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度——心灵活力的助推器

 蜀山正义 2022-05-17 发布于四川

​        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那就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忙着为世界构建模型,忙着去探索世界。这个时候,一切新鲜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补充我们认知框架的养分。我们孜孜不倦地吸收这些养分,希望每天都有新鲜刺激,无法忍受枯燥和无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会愈发固定、完善。这个时候,一切在这个框架之外的新鲜事物就变成了对我们固有思维模式的冲击和威胁。

       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它们的存在,使得我们已经固定的认知框架变得不那么牢靠,甚至有被推翻和摧毁的风险。而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过去几十年所接收的信息、所相信的事物、所践行的行为准则、所收获的经验,可能都将不再适用。我们就像一个没有被保护好的孩子,突然被抛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切熟悉的事物都不在身边。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我们的大脑竭力抵抗和逃避的。

      因此,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心灵都会越来越趋于保守,越来越趋于封闭。但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跟上新的变化,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不想去面对这些新变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我们的顾虑也就越来越多。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未来。我们会觉得,一切都充满希望,只要我们努力,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得到的。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没有什么能够失去,因此,我们会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愿意去探索,也愿意去冒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积累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肩上扛着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我们开始有了种种患得患失,开始有了种种顾虑。我们的目光开始从未来转移到了过去,不再想着如何去得到想要的东西了,而是去想如何更好地维护已经拥有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损失厌恶的力量”。你拥有的越多,对于你前进的阻力,也就越大。因此,对这时的我们来说,较好的策略,就是把自己局限在熟悉的路径和模式里面,用同样的方法做事,争取得到同样的结果。因为我们负担不起意外所带来的冲击,无论是对于时间精力的冲击,还是对于心态和思维的冲击。大脑是喜欢稳定和确定的,因为这是一个低耗能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灵领地,就会越来越小,把我们困在这片熟悉的天地里,难以越雷池一步。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去冒险,去贸然投身于全新的领域,要去抛弃目前稳定的、确定的生活 。但是,时代的变化不会完全遂人之意。我们不希望变化,但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果无法理解和接受,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也许,在未来的时代,我们的安全感不应该由我所拥有的、确切且稳定的事物来提供,而是应该由我们所具备的、能够随时理解和顺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灵活性来提供。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和调整,让大脑把最喜欢的状态,由稳定状态下的低耗能转移到灵活应对变化下的中等耗能。我们一旦习惯并适应了这种中等耗能的状态,就不会再觉得它是一种风险和负担 了。这时,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打开观察这个世界的心扉。所以,我们当下破解所遇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把自己的心态从“稳定不变”状态转变为“灵活”状态,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加适应时代的、不容易被破坏的安全感。无论我们是否年轻与否,打开心扉,迈出脚步,面向未来,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外部世界对我们心灵的倾轧,对抗我们心灵逐步固化的趋势。

       现在,在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心智带宽”。心智带宽与网络带宽的意思相似,就好像我们每天能够考虑问题的精力是有限的,贫穷的人之所以难以脱离贫穷,正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如何维持生存”上面,从而没有多余的带宽去思考发展的问题。这个概念用在打开心智是合适的,许多人之所以会慢慢丧失锐气,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和冲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把太多的带宽用在了“如何维持现状”与“如何避免失去已有的”上面,从而缺乏资源去考虑“如何探索新的领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不需要放弃当下的稳定,但一定要匀业更多的心智资源,分配给未知的事物和全新的领域。我们可以过着每天熟悉的生活,但一定要拨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接触一些不了解的事物,跟不同的人对话沟通,做一些有长期回报的事情,尝试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叫“打开心扉,迈开步伐,面向未来”!不要对未知和新鲜事物关上心门,要时刻保留改变自己认知和思维的可能性。

       比如说,在观点和立场上:永远不排除对自己的怀疑“要是我错了,会怎么样?”;当面临跟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从更高的层级得到共识;当我形成一个立场时,不妨多了解对立立场的观点,看看有什么是我所不知道的。在生活方式上:每天、每周、每月,一定要给自己设一个简单的目标,探索一些没做过的事情;当我觉得自己开始重复过去的做法时,也许就是时候做出改变了;管理好自己的信息输入,拒绝无聊的、庸俗的信息,多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在认知思维上:多去了解别人做事的方式、考虑问题的方式、应对挑战的方式,扩充自己的数据库;及时把面临的新问题提炼、梳理成方法论,让一切经历都变成能够指导行动的经验;不放过任何提升自己思维的机会,每一次新鲜知识的注入,都是一种打破旧枷锁的机会。以上这些,是我们应给自己制定的信条和原则。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与读者共勉。

       总而言之: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出击。像猎人寻求猎物一样,去挖掘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发生的不同变化。不是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想办法改变这个生活模式,不断引入外力来刺激它、冲击它。不要满足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而是多想想,有什么事情,是我希望在走到终点之前一定要去做的?不被自己所改变,终将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第一,开放而不是封闭

       当我们说一个人老了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什么?往往不是说他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身体衰弱,而是说:他不爱学习新东西,而是变得更加固执了。当一个人执着于自己已经建立的框架,不希望它受到一丝一毫的撼动,从而选择对外界的信息一律无视时,他的心灵其实就已经走到暮年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匀出一点心智资源和精力,预留给可能破坏我们认知框架的信息,不拒绝这些可能性。生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圆满的点,而是一个过程。它一旦停下来,也就相当于走到终点了。

第二,陌生而不是熟悉

       我们可以把生活大致分成运营和项目。你遵循惯性、按照既定方式去做的重复性工作,就叫运营。它是一种填充性的行为,不会为你的回忆留下印记。而一次性的,带有特定目的的,有开始和结束,需要动脑动手去探索,可以产出特定成果的一系列事项,打包在一起,就是一个「项目」。

打个比方:我每天都会写一个日志,对这一天进行复盘,这是一个运营,因为它是一种日常的重复性事务;但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非常棒,于是我花半小时写了一个简单的影评,分析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棒,那么这就是一个小小的项目 —— 因为它使得这一天有了不同。

一个建议是:为自己的生命,去寻找和创造「项目」。它可能是一个新技能,一个新活动,一个新的兴趣爱好……总而言之,是跟日常生活相区分开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为生活注入新鲜感。

第三,激情而不是平稳

       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我们慢慢需要去培养和加强的能力是什么?不是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对某种事物、某种目标,去投入激情的能力。

愿意不考虑成本、不计较得失、单纯享受过程中的乐趣,用这样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种幸福。

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事情,请去找一找。

这会成为你对抗「衰老」最好的方式。

第四,联系而不是闭关

     试着去交更多的朋友,延伸自己跟这个世界的交流。试着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试着去参加更多的活动,发挥自己的才华,让自己被更多的人看到。

       当我们用延展的姿态把生命展开时,我们的生命才是最绚丽多彩的。(2022.05.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