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人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花,一直攒钱活着是为什么呢?

 探为观指 2022-05-17 发布于江苏

这个问题非常典型,而且很普遍。更深一步描述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很多人一辈子舍不得吃穿玩乐,但是他们在一些“不得不”花的钱上,却十分“舍得”,比如医院看病买药,一次花掉几千几万元,或者子女上学补课,一次交钱几千几万,他们会觉得心安理得。

这种一边舍不得花钱、一边又舍得花钱的行为和心态,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深刻的道理:成长经历中严重的物质匮乏,导致了长期走不出缺乏基本安全感的心理阴影。

人作为一种生物,有一些刻在基因里的基础需求。按照目前公认的科学理论,这种刻在基因里的基础需求可能可以通过亿万年的进化而改变,但是在人生短短百十年的时间长度中,你想都不要想改变这些基础需求。

排名第一的当然就是生理需求,包括吃饭、喝水、睡觉等。这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紧随其后的就是安全感的需求,道理也容易理解:人应该是饿了才知道要吃东西的,饥饿的感觉实在不好,所以吃饱了上顿,人自然想要保障下顿也有得吃。

因此,这种“吃饱上顿要有下顿”的感觉需求,就是全人类都有的安全感需求。安全感的需求也有层次,最基础当然是物质层次,然后会随着物质安全的满足,而上升到精神层次的安全感需求,比如对于一段关系的安全感、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安全感的需求等等。

很多人都认识一些看起来一辈子都在攒钱却舍不得吃穿的人。更神奇的是,部分朋友还见识过一些已经挣到相当多的钱,却仍然舍不得吃穿的人。这种现象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其实,这就是个人的成长经历所造就的心理特征。

这类人小时候一定经历过物质匮乏带来的痛苦感受,而且一般情况下,这种痛苦的感受持续时间还比较长。这就造成了他们对物质匮乏感的恐惧极度深刻。

与此同时,这类人群中的相当一部分,很有可能还在生活环境(以家庭为最主要)中,持续受到“勤俭节约是好事”的正向激励。比如家里的长辈持续夸赞他们节约、不花钱,让他们通过省钱这件事情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成就感。

一方面是物质匮乏的实际痛苦经历,另一方面是来自生活环境的对于省钱的持续精神激励,这样的双重夹击就会让一个人长时间缺乏物质稳定的安全感,长期强化之后就会形成一辈子舍不得吃喝的深度习惯,最终就习惯成自然了。

现在很多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都提到人的童年成长经历以及所谓的“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大家回头想一想,道理就在于此。甚至于,很多人一生的修炼,看起来就像是在修复一些童年造成的心理阴影。

开头所说的那些他们看似矛盾,却又很舍得花钱的地方(尤其是医疗和教育支出),是不是恰恰正是满足他们对安全感需求的一种弥补式的消费呢!仔细观察这些人,他们买保健品是不是很舍得花钱!

那么,对于一些尚处壮年(比如四五十岁)的人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克服这种心理特点呢?理论上应该是可以改善的。这需要一些持续的饱和攻击式的物质满足。

这里的“饱和攻击”其实很简单,就在经济条件允许的领域买东西时,在质和量这两方面都达到顶配。在质的方面达到顶配很好理解,比如买手机、买汽车就最好理解了。在量的方面达到顶配,其实就是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买到最大量,让人感受到“物资充盈”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就是对抗“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缺乏安全感”的最好的武器。当然,一次两次肯定不够,要能够持续!

这时候,很多朋友就要提出来了:大多数人都是平民百姓,哪有那么多钱天天买顶配手机、顶配汽车,还一买就是好几个?

其实,治疗这种“缺乏安全感”的核心是“满足感”,不一定是一万多元的顶配手机,或者几十万元的某款顶配车型。比如买衣服,就挑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并且自己喜欢的品牌和材质,一次性多买几件。

再比如,买零食、买饮料,几十块钱或者小几百块钱就能实现的小规模消费,一次性也买个合理范围内的“大量”,也能获得相应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持续积累,就是在治疗“缺乏安全感”的病根呀!

那么有的朋友又要说了,人家本来就一辈子舍不得吃穿,你还叫人家去消费,这不是矛盾吗?确实,如果真的习惯几十年了,靠其本人的精神力量可能真的无法去达成这些消费。

这时候,真的需要他们的家人(最重要的当然就是配偶和子女了)的帮助。通过能力范围内的“饱和消费攻击”,用物质充盈带来的满足感来帮助他们克服成长经历造成的不安全感。

其实,人还有很多行为都是不安全感造成的表现形式,比如有的人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甚至别人的一些无意识的眼神都能让他们感到被冒犯甚至被伤害,然后他们就难过,甚至过激地反抗。

如果我们自身存在类似的问题,那么理解这些道理之后,就要有意识地自我修复。比如题目中的这种舍不得消费的问题,就强迫自己给自己“治疗”。如果是自己很在意的家人、朋友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在能力范围内多帮助他们。

毕竟,人生走一回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过上能力范围内的有品质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