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哩啰嗦:今天要挑战一个不太熟悉的话题,我还在一直寻思自己的勇气是哪儿来的,刚想说可能因为本公众号尚未开通留言功能,不怕被拍砖,就收到了腾讯的'原创’邀请。好吧,随遇而安。 《The Help》电影描述了密西西比的杰克逊市黑人女仆的生活和她们的反抗。与《为奴十二年》不同,这部片子没有血腥暴力,没有残酷奴役,取而代之的是白人在言语、行为和心理上对黑人的极度歧视。影片中黑人女仆在一名白人女大学生的帮助下选择勇敢地把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并印刷出版,向世人展现她们的生活、她们被压抑而无法表达的情感和她们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部宣扬种族平等的作品,剧情里所有黑人女仆的形象是勤劳、善良、真诚而又充满爱心的(尽管有个别偷窃行为也设置了特定原因可以获得观众的谅解),让人看了从心底就觉得这些黑人女仆可爱、可敬重,而且真实。所以我看到后来不禁热泪盈眶,内心激动,并且手痒起草了本文。(找到原因,BINGO!) 话说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奴隶制度没有被真正废除,直到《1964年民权法》的颁布,黑人才算真正被解放了。所以,这部片子的背景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民权法颁布前。这之后,种族歧视就成为一个在美国可以被随时拿来说事的话题。 看看如今的美国社会的现状,就知道种族歧视的问题仍然是美国的梗。新闻里不时冒出黑人被白人警察殴打、虐待的消息;而特朗普上台后,因其白人至上的言论,又冒出白人被黑人霸凌的视频,引发美国社会热议;前不久的南部城市骚乱也是两个种族之间矛盾的体现。 我有个亚裔美国朋友,每次谈论起黑人就无比愤恨,评价黑人懒、脏、不知进取,说他们总是以种族歧视作为借口,拿着美国政府的救济,什么也不干,只负责生孩子。对他而言,这就是一种种族歧视,对黑人优待的种族歧视。我只静静看着他的愤怒,因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恐怕并不能完全理解。 落笔此文前,特地看了几篇描述如今美国社会黑人白人状况的文章。有的介绍了美国南部地区的黑白人种聚居情况,如密西西比等州聚集了70%的黑人族群,当地的白人是少数群体,仅占30%,但社区、学校、甚至教堂黑白界限分明,各族有自己的区域分割。有的文章专门介绍了政府分配教育设施和教育资金的状况,为避免黑人的种族歧视,不少政府资金倾向性地拨给黑人占比较大的学校,可往往这些学校是拿着最多的资金、占着最好的设备,教育质量和学校风气却是当地最差的。还有些文章列举少数勤勉奋斗的黑人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白人学校,与白人为邻,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社区熏陶,期待他们能够成为美国社会的精英。 其实能够进入国家精英阶层的标准永远只有一个: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制度则永远服务于上层建筑。可能会有这样一种倾向:人们越是在类似种族歧视的呐喊声中要求自己的权利,并因为这样的呐喊而获得了一定的利益,越容易使获益者丧失斗志,而成为被政府救济、被政客拉来投票的工具。所以,当听到有人开始呐喊类似种族平等之类的要求时,最终的受益方是谁还真的不好说。 黑人和白人在上帝眼中并没有区别。当初,上帝借助人手设立制度帮助黑人解除禁锢,获得了宝贵的自由,而今,很多通过人手所设立的制度,也可以成为禁锢,这个禁锢可能是对白人的,也可能是对黑人的。 这世上的制度都是双刃剑,好与坏其实无从评判,对你好的,可能不利于我,反之亦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总在悄悄发生。这个宇宙都在不停膨胀中,更不用说我们这个地球了。与其抱着条条框框的制度去寻摸些许利益,不如努力成为有资格制定和改变制度的人。主动求变,才是生存法则。 所以,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宣扬种族平等,可是现在看起来如何看待和使用获得的权利,才能赋予这个平等真正的内涵,这,不单单仅限于种族平等,还有更多。 顺便提一下,《The Helper》里面的女配角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Bryce Dallas Howard)(《侏罗纪世界》的女主角,这个大家想必很熟),在这部片子里表现得相当出色,个人认为甚至超过了女主角艾玛.斯通(就是《LA LA LAND》的女主角大眼妹),难怪凭借此片获得第21届MTV电影奖最惊骇表演提名。瞄一眼这个妹子的两部电影海报吧。 ![]() 主创人员 文字: Wanda 编辑: 帅小孩 图片排版:帅小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