里根本就没有你。 这种善良者的悖论,是多么痛的领悟。就像《芳华》里的刘峰,对林丁丁满心的爱意,换来的却只有对方无情的告密和揭发。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亲情,被伤害到的,往往是自以为付出就有回报的那个人。 2 我有一位朋友,最近刚刚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她借钱给她很好的一位朋友,也是她多年的老同事。她以为,以她对朋友的了解,应该人品靠得住。她借给他10万,以为他很快就会还。 没想到,从年头等到年尾,从第一年等到第二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方也丝毫没有还钱的迹象。 开始,她总是安慰自己,兴许别人是有什么困难。不要紧,再等等。终于有一天,她忍无可忍,去找对方讨债。对方却说,炒股全输掉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她简直是要崩溃了。原来她一直拿来安慰自己的那些理由,只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镜花水月。别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困难,但他就是宁愿去股市投机赌博,也不愿意还钱。 她跟我谈到此事时,反反复复念叨的一句话就是: “我对他这么信任,他怎么可以这样呢?” 我非常能够理解这种被辜负后的失望与低落。我自己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还是拿随礼这件小事来说,当我给别人送了个大红包,别人却没有回礼的时候,我一开始也总是会安慰自己: 也许别人只是暂时忘记了吧; 也许别人以后会想起来吧; 也许别人是出于无意吧! 但事实上,这种主观上为别人考虑和“辩护”的自我安慰,除了让自己再次失望,几乎不会有第二种结果。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让你感到难过的人和事,你根本无须为他们找借口。因为真正拿你当朋友的人,一定会为你着想,根本不会让你为难。 也就是说,如果别人没有回礼,你根本不用揣测对方是怎么想的。如果对方是有意的,说明你对友情的认知只是一厢情愿;如果对方是无意的,也说明对方根本就不重视你嘛。 所以,无论对方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最后的分析都指向同一结论: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 既然不值得交往,其实也没有必要那么纠结了。对方只不过是沾了点小便宜,却失去了一位朋友。而你,仅靠着几百块钱就鉴别出一个人的人品,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希望别人待你,如你待他。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就会渐渐懂得: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公平。 外界是不可控的。哪怕是恋人,也大多以分手告终;哪怕结婚了,离婚率也高达1/5;更何况是你眼中的朋友呢?也许你从来就没有认清过他;也许他从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但人是会变的。 我们没有办法去左右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管理好自己的预期。也就是说,不对任何人抱过高的期望。当对方让你失望时,要保证对自己的伤害处于可控范围以内。 3 投资会是我以后终身的职业。所以每次聊一个话题,到最后我总是想讲讲对投资的体会。股票市场上,对别人抱有期望的大有人在。 最典型的就是迷信专家荐股: 听电视节目里某个“名嘴”一通漫天海侃,就跑去买相关的股票; 跑到各大著名财经公众号里,留言问某某股票怎么样,能不能买; 自己手上有某股票或基金,还去咨询大V,是应该持有还是卖出...... 如果你持仓的股票,连自己都不熟悉,还要去问别人,那你当初又何必要买呢?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会对你最后的投资结果负责。 更何况,很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他们自己是根本不炒股的,他们只是靠谈论投资、出售建议或收取管理费来赚钱的。正如约翰·特雷恩在《点石成金》中所说的: “一个知道如何将铅变成黄金的人,是不会为了每年100美元的报酬,而把赚钱的秘密告诉你的。” 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无异于一场置自身安危于不顾的行为艺术。 还有的人,对市场抱有期望。他们总是希望能预测市场的涨跌,藉此从中获利。我曾经在湖北省图书馆听过经济学家钟朋荣先生的讲座,在提问环节,很多听众都提出这样一个诉求: “您就直接告诉我们吧,下周一市场会涨还是会跌?” 这真是浅薄而幼稚的想法,真不知道钟朋荣先生听到这样的问法,当时的内心做何感想。 预测市场有多难呢?我给大家举个栗子: 1987年10月,也就是美国股市即将崩盘的前一个月,乔治·索罗斯登上了《财富》杂志的封面,杂志上刊登了他对未来股市的看法: 美国股票飙升到了远超过基本价值的程度,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暴跌。不能仅仅因为市场被高估,就断定它不可维持。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票会被高估到什么程度,看看日本就行了。 然而,仅仅一个星期以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就随着美国股市的崩盘而爆亏3.5亿美元,全年的盈利,几天就亏损殆尽。 在预测市场这件事上,连索罗斯都被打脸,你觉得你有可能赢吗?就连巴菲特也坦承: “除了市场极度高估和低估,剩下98%的时间,我也不知道市场会怎么走。” 顶尖级的投资者,从来不把精力浪费在预测市场上,他们只做好自己可控的事。也就是说,无论接下来市场是上涨还是下跌,他们都已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他人也是不可预知的。重要的不是预测市场的走向,重要的不是预测别人对你的态度,而是你是否有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上期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