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人难医”之说

 医文杂谈 2022-05-17 发布于河南

东汉年间,宫廷御医郭玉的医术高超,经常受到皇帝的嘉奖。郭玉虽身为御医,但见贫苦百姓前来求治,他从不拒绝,而且疗效极好。但令人不解的是,当他为宫中的达官贵人治病时效果反而欠佳。皇帝感到奇怪,便想出一招: 令宫中的贵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请郭玉来治病,竟然一治而愈。

皇帝很不高兴,召郭玉入宫,问其原因。郭玉答道: “行医之道必须精神集中,意念专一,治疗疾病方能得心应手。

而给达官贵人治病先有四难: 

一是不尊重医生的意见,总自以为是。

二是生活不规律、不检点。

三是体质弱,难于用药。

四是好逸恶劳。

本来有此四难,就已经难于医治,又加上这些权贵之人对待医生的态度常常是盛气凌人,令人见面便生恐怖厌恶之心,所以更是难上加难。就针刺之法而言,本在于心神专注,针刺之深浅仅在于毫微之间。而为贵人治病,常令人心中惶恐不安,手法失度,所以贵人之病难医也。”

皇帝听后,不断点头称是,后又责令宫中贵人一一改进看病陋习(怎么可能呢,千百年前是这样,千百年后仍是这样,改不了的)。从此,“贵人难医”一说便流传开来。

我的看法是,医生眼里都是且只是病人。老中医蒲辅周给周总理看病,效果很好,总理问原因。蒲老说:别人看病把你当总理,我把你当病人。所以医生看病,不能心存任何治病之外的芥蒂。比如这边把着脉,那边想着:“该收他多少钱呢?”,恐怕这大夫得先去看看病了。

在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司马迁总结了古代中医的六不治。 

第一,骄恣不论于理。意思是人非常傲慢、骄横,不治;  

第二,重财轻身。意恩是自己病得很重,也不肯花钱医治,不治;  

第三,衣食不能适。意思是穿衣不当,护理不当,吃得不好,暴饮暴食,不治;    

第四,阴阳并,脏气不定。意思是阴阳失调,肠胃、内脏、消化系统严重紊乱,不治;     

第五,形赢不能服药。意思是身体赢弱,无法服药,不治;     

第六,信巫不信医。意思是不相信医生,相信巫术,不治。

其实,这个说法,在当今社会也仍然是这个样子的。贫苦之人,果腹尚且困难,何谈养生?而富贵之人呢,倒是特别重视,但那又如何呢?要么疯狂进补,把阿胶、洋参当饭吃。要么用进口营养品,深海鱼油、蛋白质粉。。。。结果却越治越乱。

我刚刚学医的时候,遇到病人特别来劲,特别想给人家治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过之后特别愿意尝试,另一方面是真的热心想帮帮别人,但是发现,我主动给别人开的药几乎没有人去吃,我就更来劲了,就问别人为什么不吃,别人回答的支支吾吾,我也不知道是啥原因,这种事情我遇到好多回了。

后来,老师给我们讲内经《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中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我的个天,说的太到位了。

老师说其原因是:主动要求给病人治病,病人往往不信任,而医患之间最为关键的就是信任。所以,有医不叩门,道不轻传的说法。

老师还说:还有种说法叫做“不荐医,不保媒”  荐医包括推荐别人和自荐,自荐是最不可取的。不保媒的说法需灵活对待,能撮合一对合适的,也未尝不为一段佳话。

当然,古人当中也有二愣子的类型,比如俞嘉言,我非常喜欢读他的一本书《寓意草》,里面有很多令人惊艳的表现,让人好生敬佩:古文读着特别费劲,坚持啊。

俞嘉言个性张扬,言辞主观色彩强烈,擅长鸿篇大论,纵横恣肆。对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有深入的研究,并非言之无物,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经方家。和他同乡的谢映庐流传下来的《谢映庐医案》即是仿《寓意草》的体例写的,也很精彩,推荐给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力争截疟成胀临危救安奇验

刘泰来年三十二岁。体丰面白。夏月惯用冷水灌汗。坐卧巷曲当风。新秋病疟三五发。后用药截住。遂觉胸腹间胀满日增。不旬日外。腹大胸高。上气喘急。二便全无。饮食不入。能坐不能卧。能俯不能仰。势颇危急。虽延余至家。其专主者在他医也。其医以二便不通。服下药不应。商用大黄二两。作一剂。病者曰。不如此不能救急。可速煎之。余骇曰。此名何病也。而敢放胆杀人耶。医曰。伤寒肠结。下而不通。惟有大下一法。何谓放胆。

(大意就是刘泰来得病了,肚子胀,看起来像是得用大黄泻下通便的方法来治疗,一个大夫就是这么治的,但是俞嘉言有不同看法,认为不能用攻下的方法。)

余曰:世间有不发热之伤寒乎。伤寒病因发热。故津液枯槁。肠胃干结。而可用下药以开其结。然有不转失气者不可攻之戒。正恐误治太阴经之腹胀也。此病因腹中之气。散乱不收。故津水随气横决四溢而作胀。全是太阴脾气不能统摄所致。一散一结。相去天渊。再用大黄猛剂大散其气。若不胀死。定须腹破。曷不留此一命。必欲杀之为快耶。(俞嘉言和该大夫据理力争,认为该用治太阴病的方法,用理中汤。)

医唯唯曰:吾见不到,姑已之。(该大夫的意思是,你所说的情况我看不出来,就你能,你咋不上天啊?那行我不治了,你治吧。)出语家人曰:吾去矣。此人书多口溜,不能与争也。(每次看到这都特别想笑,这个大夫落荒而逃)

病家以余逐其医而含怒。私谓医虽去。药则存。且服其药。请来未迟(那个大夫走了,但病人还是吃的走的那个大夫开的药)。才取药进房。余从后追至。掷之沟中(俞嘉言把别的大夫开的药扔到沟里了)。

病者殊错愕(病人都懵圈了)。而婉其辞曰。此药果不当服。亦未可知。但再有何法。可以救我。(就算别人开的药不合适,可你有啥好办法啊?)其二弟之不平。则征色而且发声矣。(病人的二弟真的都怒了,都表现出来了)

余即以一柬。面辨数十条。而定理中汤一方于后。病者见之曰。议论反复精透。但参术助胀。安敢轻用。大黄药已吃过二剂。尚未见行。不若今日且不服药。挨至明日。再看光景。亦无可奈何之辞也。余曰。何待明日。腹中真气渐散。今晚子丑二时。阴阳交剥之界。必大汗晕眩。难为力矣。病者曰。锉好一剂。俟半夜果有此证。即刻服下何如。不识此时。尚可及否。(俞嘉言写了个条子,逐条分析病情,并处理中汤,病人不敢用,但恐怕夜间阴盛,中阳虚衰,而出现亡阳绝汗,反复交涉,最后决定用理中汤备着,结果到了晚上,果真如此。)

余曰。既畏吾药如虎。煎好备急亦通。余就客寝。坐待室中呼召。绝无动静。次早其子出云。昨晚果然出汗发晕。忙服尊剂。亦不见效。但略睡片时。仍旧作胀。进诊。病者曰。服药后。喜疾势不增。略觉减可。且再服一剂。未必大害。余遂以三剂药料作一剂。加人参至三钱。服过又进一大剂。少加黄连在内。病者扶身出厅云。内胀大减。即不用大黄亦可耐。但连日未得食。必用大黄些些。略通大便。吾即放心进食矣。(俞嘉言住在病人家中,随时处理,结果晚上确实大汗,服药之后病基本无变化,然后加大剂量接着吃,果然腹胀消了,有好转。)

余曰。如此争辩。还认作伤寒病。不肯进食。其实吃饭吃肉。亦无不可。于是以老米煮清汤饮之。不敢吞粒。余许以次日一剂。立通大便。病者始快。其二弟亦快云。定然必用大黄。但前后不同耳。次日。戚友俱至。病者出厅问药。余曰。腹中原是大黄推荡之泄粪。其所以不出者。以膀胱胀大。腹内难容。将大肠撑紧。任凭极力努挣。无隙可出。看吾以药通膀胱之气。不治大便。而大便自至。足为证验。于是以五苓散本方与服。(中医讲气化,否则治病凭蛮力,害人不浅。五苓散用的特别灵动。)

药才入喉。病者即索秽桶。小便先出。大便随之。顷刻泄下半桶。观者动色。竞称华佗再出。然亦非心服也。一月后。小患伤风。取药四剂。与荤酒杂投。及伤风未止。并谓治胀亦属偶然。竟没其功。然余但恨不能分身剖心。指引迷津耳。实无居功之意也。(最后果然治之无功,不过俞嘉言问心无愧。)

还有一案,让我特别惊悚:

 顾明公郎种痘。即请往看。其痘苗淡红磊落。中含水色。明润可爱。且颗粒稀疏。如晨星之丽天。门下医者。先已夸为状元痘。昌未知也。踌躇良久。明告曰。此痘热尚未退。头重颈软。神躁心烦。便泄青白。全自一团时气外感。兼带内虚。若用痘门通套药。必危之道也。 明毫不动念。古人拍马屁的功夫真高,出个痘还是状元豆,那要是长个痔疮,就叫状元痣了啊。俞嘉言认为孩子种痘后可能会有遗留疾患,需引起重视。)

适值二尹请同挨户查赈饥民。出街亲董其事。余忙造其契戚家谓曰。我观明公郎在家布痘。而精神全用于赈饥。虽仁人长者之事。然此等处。他人可代。乃自任不辞。明明言之。绝不回顾。此必有医者夸美献谀。而信之笃耳。不然岂有倒行逆施之理哉。此痘必得一二剂药。先退其外感。则痘不治自痊。若迟二三日。缓无及矣。相烦速往朝阳门内外追寻。直述鄙意。其戚闻言即往。余亦回寓修书投之。其辞激切。不避嫌疑。(这个痘是指古代的天花,种痘之后,类似于外邪侵袭,特别是体质较弱的,需要发表驱邪,扶正解表。明清时期,天花盛行,据不知道是否为野史的历史记载,康熙皇帝当时作为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之所以能登基,是因为已经出过天花了。在《医宗金鉴》中,有专门讲天花的《痘疹心法要诀》

傍晚一仆携回书至。掷于几上。忿忿而去。余以为明之见责也。折视。则云尊翁大人。必欲得方。始肯服药。余即定一方。并详论方中大意。令僮辈送。僮辈窃谓余之不智也。一日三四次奔走大人之门。是自忘其耻辱矣。吁嗟。余岂不自爱。但当群小蒙蔽时。倘得一拨立转。所全颇钜。于是亲送其方至门。则内户已扃。阍人收之。次早送进。余暗地独行。往返六里。以图心安。(俞嘉言不避“医不叩门”之说,不惧流言,自己写了封信,亲自送到顾明公府上,只为求心安)

次日再托其戚。促之进药。则云既是状元痘。何必服药耶。此后即欲一造其庭。末繇矣。吁嗟。朝廷之上。任者议者。不妨互用。使余得与其侧。此儿即不服药。亦必无死法。盖感症在身。而以 鱼鸡笋发痘之物杂投。误上加误。适所以促其亡耳。才至六日而坏。正应感症坏期。若痘出既美。即有意外变症。亦在半月一月矣。越二日。三公郎即发热布痘。仍夹时气外感。仍用前医。仍六日而坏。旬日间两儿为一医所杀(两个孩子因为耽误都夭折了)

 明引为己辜。设局施药于城隍庙。余偶见之。蹙然曰。盛德之人。恐惧修省。皇天明神。岂无嘿庇。然赏善自应罚恶。而杀儿之医。宁无速夺其算耶。一夕此医暴亡。余深为悚惕(看到这我也很震惊,医疗之事,绝非儿戏)。然尚有未畅者。左右之宵人。未尝显诛也。(看起来有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色彩,但是天理昭昭,谁人逃过?

即使有这样的说法:

守法朝朝忧闷,
强梁夜夜欢歌,
损人利己骑马骡,
正直公平挨饿。
修桥补路瞎眼,
杀人放火儿多,
我到西天问我佛,
佛说:我也没辙!

但是还有我们孙思邈大爷说的:

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

但作救苦之心,

于冥运道中,

自感多福者耳。)

我更认同后者。

所以我在跟师和临床中观察,疾病的轻重和康复的快慢,有的有关系,有的关系并不大,越是心态好,对医生信任的病人,病相对越好治。(前提是医生得靠谱)

越是爱胡思乱想,看病自带黄帝内经,心有千千结,七窍玲珑心,开完处方再一味药一味药的百度搜索查查的病人,即使是非常轻的病也非常难治。(百度要是能治病,或者教会人治病,还要大夫干什么)

贫苦之家之人,没有那么多好条件,也选择不了太多的治法,淳朴自然,反倒好治。

当然,所有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有时间写写如何判断一个大夫是否靠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