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读书笔记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这是我的第200篇原创文章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是天南老师翻译的第六本投资经典,这本书是《巴菲特之道》的姊妹篇。在我看来,《巴菲特之道》更侧重于讲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和案例分析,《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则更侧重于讲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贯穿全书的核心就是——集中投资。

1

本质

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用一句话概括了“集中投资”的本质:

“选择为数不多的、可以在长期提供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金集中投在这些股票上。无视股市短期的涨跌波动,坚毅忍耐,持股不动。”

这是结论性的语言。全书围绕这个结论展开,讨论了“集中投资”是什么,为什么要“集中投资”,怎样实施“集中投资”等一系列问题。

2

分歧

集中投资和分散投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风格。分散投资的理论基础,正是我们大学教科书里所学到的现代金融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三位学者:

一是提倡多元化的哈里·马科维茨。马科维茨认为,投资组合的风险来自整个组合持股的协方差。如果持仓股票走势趋于一致,则同涨共跌的风险就大;如果持仓股票走势不相关或者相反,则涨跌的风险可以对冲,因此多元化是分散风险的关键。

二是定义风险的威廉·夏普。夏普以β值衡量股票波动的风险,如果与大盘涨跌幅度完全一致,则β值为1;如果波动幅度小于大盘,则β值小于1,反之亦然。β值代表的是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多元化消除;α值代表的是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消除。

三是提出有效市场理论的尤金·法玛。法玛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一旦有信息出现,投资者就会迅速对信息作出反应,反映在市场上,就表现为股价的涨跌。由于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很迅速,因此,没有人能长期从股市中获利。

巴菲特一一驳斥了上述观点。他认为,多元化只适合不知道如何分析企业的投资者;风险也不应该被定义为波动,而是企业真实的内在价值受损;有效市场理论是荒谬的,因为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能正确地处理时长上的公开信息。

3

明证

既然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是错误的,那集中投资是否一定正确呢?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列举了很多投资大家的实盘业绩,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

一是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既是经济学家,也是投资家,他曾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切斯特基金的唯一负责人。1928年-1945年,凯恩斯的年化收益率为13.2%,标准差为29.2;同期英国股市年化收益率为-0.5%,标准差为12.4。

二是沃伦·巴菲特。巴菲特因为伯克希尔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而为公众所熟知,但他的第一桶金实际上来源于早期的巴菲特合伙公司。1957年-1969年,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为30.4%,标准差为15.7;同期道琼斯指数年化收益率为8.6%,标准差为16.7。

三是查理·芒格。芒格在和巴菲特搭档之前,自己也以惠勒·芒格公司为平台,做过一段时间投资。1962年-1975年,芒格的年化收益率为24.3%,标准差为33;同期道琼斯指数年化收益率为6.4%,标准差为18.5。

四是比尔·鲁安。1969年,巴菲特解散合伙公司之后,想为他的有限合伙人找一条资金的出路,当时他推荐的就是同学比尔·鲁安,这也是红杉基金成立的重要背景。1971年-1997年,鲁安的年化收益率为19.6%,标准差为20.6;同期道琼斯指数年化收益率为14.5%,标准差为16.4。

五是卢·辛普森。1979年,辛普森被巴菲特招致麾下,负责盖可保险的投资业务,是巴菲特非常重要的得力助手之一。1980年-1996年,卢·辛普森的年化收益率为24.7%,标准差为19.5;同期道琼斯指数年化收益率为17.8%,标准差为14.3。

不难看出,上述投资者无一例外地取得了跑赢指数的长期业绩。除了巴菲特以外,其他投资者的标准差都显著高于大盘。集中投资就意味着,最佳回报年份的收益远远高于大盘,最差回报年份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大盘。集中投资者必须有承受波动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哈格斯特朗利用计算机回测了3000种投资组合的收益表现。最后确认了一个观点:集中投资组合有更大的机会跑赢大盘,也有更大的机会跑输大盘。投资大家因为其卓越的选股水平,全部落在跑赢大盘的组合里。

4

基准

最不科学但最常用来衡量投资业绩的指标就是——短期的股价。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上涨(或跑赢大盘),我们就倾向于认为自己看对了;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下跌(或跑输大盘),我们就倾向于认为自己看错了。但在投资实践中,一流的投资家也经常跑输大盘。

凯恩斯跑输大盘的年份占比33%,芒格跑输大盘的年份占比36%,鲁安跑输大盘的年份占比37%,辛普森跑输大盘的年份占比24%。唯有巴菲特是个例外,他经营合伙公司期间,连续13年跑赢指数,连续13年实现盈利,堪称完美。

也就是说,即使是再顶尖的投资家,在很多时候看起来也是不如指数的,所以短期的股价并不能作为衡量投资者是否优秀的标准。红杉基金的鲁安,甚至在开业后连续4年跑输指数,可以说是备受煎熬。

如果短期的业绩不足以判断投资经理的水平,那靠什么来判断呢?巴菲特选择的指标是透视盈余,主要包括旗下非上市公司的运营利润,再加上上市公司的留存收益。从长期看,企业市值的增长与透视盈余的增长几乎同步。

5

策略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大准则:

一是市场准则,解决估值的问题。从理论来说,任何企业的价值,都取决于存续期内所产生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折现值。从实践来说,哈格斯特朗主要使用两段法股利贴现模型,但他同时也强调,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二是财务准则,解决标准的问题。常用的EVA法,就是计算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然后与潜在投资回报去比较是否划算。但巴菲特不用这个指标,因为通常而言,负债比例越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越低,巴菲特恰恰不喜欢高负债的企业。巴菲特使用的是“一美元原则”——留存收益是否能创造更多的市值。

三是管理准则,解决定性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对管理层所作所为的评估,并不容易量化。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比如可以去看管理层过去发表的言论,到今天有多少落实了,有多少判断对了,思路是否清晰,决策是否正确,等等。

哈格斯特朗还特别提到了比尔·米勒。米勒是哈格斯特朗在美盛基金公司的同事,他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科技股,因此很多人质疑米勒不是价值投资者。但在哈格斯特朗和米勒看来,巴菲特的很多理论对科技股同样适用。

米勒认为,很多高科技公司具有高利润率、高资本收益率等经济特征,在行业里具有特许经营权,拥有将利润投入到高增长率项目的能力,也具备杰出的管理层,这也是巴菲特在选股时所看重的企业特质。

6

格栅

哈格斯特朗非常推崇芒格的“格栅理论”,他还写了一本书就叫《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核心就是要培养多学科的思维模型。除了金融和经济知识以外,对投资比较重要的两门学科分别是数学和心理学。

投资数学有助于我们配置资本。做任何一笔投资,都要考虑概率的问题。胜率和赔率,说到底,都是概率的一种表现形式。高胜率、高赔率,意味着风险小且赚得多,反之亦然。但现实的大部分情况是,高胜率对应低赔率,或者高赔率对应低胜率。在我看来,大部分时候的大部分股票都是不值得投资的,我们要找的就是高胜率、高赔率的绝佳投资机会。

投资心理学有助于我们保持淡定。股价的波动,背后就是投资者心理的波动。哈格斯特朗用了一个很学术的词汇叫作“沃尔特·米蒂效应”,通俗地讲,就是涨的时候看涨,跌的时候看跌。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云淡风轻?首先是多读书,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然后不断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出一种波澜不惊的性情。

7

系统

哈格斯特朗引用很多理论来说明,市场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市场无法预测的核心原因是,市场是所有投资者(主要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交易的集合。如果想尽可能准确地进行预测,就意味着需要充分明白,预测的实际结果取决于其他人的预测。就像卞之琳《断章》说的那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复杂的投资世界里保持简单,在聪明人林立的世界里做好笨笨的自己。所谓大智若愚,大抵如此。

8

耐心

巴菲特在致股东信里以棒球为喻,说明耐心的价值。投资就是一系列的“企业”击球,为取得超越平均水平的业绩,必须等待企业进入最佳击球区。投资比棒球更占优势,是因为有球不打还有被“三振出局”的风险,但是投资完全没有这个顾虑,正如巴菲特所说:

“如果我们拒绝为三次坏球挥棒,至少我们不会被淘汰出局。”

9

总结

哈格斯特朗的书非常通俗易懂。他最后总结了全书的主要精华,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经理,就必须做到:1.把股票看成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2.集中投资;3.降低换手率;4.以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来作为衡量投资的标准;5.运用数学和心理学来下注;6.不试图预测市场;7.耐心等待合适的投资机会。

这本书我读得非常快,大概两个小时就全部看完了,主要是因为这本书与《巴菲特之道》有很多重合之处。读一遍,温故知新,查漏补缺,也是不错的选择。知识和财富一样,都会呈现复利加速的状态。书越读越多,也会越读越快,越读越薄。

冠亚说

天南老师的译著兼具信、达、雅的特质,读起来总是给人如沐春风的畅快感,这次新版的《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也不例外。

我看过旧版的《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总体上感觉翻译不够流畅,不够专业,又抑或是与通行的标准译法不符。比如“栅格理论”被译作“网格状模式”,“比尔·鲁安”被译作“比尔·罗纳”,“喜诗糖果”被译作“希茜糖果”,“价值股”被译作“增值股”……

翻译书籍既是技术活,又是辛苦活,对此我有切身体会。不同的译者,翻译同样的文字,让人感觉是在读不同的两本书。可见,优秀的译者如同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一样稀缺。近朱者赤,见贤思齐,在天南老师的帮助和影响下,我翻译的两本书也即将付梓。

一年之计在于春。2021年,我的工作仍然是以投资为核心,做好研究、读书、写作、翻译等一系列工作,始终保持上进心,不断拓宽“护城河”,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与大家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