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灰暗的《小丑》

 wandawy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2019的电影《小丑》完全站在反派的视角,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坏人并不是天然地坏,而是环境迫使他用坏来活出自己。片子里的亚瑟·弗莱克——一名卑微的小丑演员,一直在自己软弱的善良中,没有人在乎他,甚至没有人看得到他。只有当在他自卫时杀死了三个恶意满满的青年人后,才让这个社会开始“看见”了他,意识到他的存在。

一个悲剧,一个以邪恶的扩散而告终的悲剧。

              

整部电影详细地描写了很多人对亚瑟的蔑视、恶意陷害;对他自然流露的童真和善意,人们会曲解为恶意,年幼的他还曾被养母的男友任意地殴打虐待而留下创伤、而养母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保护的作用。

他的瘆人的笑,从影片开始一直持续到结束。虽然我没有十分明白亚瑟的笑是出于他童年被殴打而导致的脑损伤,还是他对于自己一直以来凄惨境遇的一种讥讽,但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采用后一种解释:这是他在自己悲惨的境遇中生发出的一种自我防御模式。

不同于哭泣的软弱无力,亚瑟用笑、而且是大笑、止不住的狂笑,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蔑视、宣告自己的无奈、发泄自己的愤怒。有这样的一副挡箭牌,他便可以躲在自己的笑声后面获得片刻的安宁。只是,可惜,这幅挡箭牌终究敌不过人心的险恶。

              

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再失去的亚瑟从迈向邪恶道路的那一刻起,他便找到了自己,也打开了整个城市邪恶的潘多拉魔盒。

就像魔鬼撒旦的诡计,诱惑亚当夏娃背叛上帝、吃了分辨善恶树上果子之后,恶开始渗透到人类世界,打破了上帝和人之间亲密的关系,让人开始远离善、远离上帝。

               

影片中把环境对人的逼迫写到了极致,“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这是亚瑟的心态,也是很多城市底层人民的心声。小丑的恶行很容易就被观众接受并宽恕了,并对他手刃那些“该杀”的人产生些许的快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也悄然地撬动了每一个人心底里的小恶魔。

只是,这样的“以恶制恶”,真的能够让这个世界多一些公平和公正吗?

未必。

当被压迫者翻身一跃而成为统治者,谁能保证他们会以公平的方式来行使手中的权利呢?纵观历史,很多结局都是恰恰相反的。

当很多很多的小丑们快意恩仇的同时,社会极度的动荡不安导致的国家机器运转的失衡,只会催生更多的恶,和更多命运悲惨的亚瑟们。

但是,只要人心的恶不除灭,亚瑟都会以各样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世界上,有的成为了小丑,有的还是亚瑟、仍然怀有未曾泯灭的良知和希望。

               

一部灰暗的电影,让人心中弥散着的悲哀挥之不去。它不似《蝙蝠侠·黑暗骑士》,虽然也有很多的阴暗,但在末尾依然能够看得见人性中闪耀的光辉,让人仍然怀有希望。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全然的颓废,但是意识到这也是真实世界的一面,也许会让人更加珍惜另外的那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