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2)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2-05-17 发布于黑龙江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1丸,空腹温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恼怒,忌食生冷酸味食物。

配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7年版。

22)金毛狗脊丸

药物组成:金毛狗脊、杜仲、续断、川牛膝、秦艽、桑枝、海风藤、木瓜、松节。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表现素体肝肾亏虚,每感风寒湿邪之痹证或痹证日久不愈,又出现肝肾损伤之症状者,如筋骨、肌肉、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或四肢麻木不仁,腰膝重痛,腿足无力,脉细弱。

制剂与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丸,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忌寒凉及过度劳累,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湖北省药品标准(1981年)》。

23)金刚丸

药物组成:肉苁蓉、杜仲、菟丝子、萆薢、猪腰子。

功效:补肾生精,强壮筋骨。

主治:痹证日久不愈,肌肉消瘦,腰腿酸痛无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与天气变化无关,脉象沉微。

制剂与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慎房事,痹证属风寒湿邪者忌服。

配方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上海市药品标准(1981年)》。

24)壮骨木瓜丸

药物组成:木瓜、青风藤、海风藤、威灵仙、白芷、草乌(甘草银花水炙)、川乌(甘草银花水炙)、当归、人参、川芎、怀牛膝等。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活血止痛。

主治:四肢麻木,腰膝疼痛,筋骨无力,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舌苔白,脉弦细。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日服2次,黄酒送服。

注意事项: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之腰酸腿软作痛,以及关节红肿热痛表现者,不宜应用。

配方来源:《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

25)追风丸

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白芷、桂枝、川乌(制)、制草乌、续断、当归、川芎、白芍、制禹白附、炒僵蚕、胆南星、法半夏、地龙(肉)、雄黄、石膏、甘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行瘀涤痰。

主治:风寒湿邪及痰瘀痹阻经络所致的风寒湿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关节屈伸不便,得热痛减,遇寒痛增,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暗苔白,脉沉弦。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配方来源:《证治准绳》,《天津市中成药规范》1978年版。

26)追风活络丸

药物组成:乌梢蛇、荆芥、防风、土鳖虫、醋香附、独活、威灵仙、桂枝、羌活、地龙、制草乌、制川乌。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之邪痹阻经络,表现为关节疼痛,畏风恶寒,夜间或阴雨天则疼痛加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紧。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3.5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2丸,日服2次。

注意事项:注意保暖,孕妇禁用。

配方来源:《吉林省药品标准(1977年)》。

27)祛风舒筋丸

药物组成:防风、桂枝、麻黄、苍术、制川乌、制草乌、威灵仙、木瓜、秦艽、海风藤、青风藤、穿山龙、老鹳草、茄根、骨碎补、牛膝、茯苓、甘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舒筋。

主治:风寒湿痹表现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游走不定,每遇阴雨增剧,痛处皮色不红,触之不热,伴腰部冷痛,喜温畏寒,或肌肤麻木不仁,或兼恶寒发热等表证,舌淡红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浮紧。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加黄酒少许送服。

注意事项:孕妇及体弱者慎用。忌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薇、花粉、瓜蒌等药同用。

配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

28)穿龙骨刺片

药物组成:穿山龙、川牛膝、淫羊藿、狗脊、熟地黄、枸杞子。

功效:祛风通络,强壮筋骨,散寒除湿。

主治: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经脉,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虚实夹杂痹,表现为关节疼痛,日久不愈,酸痛无力,畏寒喜暖,不能久立,面色不华,腰部冷痛,舌淡脉细。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25g,每瓶内装100片。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1216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服。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或遵医嘱。舌红脉数,小便色赤者忌用。

配方来源:《河南省药品标准(1986年)》。

29)骨仙片

药物组成:骨碎补、仙茅、熟地黄、黑豆、女贞子、怀牛膝、枸杞子、金樱子、广防己。

功效:滋阴壮阳,强壮筋骨。

主治:多用于肝肾不足,阴阳俱虚之痹证,表现为腰膝疼痛,骨节酸软,甚则胀肿,劳累加剧,舌淡脉细。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5g

用法与用量:口服。视病情轻重,成人每服46片;7岁以上小儿服23片;37岁每服12片。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或淡盐水送服。

注意事项:免受寒凉及劳累。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5年)》。

30)骨刺丸

药物组成:炙川乌、炙草乌、炙南星、白芷、萆薢、当归、红花、穿山龙、秦艽、徐长卿、炒薏苡仁、甘草。

功效:疏风胜湿,散寒通痹,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表现为关节疼痛,历节疼痛,身体沉重,肌肉窜痛,或遍身麻木,关节肿胀等症。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注意事项:热痹关节红肿骨刺属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者忌用,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河北省药品标准(1982年)》。

31)活络丹

药物组成:蕲蛇、天麻、威灵仙、全蝎、当归、麝香、牛黄等。

功效:祛风除湿,活络蠲痹,开窍安神。

主治:风寒、湿、痰、瘀、血阻痹经络,损伤关节筋脉所致肢体、关节、肌肉顽麻疼痛,筋脉拘急,活动失灵,脉象沉弦紧。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温黄酒或开水送服。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2次。儿童服成人1/31/2量,每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32)独活寄生丸

药物组成:独活、秦艽、防风、细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党参、茯苓、甘草。

功效:祛风湿,散寒邪,养肝肾,补气血,止痹痛。

主治:用于正虚邪实的痹证腰痛,表现为腰膝冷痛,筋骨拘挛,关节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加黄酒少许空腹冲服。7岁以上小孩服成人1/2量。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备急千金要方》,《湖北省药品标准(1982年)》。

33)养血荣筋丸

药物组成:党参、炒白术、当归、何首乌(炙)、川续断、桑寄生、补骨脂(盐炒)、赤芍药、木香、伸筋草、威灵仙(酒炒)、陈皮、鸡血藤,赤小豆、松节、透骨草。

功效:养血荣筋,散风通络。

主治:用于血不养筋而致筋骨疼痛,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不利,肿胀等。

制剂与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注意事项:有火热者慎用。

配方来源:《北京市药品标准(1976年)》。

34)健步丸

药物组成:盐制知母、盐制黄柏、熟地黄、制龟版、当归、白芍、牛膝、锁阳、陈皮、干姜、羊肉等。

功效:补肝肾,降虚火,强筋壮骨。

主治:用于痹证日久,表现为关节疼痛,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无力,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丸,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非肝肾亏损的痹证忌用。

配方来源:《丹溪心法》卷三。《湖北省药品标准(1981年)》。

35)健步壮骨丸

药物组成:龟版(清炙)、知母、黄柏、熟地、枸杞子、补骨脂、附子(制)、菟丝子、锁阳、续断、杜仲(盐炒炭)、当归、白芍、人参、黄芪、茯苓、酸枣仁(炒)、远志(甘草制)、羌活、独活、秦艽、防风、木瓜、石菖蒲、牛膝等。

功效: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表现为腰腿酸软,腰脊冷痛,肢体倦怠,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制剂与规格:丸剂。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每服1丸,每日服2次。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空腹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忌生冷寒凉。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5年版。

36)换骨丹

药物组成:麻黄、威灵仙、白芷、川芎、人参、何首乌等。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通脉,蠲痹扶正。

主治:风寒湿痹引起的遍身肌肉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四肢无力,步履艰难之症,尤其是久痹不已而兼虚象者最为相宜。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每次1丸,可常服。

注意事项:热痹慎用。

配方来源:《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

37)蛇胆追风丸

药物组成:蛇胆汁、制草乌、胆南星、川芎(酒蒸)、橘红、钩藤、白芍、地龙(制)、姜半夏、防风(去毛)、桂枝、荆芥、当归(酒蒸)、独活、制川乌、制白附子、雄黄(水飞)、石膏、甘草。

功效:舒筋活络,散风化痰。

主治:风寒湿痹,表现为关节肌肉肿胀,麻木,疼痛,或见胸脘满闷,痰多质粘,苔白腻,脉弦沉滑。

制剂与规格:水蜜丸。每丸重0.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2030丸,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忌气恼及辛辣油腻之品。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38)黑大将丸

药物组成:乌梢蛇(去头尾、炒)。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而致的关节疼痛,肌肉酸困,麻木不仁等症,可用治风湿顽痹。

制剂与规格:水蜜丸。9粒重1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9粒,每日2次。

注意事项:血虚生风者忌用。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39)疏风定痛丸

药物组成:马钱子(制)、乳香(醋制)、没药(醋制)、麻黄、防风、羌活、独活、桂枝、木瓜、千年健、追地风、自然铜(醋煅)、牛膝、杜仲(盐炒)、甘草。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祛风胜湿,益筋强骨。

主治:风寒湿邪闭阻气血,经络不通,以邪实为主之痹证,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四肢麻木,腰膝酸软。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因马钱子有剧毒,须按定量服用,不可多服。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御药院方》换骨丹加减,《内蒙古药品标准(1983年)》。

40)疏风活络丸

药物组成:马钱子(炒)、麻黄、虎杖、菝葜、桂枝、甘草、防风、秦艽、桑寄生。

功效:疏风散寒,祛湿活络。

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表现为关节腰背痛,多为游走性窜痛,或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喜温恶寒,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缓或弦紧。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7.8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避风寒、孕妇忌用。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41)散风活络丸

药物组成:乌梢蛇、蜈蚣、地龙、胆南星、牛黄、冰片、防风、威灵仙、骨碎补、海风藤、细辛、麻黄、桂枝、白附子、草乌、附子、红花、当归、川芎、乳香、桃仁、赤芍、熟地黄、熟大黄、黄芩、木香、党参、白术、草豆蔻、石菖蒲、香附、牛膝、茯苓、代赭石。

功效:温经通络,搜风除湿,养血益气,祛痰逐瘀。

主治:用于素体虚弱,感受外邪,阻塞经络,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或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手足沉重,关节肿大,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不仁。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2丸,每日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37岁服1/3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配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956年版,《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

42)强筋英雄丸

药物组成:川乌(制)、草乌(制)、马钱子(炮、去毛)、半夏、天南星(制)、木瓜、川牛膝、钩藤、续断、党参、石斛、陈皮。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主治:风寒湿痹,表现为关节疼痛,或伴有肌肤及筋骨麻木,甚则关节不利,局部变形,或手足逆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250粒重1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1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忌气恼寒冷,小儿及孕妇忌用。

配方来源:《陕西省药品标准(1975年)》。

43)舒筋丸

药物组成:马钱子(制)、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乳香(制)、没药(制)、牛膝、续断、杜仲、木瓜、千年健、钻地风、甘草。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寒痹疼痛。凡感受风寒,四肢麻木,筋骨疼痛剧烈,肢体活动艰难,畏寒恶风,遇寒加重,舌暗淡,苔白,脉弦紧或迟者皆可应用。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1次。

注意事项:本药镇痛散寒作用较强,但因马钱子含士的宁,用量过大易致中毒,轻者太晕、恶心,重者麻木抽搐,故应注意用法用量,不宜久服。孕妇禁用。

配方来源:《天津市药品标准(1978年)》。

44)舒筋活络丸

药物组成:五加皮、胆南星、川芎、豨莶草、桂枝、地枫皮、独活、湖北牛膝、当归、木瓜、威灵仙、羌活。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风湿痹阻经络而致的关节疼痛,筋脉拘急,手足麻木,腰膝酸软,肢体不利,舌暗淡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沉迟。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45)愈风丹(丸)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苍术(米泔水制)、白芷、麻黄(去根)、羌活、荆芥穗、防风(去芦)、当归、川芎、制何首乌、石斛、天麻、甘草。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逐湿。

主治:痛痹、行痹、着痹等病。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便,或疼痛有定处如刀割针扎,且逢寒加重,脉弦紧者;或疼痛游走不定,感风疼重而脉浮缓者;或疼痛沉重固定,肌肤麻木不仁,得温痛可暂缓而脉濡者。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丸,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1/2量,37岁服成人1/3量。

注意事项:忌冒雨涉水,避风寒,调寒温,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陕西省药品标准(1975年)》。

46)腰腿痛丸

药物组成:马钱子(制)、羌活、独活、防风、地风皮、木瓜、千年健、麻黄、桂枝、乳香(炒)、没药(炒)、鹿茸、牛膝、杜仲(炭)、人参、甘草。

功效:祛风胜湿,温通经络,舒筋活血,强筋壮骨。

主治:正虚邪实的痹证,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其痛呈游走性或痛处固定不移,或疼痛重着,屈伸不利,腰腿酸软无力,畏寒喜暖,苔白,脉迟缓。

制剂与规格:丸剂。每100粒重5.56g

用法与用量:成人每次服20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本丸内含马钱子,须严格控制剂量,不宜长期服用。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1985年)》。

47)豨莶风湿丸

药物组成:豨莶草、威灵仙、防己、桑寄生、桑枝、槐枝。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补肾强筋。

主治:湿痹,行痹。症状为:四肢腰膝关节疼痛,及四肢麻痹,腰膝无力,或有明显的重着感,或疼痛游走不完,脉濡缓或浮缓。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1/2量,37岁服1/3量。

注意事项:避风寒,忌冒雨涉水,预防感冒。

配方来源:《湖北省药品标准(1980年)》。

48)麝香风湿片

药物组成:乌梢蛇(去头,酒洗)、制川乌、地龙(酒洗)、全蝎、蜂房(酒洗)、黑豆、麝香。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止疼痛。

主治:风寒湿痹证。表现为关节疼痛,手足拘挛,屈伸不利,腰背疼痛,肌肉麻木不仁或疼痛,舌淡苔白,脉弦紧有力。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35片,日服23次;儿童用量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避寒凉刺激。热痹慎用,孕妇忌用。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5年)》。

49)寒湿痹冲剂

药物组成:附子、制川乌、生黄芪、桂枝、麻黄、白术、当归、白芍、威灵仙、木瓜、细辛、蜈蚣、炙甘草等。

功效:温阳祛寒逐湿。

主治:痹证之寒湿阻络证候。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或肿胀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体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或沉迟。

制剂与规格:冲剂。每袋10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2袋,每日23次,开水冲服,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

配方来源: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症学组协定处方。《辽宁省药品标准(1985年)》。

50)湿热痹冲剂(片)

药物组成:防风、防己、地龙、萆薢、苍术、黄柏、生薏苡仁、川牛膝、威灵仙、连翘、金银藤等。

功效: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痹证中湿热阻络证候,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近,关节屈伸不利,甚则步履艰难,不能活动,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并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滑数。

剂型与规格:冲剂。每袋10g。片剂,每片0.25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2袋或6片,每日3次,小儿量酌减,或遵医嘱冲服。

注意事项:忌辛辣油腻之物,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证学组协定处方,《辽宁省药品标准(1985年)》。

51)寒热痹冲剂(胶囊)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知母、麻黄、白术、附子、防风、生姜、生甘草、地龙等。

功效:温经散寒,养阴清热,祛风通络。

主治:痹证之寒热错杂之证候。表现为关节、肌肤肿痛,触之发热,但喜暖畏寒;或肌肤关节肿痛,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舌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脉弦数,全身“热”象不明显,故本方多用于风寒湿痹邪初化热的证候。

制剂与规格:冲剂。每袋10g,胶囊,每粒装0.4g

用法与用量:口服。开水冲化服或送服,每次12袋或6粒,每日2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证学组协定处方。《辽宁省药品标准(1985年)》。

52)瘀血痹冲剂(胶囊)

药物组成:当归、丹参、乳香(炙)、片姜黄、川牛膝、红花、威灵仙、川芎、炙黄芪、制香附等。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痹证中瘀血阻络证候。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剧烈,多呈刺痛感;或久痛不已,或痛处不移,拒按,局部肿胀有硬结或瘀斑或面色晦暗,肌肤干燥,甲错不泽,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

剂型与规格:冲剂。每袋10g,胶囊,每粒装量0.4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2袋或6粒,每日2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证学组协定处方。《辽宁省药品标准(1985年)》。

53)尪痹冲剂

药物组成:生熟地、附片、骨碎补、淫羊藿、独活、桂枝、防风、蜈蚣、知母、皂刺、羊胫骨、白芍、红花、威灵仙、伸筋草、补骨脂等。

功效:补益肝肾,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正虚邪实之痹证,表现为肌肤、经脉、关节轻度肿痛,重着,麻木,腰膝酸软,畏寒喜暖,手足不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进而关节强直,筋缩肉卷,肌肉瘦削,足跛不行,胫曲不伸,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肢体痿软,舌淡,苔白滑,脉滑细。

制剂与规格:冲剂。每袋10g

用法与用量:口服。以开水冲化,每服1袋,每日服23次,重者每次服2袋,每日服23次;小儿服用本品遵医嘱酌减。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证学组协定处方。《辽宁省药品标准(1984年)》。

2.膏剂

1)王回回狗皮膏

药物组成:羌活、木瓜、油松节、当归、苏木、没药、高良姜、阿魏等。

功效:除痹,消痞,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表现周身关节疼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四肢麻木,舌淡苔白,脉弦等症,还可以用于腰肌劳损、跌打损伤等。

制剂与规格:膏剂。大张膏药油重30g,小张膏药油重15g

用法与用量:每日取下膏药,重新加温,再贴于患处。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若有皮肤过敏者慎用,孕妇及患处皮肤破损者忌用。

配方来源:《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北京同仁堂配方本。

2)云南白药膏

药物组成:(略)

功效:活血化瘀通痹。

主治:适用于金创跌仆,风湿痹痛,其主要指征是跌打损伤,骨节、肌肤青紫红肿疼痛,肌肉酸楚等症状。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6.5cm×10cm

用法与用量:外用。将膏药贴患处。

注意事项:部分患者皮肤过敏或起小泡者停止使用。

配方来源:《云南省药品标准(1985年)》,云南白药厂。

3)风损膏

药物组成:乳香、松香、樟脑、阿魏、没药、冰片、肉桂、丁香、当归、细辛、牛膝、生姜粉、杜仲、桂枝、活血藤、青风藤。

功效:活血祛风,温经通络。

主治:用于风寒外袭与经络瘀阻而致的肢体麻木,关节、肌肉疼痛或酸困乏力,或兼见关节肿胀,腰脊痛,畏寒喜温,舌质暗,苔薄滑,脉沉弦。还可用于跌打损伤。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12.5g21.875g

用法与用量:外用。贴于患部。每2天更换1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配方来源:《安徽省药品标准(1982年)》。

4)药物组成:天麻、乌梢蛇、桂枝、松节、桑枝、麻黄、威灵仙、白附子、生川乌、生草乌、防风、萆薢、薄荷、独活、当归、牛膝、钩藤、荆芥、秦艽、川芎、续断、防己、干姜、红花、细辛、藁本、补骨脂、羌活、乳香、没药、公丁香、冰片、菜油、黄丹。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表现为关节局部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四肢麻木,腰膝冷痛。以寒气独盛为病机。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15g30g

用法与用量:温热软化后贴于患处,每次1张,每张可用35日。

注意事项:皮损处勿用。

配方来源:《贵州省药品标准(1982年)》。

5)一正膏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威灵仙、防风、防己、白芷、天麻、苍术、川乌、附子、蜈蚣、僵蚕、蕲蛇、穿山甲、半夏、夏枯草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应用于风寒湿痹,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四肢麻木,苔白,脉弦等症。

制剂与规格:硬膏剂。每张净重16g

用法与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注意事项:孕妇及患处皮肤破损者忌用。若皮肤有过敏者慎用,每日取下膏药,重新加温,再贴于患处,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82年)》。

6)万灵筋骨膏

药物组成:生川乌、麻黄、当归、土鳖虫、芫花、猪牙皂等。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瘀定痛。

主治:凡外受风寒湿邪或外伤损伤,致使躯体、四肢、肌肉、筋骨酸麻胀痛,行动艰难者都可选用。

制剂与规格:膏剂。小张膏药油重15g,大张膏药油重30g

用法与用量:外用。先用生姜擦净患处,然后将膏药温热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即可。

注意事项:孕妇忌贴于脐腹部。

配方来源:《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7)风寒湿气膏

药物组成:细辛、小茴香、甘松、云木香、吴茱萸、公丁香、猪牙皂、附片、大黄、官桂、麻黄、白芷、冰片、麝香。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活血,除湿止痛。

主治:用于邪客经脉,络脉不通,气血不畅而致的四肢关节疼痛,麻木或肿胀,或关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腰膝疼痛,外伤肿痛等症。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12g

用法与用量: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每次1张,每张可用35日。

注意事项:皮损处勿用。

配方来源:《四川省药品标准(1982年)》。

8)正骨膏

药物组成:当归、黄芪、红花、防风、远志、生地、延胡索、淫羊藿、苏木、肉桂等。

功效:化瘀止痛,祛散风寒,舒筋活络。

主治:用于瘀血滞留,风寒湿邪痹阻,精血不足而致的诸证,表现为伤处青紫红肿,疼痛剧烈,或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筋脉拘挛。多用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风寒湿痹等病。

制剂与规格:硬膏剂。每贴净重38g

用法与用量:外用。先将膏药温烤,以揭开为度,平贴于皮肤上,每隔35天更换1次。

注意事项:伤处皮肉破损者勿用。贴后皮肤发红作痒或起粟疹者,应停用。

配方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1985年)》。

9)关节镇痛膏

药物组成:辣椒、片姜黄、官桂、细辛、生白附、川乌、草乌、独活、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秦艽、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青木花、薄荷脑、冬绿油、冰片、樟脑等。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致关节、肌肉疼痛,遇寒湿则加剧,或有刺痛,或久痛不已,痛处不移,甚至关节肿胀不已,舌淡苔白,脉弦细或弦滑。

剂型与规格:橡胶膏剂5cm×7cm

用法与用量:外贴。将橡皮胶膏直接贴敷于患处,每2日更换一次。

注意事项:阴虚病人慎用,有皮肤病或对橡皮过敏者不宜使用。

配方来源:《上海市药品标准(1981年)》。

10)安阳精制膏

药物组成:生川乌、乌药、白芷、木鳖子、木瓜、苍术、赤芍、大黄、血竭、乳香、儿茶、生草乌、白及、白蔹、木通、三棱、当归、官桂、

连翘、阿魏、没药、松香。

功效:消积化癥,逐瘀止痛,舒筋活血。

主治:用于寒凝气滞而致的男子气块,妇女血块,腹内积聚,风寒湿痹,腰腿筋骨疼痛。

制剂与规格:橡胶膏每块8cm×10cm

用法与用量:外贴患部。

注意事项:疮疡见火热内盛或已化脓者禁用。

配方来源:《河南省药品标准(1981年)》。

11)风湿百草膏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威灵仙、千年健等。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用于“不通则痛”的各种痹证。表现为关节肌肉肢体疼痛,四肢酸软,屈伸不便,遇气候异常,冷暖交替,则病情加重,或痛有定处,遇寒更甚,或肌体沉重,疼痛较为固定,或疼痛游走不定等。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9g15g

用法与用量:使用时火烤化,趁热贴于患部。

注意事项:防寒及潮湿。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12)风湿舒筋膏

药物组成:枳壳、香附、禹白附、青风藤、穿山甲、白蔹、僵蚕、川楝子、续断、天麻、肉桂、远志、蛇床子、青陈皮、乌药、大枫子、白术等。

功效:散寒止痛,舒筋活血。

主治:多种瘀阻性疼痛病证。其主要适应指征是: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四肢麻木,或腰背冷痛,腹胀腹痛。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10g20g

用法与用量:温热软化,贴于患处,每次1张,每张可用35日。

注意事项:局部有出血倾向及溃损者勿用。

配方来源:《天津市药品标准(1978年)》。

13)风寒膏

药物组成:生川乌、肉桂、公丁香、续断、透骨草、木瓜、地枫、狗脊、防风、桑寄生、麝香、生马钱子、丹参、生草乌、桂枝、乌梢蛇、千年健。

功效:追风散寒,舒筋活血。

主治:主用于风寒湿痹证,腰腿疼痛,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得冷则甚,得湿则舒,腰腿疼痛,筋骨麻木。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15g

用法与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每次1张,每张可用35日。

注意事项:忌受风寒。

配方来源:《辽宁省药品标准(1982年)》。

14)鸡血藤膏

药物组成:鸡血藤、鲜续断、鲜川牛膝、黑豆、红花。

功效: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痹证日久,血虚挟瘀而致的腰酸腿痛,关节酸楚而痛,筋骨不得屈伸,动之则痛剧,面色■白,心悸心慌,睡眠不宁,舌质淡或淡暗,苔薄白,脉细弱。

制剂与规格:膏剂。每瓶500g125g,或成胶块。

用法与用量:口服。胶块可将胶研碎,用水酒各半化服,每次915g,每日2次;若膏剂,则用水酒各半炖化服。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忌服。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82年)》。

15)坐骨神经痛膏

药物组成:辣椒、川乌、白芥子、白芷、干姜、川芎、当归、红花、乳香、没药、樟脑等。

功效:祛风止痛,散寒除湿,祛瘀通脉。

主治: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至的全身关节疼痛,或麻木重着,关节亦有时有刺痛,遇阴寒加剧,舌质淡红或暗淡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涩。

制剂与规格:橡胶膏剂。每贴5cm×7cm

用法与用量:外贴患处,或邻近穴位处。2日换药一次。坐骨神经痛患者贴于环跳穴。

注意事项:阴虚者慎用;有皮肤病或过敏史者不用。

配方来源:《河北省药品标准(1984年)》。

16)附子追风膏

药物组成:冰片、高良姜、肉桂、羌活、独活、没药、白芷、乳香、马钱子、附子、威灵仙、胡椒、松节、紫荆皮、麻黄、生草乌、红丹、菜油。

功效:祛风散寒,温通经脉,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寒邪凝聚经脉,气血不通而致的肢体关节痛甚,痛有定处,关节麻木,屈伸不利。

制剂:膏药。

用法与用量: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每次1张,每张可用35日。

注意事项:皮损处勿用。

配方来源:《云南省药品标准(1981年)》。

17)金不换膏

药物组成:苍术、柳枝、生草乌、桑枝、大枫子、防风、桃枝、独活、羌活、威灵仙等。

功效:舒筋活络,强筋壮骨。

主治:用于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痹阻而致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沉重、酸楚、麻木,甚则关节屈伸不利、肿大变形等症。

制剂与规格:硬膏剂。小张膏药重15g,大张膏药重24g

用法与用量:外用。用生姜擦净患处,将膏药加热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每隔57日换药1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贴脐腹部。

配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

18)伤湿止痛膏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骨碎补、山奈、干姜、荆芥、防风、白芷、五加皮、透骨草、老鹳草、红花、马钱子、白胶香、樟脑、冰片、黑老虎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多用于治疗关节痹痛,跌仆闪挫等病,由风寒湿邪闭阻,瘀血留滞经脉而致的关节疼痛,肌肤麻木,筋脉拘挛,闪腰岔气,跌打损伤而致患处皮肤青紫红肿。

制剂:橡胶贴膏。

用法与用量:外用。先将皮肤用温水洗净擦干,撕去硬膏,贴于患处,用手掌将膏药按摩,使其粘在皮肤上。

注意事项:凡对橡皮膏过敏,皮肤糜烂有渗液者及外伤合并化脓者,不宜贴用。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19)伤湿痛膏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干姜、麻黄、白芷、苍术、山奈、当归、八角茴香、薄荷脑、冰片、樟脑、冬青油。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温经活血。

主治:各种痹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或疼痛沉重固定,或痛有定处,逢寒则加剧,往往气候改变,冷暖不适,则病情加重。

制剂与规格:橡胶膏。每贴5cm×6.5cm,含药胶量0.55g

用法与用量:贴于患处。视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多少选用一张或数张。

注意事项:忌汗出当风。

配方来源:《北京市药品标准(1981年)》。

20)补腰健肾膏

药物组成:补骨脂、菟丝子、山药、白术、伏苓、牡丹皮、党参、女贞子、牛膝、甘草、黄芪、杜仲、熟地黄,泽泻。

功效:壮腰健肾,益气活血,强身止痛。

主治:肾虚挟有寒湿而致腰腿痛,肢体困倦,精神不振,手足不温,舌苔白润,脉沉无力。

制剂与规格:膏滋剂。瓶装200ml4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0ml,日服23次,白开水冲服,小儿减半。

注意事项:避风寒,节房事,饮食宜清淡。

配方来源:《湖北省药品标准(1982年)》。

21)老鹳草膏

药物组成:老鹳草等。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而致的筋骨、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阴冷天气诸症加重。

制剂与规格:膏滋剂。大瓶装60g,小瓶装30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5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小孩服成人1/2量。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

配方来源:《本草纲目拾遗》,《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

22)桑枝膏

药物组成:嫩桑枝。

功效:祛风,活络,通痹。

主治:风湿所致的筋骨,关节痛,四肢麻木,关节屈伸不利。

制剂与规格:膏剂。每瓶装250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15g,每日23次,空腹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顽痹剧痛者此药效力较轻。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82年)》。

23)镇江胶布膏

药物组成:乌梢蛇、马钱子、防风、白芷、川乌、草乌、独活、羌活、当归、红花等。

功效: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局部外伤性肿痛。

制剂与规格:橡胶膏。每张5cm×7cm

用法与用量:本药外贴患处,作用时间为1224h,可连续敷贴至痊愈为止。

注意事项:对橡皮胶过敏及患处有炎症者,不宜使用。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82年)》。

24)祛风湿膏

药物组成:生附子、草乌、紫荆皮、桂枝、白芷、生南星、生半夏、续断、苍术、骨碎补、水菖蒲、丁香、明松香、冰片。

功效: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便,或痛有定处,逢寒加剧。或疼痛游走不定:或疼痛固定遇气候变化则病情加重。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30g45g

用法与用量:使用时用火烤化,趁热贴于患处。

注意事项:避风寒,忌冒雨涉水。

配方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25)活血止痛膏

药物组成:辣椒、干姜、生川乌、独活、甘油、樟脑、丁香油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消瘀止痛。

主治: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痹痛和跌仆损伤引起的肿胀疼痛等病证。

制剂与规格:膏剂。每张净重9g

用法与用量:外用。烘热软化贴患处。

注意事项:皮肤过敏者及孕妇慎用,患部皮肤破损者不宜用。

配方来源:《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26)骨增生镇痛膏

药物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羌活、独活、细辛、白芥子、生半夏、生南星、川芎、归尾、骨碎补、栀子、牙皂、姜黄、雄黄、桉油。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腰腿疼痛等病,表现为肢体疼痛,腰脊乏力,步履艰难,舌淡脉弦。

制剂与规格:橡皮膏剂。每张7cm×10cm

用法与用量:外贴患处。隔日换药1次。

注意事项:皮肤过敏及破溃者忌用。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5年)》。

27)海马万应膏

药物组成:海马、木香、肉桂、防风、莪术、血竭、当归、桃仁、白芷、羌活、附子、独活、麻黄。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证,腰腿痛及跌打损伤,表现为肌肉关节痛,疼痛固定不移或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10g20g40g

用法与用量:温热软化,贴于患处,每次1张,每张可用35日。

注意事项:皮肤溃疡处勿用。

配方来源:《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0年)》。

28)追风膏

药物组成:麻黄、羌活、独活、威灵仙、白芷、细辛、五加皮、海风藤、川乌、草乌、蛇蜕、蜈蚣、雄黄等。

功效:除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尪痹、扭伤。表现为肌体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得热则减,遇寒痛增,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弦紧。

制剂与规格:黑膏药。每张12g

用法与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注意事项:每日取下膏药,重新加温,再贴于患处。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配方来源:《北京市中药处方选集》。

29)祛风活络膏

药物组成:生川乌、生草乌、辣椒、干姜、川芎。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表现为关节疼痛,麻木冰凉,屈伸不利,腰背酸痛等症者。

制剂与规格:外敷剂。每张5cm×7cm7cm×10cm

用法与用量:皮肤过敏者忌用,孕妇忌用。

配方来源:《河北省药品标准(1984年)》。

30)青海麝香膏

药物组成:唐古特瑞香、天然麝香、唐古特莨菪、乳香、没药、冰片、樟脑、冬青油、干姜等。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痹痛和跌打损伤引起的肿胀疼痛。

制剂与规格:膏剂。三个规格:7cm×10cm5cm×7cm25cm×4cm

注意事项:皮肤过敏者及孕妇慎用,皮肤破损处不宜用。

配方来源:《青海省药品标准(1984年)》。

31)狗皮膏

药物组成:羌活、威灵仙、僵蚕、细辛、青风藤、天麻、蛇床子、大枫子、生附子、生草乌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引起的肩臂腰腿疼痛,肢体麻木以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疼痛等。

制剂与规格:膏药。每张净重15g30g

用法与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注意事项:患处皮肤破损者忌用。

配方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董培贤蔡虎张明生张永欢)

3.酒剂

1)五加皮酒

药物组成:五加皮、姜黄、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白芷、海风藤、青风藤、威灵仙、白豆蔻、檀香、肉豆蔻、丁香、桂枝、木香、砂仁、红花、川芎、牛膝、党参、当归、白术、栀子、菊花、肉桂、冰糖、白酒。

功效:舒筋活血,除湿散风。

主治:风寒湿痹,手足拘挛,四肢麻木,腰膝作痛而萎软无力,阴囊湿冷等症。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装250ml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015ml,每日3次。

注意事项:①内热炽盛者忌服;②服此药的同时忌服有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等药物。

2)三两半药酒

药物组成:当归、黄芪、防风、牛膝、白酒、黄酒、蔗糖。

功效: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主治:风痹为主,表现为头痛,身痛,四肢关节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细。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20ml,每日3次。

注意事项:忌受风寒及坐卧湿地,孕妇及小儿慎服。

配方来源:《浙江省药品标准(1982年)》。

3)三蛇胆汁酒

药物组成:乌梢蛇、银环蛇、眼镜蛇、蛇胆汁、独活、桑寄生等。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补养气血,壮益肝肾。

主治:风寒湿痹,兼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者,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阴雨变天加重,畏寒喜暖,腰膝酸软,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弦滑。

制剂与规格:酒剂。瓶装分250ml500ml两种。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040ml,每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方中的川乌、草乌含有乌头碱,若出现中毒表现应立即停药。

配方来源:《湖南省药品标准(1982年)》。

4)马鬃蛇药酒

药物组成:马鬃蛇、鸡血藤、千斤拔、龙须藤、黑老虎根、半桐荷、山苍子、桑寄生、金樱子、狗脊、走马胎、杜仲藤。

功效: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腰痛,四肢关节肿痛或变形,或腰脊劳损,不耐劳作,随天气变化而发作。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2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015ml,每日3次。

注意事项:忌寒凉、风湿与劳累,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5)丁公藤风湿药酒

药物组成:丁公藤、桂枝、麻黄、羌活、当归、川芎、白芷、补骨脂、乳香、猪牙皂、陈皮、苍术等。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麻木、跌打损伤等病证。表现为腰腿痛痹着,手足麻木,或关节游走性疼痛,得热则痛缓,怕冷,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密封,每瓶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015ml,每日23次,亦可外用擦患处。

注意事项:孕妇禁内服,外用时亦忌擦腹部,小儿慎用或不用。

配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

6)史国公药酒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防风、木瓜、蚕砂、红典、续断、牛膝、桑寄生、白术、当归、川芎、红花、玉竹、甘草、鹿角胶、鳖甲胶、白酒。

功效:祛风除湿,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日久,手足麻木,骨节疼痛,屈伸不利,舌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滑。

制剂与规格:酒剂。瓶装,每瓶装250ml500ml

用法与用量:孕妇忌服。注意切勿兑入其他酒类,不可就果菜饮用,高血压者及热证患者禁服。

配方来源:《湖南省药品标准(1982年)》。

7)冯了性药酒

药物组成:羌活、威灵仙、五加皮、丁公藤、桂枝、独活、青蒿子、麻黄、白芷、小回香、当归、川芎、栀子、白酒、防己。

功效:祛风、寒、湿,舒筋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风寒湿痹,表现为筋骨、肌肉挛痛,重着,麻木,关节不利。

制剂与规格:酒剂。大瓶500ml,小瓶2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5ml,每日2次,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1/2量。

注意事项:孕妇及肝肾功能较差者忌服。

配方来源:《湖南省药品标准(1982年)》。

8)白花蛇药酒

药物组成:白花蛇、乌梢蛇、扣扒皮、马钱子、千年健、豨莶草、五加皮、陈皮、红花、川牛膝、肉桂、白酒、杜仲。

功效:祛风活络,行气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而致的四肢筋骨疼痛,肌肉挛痛、重着麻木、关节不利。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装2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46ml,每日服3次,儿童酌减。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配方来源:《河南省药品标准(1985年)》。

9)半枫荷药酒

药物组成:半枫荷、走马胎、五加皮、威灵仙、川芎、海风藤、千年健、骨碎补、制南星、防风等。

功效: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主治:用于寒湿或风湿阻滞经络而致的四肢肿胀,麻木不仁,舌质淡,脉濡数。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015ml,每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湿热内盛者禁服。

10)壮骨酒

药物组成:鹿茸、淫羊藿、杜仲、牛膝、枸杞子、薏苡仁、木瓜、五加皮等。

功效:补肾壮骨,祛风除湿。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而致的筋脉拘挛,遇寒则甚,四肢麻木,重着或屈伸不利,腰膝无力或全身关节疼痛,甚至变形。

制剂与规格:酒剂。瓶装2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520ml,每日23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高血压者及热痹患者均禁服。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11)木瓜酒

药物组成:木瓜、栀子、羌活、当归、秦艽、红花、玉竹、独活、陈皮、川芎、五加皮、川牛膝、千年健、桑寄生。

功效:舒筋活血,散风祛寒。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麻木,手足拘挛,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脉沉迟。

制剂与规格:药酒剂。每瓶250ml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015ml,每日3次。

注意事项:湿热痹慎用。

配方来源:《四川省药品标准(1981年)》。

12)风湿止痛药酒

药物组成:乌梢蛇、土鳖虫、全蝎、蜈松、蜂房、豨莶草、青风藤、石楠藤、络石藤、穿山龙、附子、川乌、牛膝、桑寄生、红花、桂枝、炙甘草。

功效: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用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而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处不移,或游走不定,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滑。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4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1520ml,每日2次。

注意事项:对酒精过敏者忌用。

配方来源:《吉林省药品标准(1985年)》。

13)风湿药酒料

药物组成:当归、红花、桔梗、独活、怀牛膝、茜草、老鹳草、制川乌、制草乌、甘草。

功效:祛邪扶正,强健筋骨。

主治:四肢关节疼痛,但以下肢疼痛为主,或以麻木见症,伴有腰脊困,畏寒怕冷,喜温,舌苔薄滑,脉弦紧或沉细而滞。

制剂与规格:酒料。每包重38g

用法与用量:泡酒饮用。每次饮1015ml,每日23次。

注意事项:高血压病人勿用。

配方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14)风湿酒

药物组成:桑皮、紫菀、甘草、过山龙、防风、木瓜、独活、制川乌、地风皮等。

功效:祛风燥湿,温经活络。

主治:风寒湿痹,四肢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等症。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装2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015ml,日服23次。

注意事项:①阴虚火旺者慎用。②服此药时忌服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白及诸药。

配方来源:《湖南省药品标准(1982年)》。

15)壮骨木瓜酒

药物组成:杜仲、五加皮、木瓜、牛膝、大枣、鹿筋、走马胎、黄精等。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筋骨拘急,骨节疼痛,四肢麻木。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装250ml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015ml,每日2次。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及外感发热者忌用。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16)壮骨追风酒

药物组成:羌活、桂枝、杜仲、制川乌、木瓜、独活、麻黄、补骨脂、制草乌等。

功效:散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表现为关节疼痛或痛而游走,或痛处不移,或四肢关节肿痛麻木,腰膝无力,脉见弦濡。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装250ml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5ml,日服2次。

注意事项:①服此药时忌服含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等药物。②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江西省药品标准(1982年)》。

17)参茸壮骨酒

药物组成:别直参、钻地风、杜仲、制川乌、没药、首乌、续断、松节、玉竹、川牛膝、鹿茸等。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主治:风寒湿痹日久,肝肾气血不足而致四肢关节肿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等症。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450ml250ml

用法与用量:服此,忌食含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白及等药物,关节红肿热痛者忌用。

配方来源:《浙江省药品标准(1978年)》。

18)参茸木瓜药酒

药物组成:麻黄、寄生、人参(去芦)、烫狗脊、独活、制川乌、羌活、桃仁、甘草、秦艽、鹿茸(去毛)等。

功效:散风祛寒,舒筋活血。

主治:肢体、关节、腰脊麻木或疼痛或酸困难受,或肘、膝关节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舌淡暗,苔薄,脉沉弦。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450m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015mg,每日3次。小儿酌减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阴虚内热者慎用。

配方来源:《吉林省药品标准(1981年)》。

19)参茸追风酒

药物组成:人参、当归、红花、干姜、川乌(制)、薄荷、甘草、淡竹叶、陈皮、鹿茸、制草乌。

功效:驱风散寒,舒筋活络止痛。

主治:筋骨关节疼痛,得热则舒,遇寒则剧,伴肢体麻木不仁,手足拘挛,屈伸不利,伴腰重着,形寒肢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450ml2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015ml,每日23次,温服。

注意事项:孕妇及小儿忌用,不可过量。遵医嘱服用,要密封置阴凉处保存。

配方来源:《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0年)》。

20)狗骨胶药酒

药物组成:狗骨胶、穿山龙、南酒、白酒。

功效:散寒镇痛,活血祛风,强筋壮骨。

主治:痛痹、尪痹。表现为四肢瘦削,关节肿大或变形,神疲乏力,腰腿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迟。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250ml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015ml,每日3次。

注意事项:湿热痰证忌用。

配方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1975年)》。

21)祛风胜湿酒

药物组成:羌活、薏苡仁、防己、当归、威灵仙、白糖、五加皮、独活、白酒。

功效:祛风胜湿,舒筋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合邪所致的痹证,历节风。表现为肌肉关节走窜性疼痛,或关节肿胀,手足麻木发凉,舌苔薄白,脉弦细或缓。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250ml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0ml,每日23次,空腹服下。

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福建省药品标准(1977年)》。

22)祛风活血酒

药物组成:红花、鸡血藤、当归、制乳香、制没药、玉竹、独活、桑枝、川芎、枸杞子、红曲、官桂、桑寄生、续断、川牛膝、油松节、木瓜、白酒。

功效:祛风活血,强筋壮骨,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痹阻,气血不和而致的全身关节筋骨疼痛,或腰脊以下时有刺痛,伴手足拘挛,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20ml,每日3次,小儿酌情减量。

注意事项:忌寒凉,孕妇禁用。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23)舒筋活络酒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木瓜、防风、蚕砂、桑寄生、续断、当归、川芎、红花、川牛膝、玉竹、白术、红曲、甘草。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全身筋骨疼痛,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关节不利。

制剂与规格:酒剂。瓶装。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030ml,日2次。儿童量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

24)紫金龙药酒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防风、羌活、续断、木香、陈皮、虎杖、葡萄干等。

功效:舒筋活络,祛瘀生新。

主治:风湿痹证及瘀血痹证,表现为四肢麻木,腰膝疼痛,筋骨无力,屈伸不利,步履艰难。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6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3050ml,每日23次。

注意事项:感冒发热时忌服。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25)蕲蛇药酒

药物组成:蕲蛇、羌活、红花、防风、天麻、秦艽、五加皮、当归、白糖。

功效:疏风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肢体关节疼痛,或游走不定,涉及肢体大多个关节;或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或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手足活动不便,苔白,脉弦紧或濡缓。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30ml,日服2次。

注意事项:湿热痹,阴虚火旺者慎用。

配方来源:《浙江省药品标准(1982年)》。

26)屠苏酒

药物组成:苏木、肉桂、防风、花椒、桔梗、大黄、制川乌、赤小豆、酒等。

功效:温经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而致的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得热则舒,遇寒尤甚,舌暗苔白,脉弦紧。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2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2040ml,每日2次。

注意事项:本方对阴虚火旺,精血亏少者不宜使用,忌食生冷。

配方来源:《辽宁省药品标准(1985年)》。

27)鹿筋八仙酒

药物组成:鹿筋、鹿骨、制川乌、制草乌、炮姜、当归、陈皮、淡竹叶等。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或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无力,筋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肌肉麻木,脉弦濡。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45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520ml,饭前温服,每日服2次。

注意事项:①服此药时忌服含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等药物。②孕妇忌服。③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使用。

28)追风强肾酒

药物组成:五加皮、女贞子、白酒等。

功效:补肝肾,祛风湿。

主治:肝肾不足,风寒湿入络所致的痹证、腰痛等,表现为腰膝疼痛,四肢关节屈伸不利,麻木不仁,伴头晕耳鸣,精神疲乏。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250ml500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520ml,每日23次,不善饮酒者酌减或兑温开水服。

注意事项:忌气恼、生冷,避风寒,遇感冒时停服。

配方来源:《湖南省药品标准(1985年)》。

29)壮骨木瓜酒

药物组成:续断、木瓜、五加皮、当归、桑枝、川芎、防风、天麻、川牛膝、红花、玉竹、秦艽、白茄根、冰糖、白酒(60°)。

功效:追风定痛,祛湿散寒。

主治:风寒湿痹而致筋脉拘挛,四肢麻木,骨节疼痛等症。

制剂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015ml,日服2次。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及外感发热者忌用。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30)抗风湿药酒

药物组成:雷公藤、鸡血藤、乌梅、细辛、穿山龙等。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屈伸不利,腰脊刺痛,舌暗,脉弦等。

制剂与规格:酒剂。每瓶500ml250ml10 ml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服510ml,每日服2次。

注意事项:孕妇及外感发热者慎用。

配方来源:《陕西省药品标准(1999年)》。

    (严川信杨贵张建亮)

(五)单方验方

1.单方

单方1

[组成]鲜嫩桑枝30g

[主治]湿痹。

[用法]用白酒将桑枝炒后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治宜除湿通络。桑枝,苦、平,入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等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肌肤风痒。

单方2

[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将虎杖用高粱酒500g浸泡7日,每日服一小酒杯,孕妇忌服。

[方解]因气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体,症见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紧,治宜益气和营,祛风利湿。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络等功效,治风湿筋骨疼痛。

单方3

[组成]独活200g

[主治]风痹。

[用法]用水煎服。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痛无定处。治宜祛风散寒利湿。独活辛、苦、温,入肾、膀胱经,有祛风、渗湿、散寒止痛等功效。

单方4

[组成]淫羊藿250g

[主治]肾痹。

[用法]将淫羊藿切细后,用白酒浸泡7天,适量服。

[方解]因房事过度伤肾,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挛曲,腰痛遗精。治宜益肾祛邪。淫羊藿辛、甘、温,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不红,腰膝无力等。

单方5

[组成]柳枝2g

[主治]湿痹。

[用法]将柳枝研细加酌量茶叶,泡汤代茶饮。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重着,肌肤顽麻,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阴雨发作,治宜除湿,祛风散寒。柳枝苦、寒,入阳明、厥阳经,有祛风利水,止痛消肿等功效。治风湿痹痛,气血凝滞等症。

单方6

[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将白芥子、生姜同研细末贴于痛处。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治宜温经散寒。白芥子辛、温,入肺、胃经,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风不语,四肢痹痛麻木,跌仆肿痛等症。

单方7

[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将木瓜根泡白酒服,每日3次,剂量适度。

[方解]因风、寒、湿侵入关节,经络症见关节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风散寒。木瓜根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湿舒筋等功效,治湿痹、痛痹。

单方8

[组成]丝瓜络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将丝瓜络用火焙焦,研细末,加红糖冲服,每次3g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于筋,症见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治宜通经活络。丝瓜络甘、平,有通经络,清热化痰等功效。

单方9

[组成]透骨草60g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

[用法]将新鲜透骨草捣烂成泥状敷于患处。

[方解]因风湿侵袭经络关节,症见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更剧,治宜祛风除湿。透骨草辛、温,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类风湿关节炎。

2.验方

1)熄风通络汤

[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秦艽10g,当归尾12g,蚕砂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湖南省中医研究院欧阳琦研究员(李宝顺.名医名方录.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0.318

2)泻下蠲痹汤

[组成]猪苓6g,黄芩15g,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条,黄柏6g,朴消15g,山奈6g,小活血12g,大黄15g,全蝎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

[主治]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色酱黄,苔黄,脉沉有力,形体壮实,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灵方

[组成]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防风15g,制川乌12g,知母12g,白术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马钱子0.6g,蕲蛇10g,全蝎6g,川断20g,黄精15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及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及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陈纪藩(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乌蛇祛湿汤

[组成]补骨脂5g,巴戟天5g,乌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龙肉6g,酒当归6g,嫩桑枝15g,酒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节菖蒲5g,桑螵蛸6g,生银杏10枚(连皮打),炙甘草5g,虎骨胶3g(另烊兑服)(现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症见周身关节肿痛,发热,十指及肘部拘挛不伸,于阴雨时发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间遗尿,苔白腻,脉沉滑。

[来源]施今墨(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3

5)通痹疡

[组成]苍术10g,漏芦10g,鸡血藤10g,矮地萘10g,汉防己10g,寻骨风10g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之邪所致之关节疼痛。

[加减]热痹加黄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热,口苦口渴,便结尿黄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风寒湿痹加独活、防风、桂枝、姜黄;下肢疼痛加牛膝。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张海青副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汤

[组成]桂枝3g,赤芍12g,威灵仙12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生薏苡仁15g,乌梢蛇9g,泽兰叶12g,陈皮4.5g,川牛膝9g,红花4.5g

[功效]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主治]风湿热,症见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黄文东教授(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111

7)疏风养血通络汤

[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10g,白芷10g,防风10g,生、熟地黄各20g,川芎10g,白僵蚕10g,地龙15g,生石膏50g,黄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主台]风痹,身痛走窜不定,或肌肉抽搐,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兼头痛,颈强,咽干口燥,恶风,自汗,脉滑或弦数,属血虚、内热、风邪外袭者。

[加减]风邪不重减羌活、独活;内热不重去石膏;腑气不通加生大黄、瓜蒌;痰湿者加半夏、苍术、胆星;气虚加黄芪;抽搐加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来源]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匀焙焦),川断续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附子6g,透骨草6g,苍术6g,丁香6g,母丁香6g,党参6g

[功效]补肝肾,强壮筋骨,通血脉,和营卫,祛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及细末。注意:木耳冷却2小时后就得研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 g,每日23次,酒少许为饮,白水送下。不饮酒者,也可不用酒。

[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原明忠主任医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热痹汤Ⅱ号

[组成]当归1215g,黄芩9g,连翘12g,生甘草1215g,生薏苡仁24g,防风24g,忍冬藤15g,海桐皮1215g

[功效]化湿清热,散结通痹。

[主治]湿热为主,风寒为兼,寒热虚实错杂,气血流行不畅的热痹证。

[加减]热盛者,加知母12g、栀子9g、羌、独活各12g;湿胜者,加苦参15 g、滑石15 g、半夏9 g、秦艽12g;阴虚者,加生地黄18g、知母12g、苦参12g、半夏9g、滑石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1剂。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刘志明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93

10)大黄蠲痹汤

[组成]大黄10g,苍术10g,黄柏10g,地龙10g,威灵仙10g,防己10g,秦艽10g,乳香10g,没药10g,土茯苓1530g,鸡血藤1530g,薏苡仁30g,制南星10g

[功效]驱风除湿,清热活血,祛痰通络。

[主治]风湿热痹,痰阻血瘀,痹阻经络之关节肿痛、拘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西贺县中医院李果青副主任医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25

11)加减痛风汤

[组成]生麻黄10g,川桂枝10g,制苍术10g,熟附片10g,防己10g,威灵仙10g,制南星10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露蜂房15g,雷公藤15g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症见四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弦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沉寒痼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之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芷、羌活;湿盛漫肿加薏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胀者加入枳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入归芪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汪履秋教授(中国中医药报,19917:26

12)痹痛宁

[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活10g,独活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薏苡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条,乌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个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主任医师(李宝顺.名医名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3)鸡血藤汤

[组成]鸡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伸筋草  30g,丝瓜络15g,忍冬胶30g,甘草5g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陈恒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4)中虚痹证汤

[组成]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己、山药各15g,延胡索20g,伸筋草12g,细辛69g,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疼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g,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g,熟附片10g,麻黄8g;热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g;湿重,加薏苡仁15g,苍、白术各10g;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顽痛加全蝎、僵蚕10g,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新疆医学院李兴培主任医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68)。

        (陈香)

(六)中药外治法

 1.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直接敷贴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敷贴所用物品是按不同的方法将药物制成固体、半固体,依其性质和制法分为药膏及膏药。敷贴疗法不仅可治疗所敷贴部位的病变,亦可运用经络腧穴知识选择穴位敷贴,治疗其他部位病变及全身性疾病。

操作方法:

1)药膏制法

以适宜的基质加入所需药末配制而成。常用的基质有动物或植物油、蜂蜡、酒、饴糖、醋、水、胆汁、鸡蛋清、蜜汁、植物液汁、米粥、凡士林等,调成干湿适当的糊状使用。如果所用的药物为鲜药或本身含有汁液,就将药物捣成糊状敷用。使用时让病人取适当的体位,洗净局部,待干后将药敷上。有的敷后还要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以防药物脱落。

2)膏药制法

膏药种类繁多,制法一般分作料、炼油、下丹成膏三步。

选方:

1)全蝎乳香散(《普济方》)治遍身骨节疼痛不可忍者。川乌头(生,去皮脐)、马蔺子各一两,全蝎、川山甲(炮)、乳香各五钱、苍术一两。上为细末,用白芥子三两,研烂如膏,和前药末,以纸摊药膏,敷贴痛处大妙。热甚,即去药再贴上。

2)二乌外敷法(《四川中医》)散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止痛,治类风湿关节炎。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各20g,桂枝、桑枝、肉桂各30g,干姜20g,麻黄15g,细辛15g,木防己30g,秦艽30g,桃仁20g,红花20g,马桑树根皮20g,全蝎20g,防风30g,豨莶草50g,苍术30g,丝瓜络20g,紫花地丁30g。上药加水3000m1,煎取汁1500m1,再加水3000ml,煎取汁1500ml。两次煎汁得3000ml后,再加60°白酒1000毫升,冷却后装瓶备用。隔日1次,外敷或薰烤。

3)马鞭软膏(《瑞竹堂经验方》)祛风散寒,治风湿寒痹。马鞭草250g,生、熟地黄各90g,吴茱萸90g,白面90g,骨碎补120g,败姜屑120g(即生干姜),鳖甲1500g(炙),蒲黄60g。上药研为细末,用醋调成膏,于火上温热,涂上疼处,用纸裹着,候药研冷,再温热涂,如此7次,于避风处用药。

4)痹症膏(《痹证治验》)治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马钱子1000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0g,青风藤、当归各2000g,香油2千克,广丹1千克(冬用0.75kg)。先将马钱子入油内炸至棕黑色,捞出。除广丹外,再将余药入油煎,熬至药枯,滤除渣滓,留其油。根据下丹方式要求不同依法炼油。火上下丹法炼油:取药油微炼即可离火,药油置铁锅中,再微火熬炼,同时用勺撩油,散发浓烟至烟微现白色转时,蘸取少许,滴水成珠,并吹之不散,立即停止加热。随即将炒过筛的广  丹徐徐加入油内,每千克油加广丹约390437g,槐树条搅,使油与丹充分化合成膏。喷撒冷水,使浓烟出尽,置冷水内浸泡810日,每日换水12次。将膏药分摊于羊皮纸褶上,对折备用。用时,微加温,贴患处。

5)隔皮吊痰膏(《痹证通论》)治痰瘀型骨痹。全蝎、龙衣、蜈蚣、炮山甲、天龙、蜂房、腰黄、丁香、蟾酥、太乙药肉、石硇砂、麻油。于局部酸痛最明显之处敷贴,7日为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