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女,57岁,周岗村人,2015年12月26日初诊: 面瘫两年(面肌痉挛),左侧面部拘急,掣痛,一天发作无数次,服卡马西平可维持6小时,但过后仍然不行。曾服中药两次,每次服药几十幅。初服时见轻,后服又无效,口苦,怕冷,下肢偏凉,从后背至脚皆是酸痛不适,痛甚则干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滑。详细询问原来所服药物,第一次大概是牵正散加减(全蝎、蜈蚣、僵蚕之类,自诉味道非常不好),第二次大概是当归四逆汤加味(开药大夫我认识,询问过后知道的)。 初诊从太阳少阳合病着手(因其口苦,后背不适,面部拘急),看症状怕冷,下肢凉,因前医用当归四逆汤效果不好,所以未考虑用温阳养血散寒之法。 处方:柴胡桂枝汤加葛根。 柴胡18克 黄芩10克 半夏12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生白芍15克 葛根30克 生姜六片 大枣六个切为引 五付。 2016年1月2日复诊: 服上次药方基本无变化,诸证如前,仍然是后背至下肢不适,左面部痉挛抽掣,左眼变小,无汗。口仍时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涩。 细思从太阳少阳合病考虑效果不好,从温血脉散寒凝的当归四逆汤服药效果也不好,而主证当中最主要的表现是面部拘急抽掣,后背至脚一条线皆是酸痛不适。虽怕冷,但温法效差,《伤寒论》有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此时病人的怕冷也可理解为恶寒。面部拘急,同项背强几几其实是同样的道理,其病因皆为寒邪凝滞,阻塞经络气血运行所致。加之病人兼有项背太阳经巡行部位的酸痛不适,故本次应用葛根汤。 处方:葛根汤。 生麻黄10克 桂枝15克 生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葛根30克 生姜六片 大枣六个切为引 五付。 2016年1月8日复诊: 诸证有好转,但未消失,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细紧。 原方加半夏15克。改为葛根加半夏汤。 2016年1月16日复诊: 昨天症状基本消失一天,仍觉左眼眼圈睁眼无力,纳可二便可。脉浮弦。 照原方加天花粉15克 ,取瓜蒌桂枝汤之意,增液解肌。守方服十五剂。 2016年2月17日复诊: 近来效佳,纳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细,仍用葛根汤。 葛根35克 生麻黄15克 桂枝18克 生白芍18克 炙甘草12克 姜枣引。五付。 该药服一剂,病人打来电话说服药后恶心烦躁,口干舌燥。乃嘱其熬药时遵仲景原训,先煮麻黄、葛根,取上沫。药已分在一起,只能一块熬,撇去漂在上面的白沫。再服药,未出现这种情况。从服药治现在,病人从未感觉到有明显出汗。 2016年2月23日:其丈夫找我扎针治腰疼,诉其爱人面神经麻痹已康复,现已停药。 前后共治疗两个月。民间对于面瘫,很多都说是夜间睡觉冲风所致,此说与中医认识有类似之处,病因汗出当风,受寒凉侵袭,阻滞经络,导致面部肌肉拘急不适,抽动掣痛。寒湿久侵,有时脉象舌像并无明显异常,仅仅以后肩背不适,后背沉困,或拘急收缩感。可持续数年不愈,此时,仍当先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