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佛系年轻人,出门蹦迪,回家玩香。连昊然弟弟都入坑了!

 芍药美学笔记 2022-05-17 发布于浙江



瑜伽,读经,练字,进山,插花,文玩……现在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线香。

Vol.2138
x

闻香

同样是焦虑失眠,有人偏爱香薰蜡烛,也有人循着古法玩起了线香。

没玩线香之前,啥?香?这不是中老年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吗?玩了之后,啊,真香!

右图:小红书@甜甜糊了_

就连我们的昊然弟弟也躲不过香的魔力。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烦躁时就会点上一支香静心,把微信调成静音,抄抄心经,特别有用。

今有香水、香薰精油、香薰蜡烛,古有香炉、香斗、香熏、熏球、香盒、香箸、香匙……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图片来源于《国家宝藏》(第一季)

花样繁多,离不开闻香二字。读书要闻香,打坐要闻香,闲聊要闻香,睡觉要闻香……做一个精致的古代人,熏香必不可少。

士人贵族用顶配香炉,普通人家焚香打香篆。香文化从秦汉发端至今已逾千年,历久弥新,深入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小红书@我是Connie高高

01.
净室闲居 香不可缺

我们今天总觉得焚香燃香是士大夫风雅之事,故作精致。

扬之水老师倒不这么认为。

身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院的一员,研究古代香文化已多年,她说「其实士人的焚香,原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后世看得是风雅,而在当日,竟可以说风雅处处是平常 。」

宋《张果老》(局部)


像我们熟知的才女李清照,她就是个香迷。「瑞脑香」在她的诗词中多次出现,瑞脑香就是今天的龙脑香、冰片,闻起来比较清冷。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香伴随着她从青春到人妇,辗转流离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国破家亡,独自漂泊在南方。喝着苦涩的团茶,闻着幽冷的瑞脑香,心中的壮志从未凋零。


宋人曾几在《东轩小室即事·其五》中写道:「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沈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斯须客辞去,趺坐对馀芬。」

家里来了客人,连忙召唤仆人点上香炉。两个人天南海北地闲聊,客人走后,屋里的香气久久不散,似乎刚刚那场尽兴交谈尚未结束。

宋 赵佶《听琴图》

北宋名臣黄庭坚也是个香癖,曾说「香可净气」,还为香立了十德——

「感格鬼神 清净心身
能除污秽 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 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 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 常用无障」
图:小红书@炉瓶三事 香道

这十德可不是空口白牙,而是切实来自他的生活经验。

有一年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居所简陋破败不说,周遭人声鼎沸,扰人清静。更要命的是,邻居是个屠户,血腥之气整日席卷着他,孰不可忍。

无奈之下,他在陋室燃了一炉香,在卧榻上静坐闻香。袅袅烟雾起,闹市喧哗去,内心得以安宁持守。



哪怕居所不大,也要打造一间香室,方可容纳万般美好

宋人赵希鹄所言:「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


在香室中可以品茶,可以读书,可以插花,可以听琴,可以邀三两好友闲话、赏玩器物……香烟袅袅,而人心愈定

明代的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写道:「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

世间有味之事,往往都是无用的。净室闲居,幽窗破寂,唯香不可缺

 
02.
从熏香到煮香 工艺渐精

随着电视剧热门综艺的播出,近两年对于古人生活之美的「文艺复兴」也是愈演愈烈,香道也重回大众视野。

一提到香道,大家会想到日本的三雅道:茶道、花道、香道。其实,日本的香道是由唐朝僧人鉴真东渡传入,而后经由细致专注的日本人发扬光大。


说来惭愧,今人流行的品香雅事是从日本重新传回国内的。不免带着一股日本人的较真劲儿,要求大家屏气凝神,使劲嗅那香氛,颇有点练功的意味。

日本香道延用的是隔火加热法,这是晋唐以来流行的做法:炉内堆好香灰,灰里埋入一枚炙烤过的小木炭,香灰上面放一枚隔火片,香料置于其上,随着炭火的熏烤,香气徐徐散发。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原了这一做法

但时间一久,香料就容易被烤黑,所以需要人勤加翻动。

「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便描述了一个深夜刺绣犯困的女子,翻动炉里燃烧的香,袅袅升起的香烟腾空升起,穿过罗帐直入天际的画面。


这种小麻烦,自然难不倒聪明的古人。

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芸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镬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离火半寸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

聪明伶俐的芸娘抬高了隔火片与炉火的高度,使得香片受热程度降低,挥发更缓慢柔和,香气闻起来更具「幽韵」。


明人周嘉胄《香乘》中记载了一则「煮香」法,利用的则是隔水加热的原理,比芸娘的法子更妙——

「香以不得烟为胜。沉水隔火,已佳;煮香,逾妙。法用小银鼎注水,安炉火上,置沉香一块。香气幽微,翛然有致。」

经过水的中介,香块避免了火力的直接熏烤,不用担心焦糊,甚至不会散发烟气。效果接近今天的香精油,气味清淡持久。

小红书博主@【此时明月】木不二还原煮香法

也有清人记录了「煎香」法,与煮香法类似,只是事先让香片受熏的一面沾少许水。

沾水后的香片变得「滋润」,也就不容易烤糊,还大大提升了香片的持久度,一片的效力就能维持一天,实乃妙哉。
 
03.
玩香赏香 情思暗藏

除了燃香的方式多样,盛香的容器也十分丰富。香器长久与人相处,感染了主人的爱恨嗔痴,早已脱离单纯物品范畴。

贴身佩戴的香囊除了令人通体生幽,还会被赠送给心爱之人表达心意。

黛玉就曾亲手为宝玉缝制香囊,闹别扭时,还赌气绞了即将缝好的香囊,宝玉这才将贴身佩戴的香囊拿出来解开误会。


贴身佩戴的香物,除了香囊外,还有香珠。香料与中药相混合置于珠内,做成手串,无论男女都会佩戴,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还可以驱汗生香。

贴身小物常被有情人拿来互表爱意,香珠也不例外。

将爱人赠送的香珠贴身佩戴,仿佛对方时刻守护左右,贯穿的丝线象征了爱情的坚贞,因为爱,普通的物件成了千金不换的无价宝。

香珠别在衣襟处也是流行的做法
清《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北京博物院藏

浪漫多情的古人,痴起来香炉都会被拿来示爱。

南北朝有句民谣:「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那时贵族居室中普遍摆设博山炉,一座比一座精美。

博山炉兴起于两汉时期。香炉置于一只圆盘当中,燃香的时候,盘内注上热水,水蒸气洇润着炉中升起的香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云烟出岫的场景。


雕刻成山峦的炉子与香烟组合在一起,颇有海中的蓬莱仙山意味。

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湿气,还减少了木炭产生的黑烟,同时还能达到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一举多得。


从唐代开始,香炉的造型越发丰富。

有一种动物造型的香炉,兔、狮、鹤、狻猊等,其中以鸭子形状的香炉最受欢迎。

左图耀州窑青釉鸭形香薰,大英博物馆藏

造型小巧可爱的动物形香炉进不了厅堂书房这种公开场合,人们更喜欢将它们置于帷帐内,暗夜吐香,芬芳着枕人的梦。

痴情的男女寄情于物,唐人和凝曾在《何满子》中感叹:「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思慕美人亲近不得,还不如鸭形小香炉能亲密地陪伴左右。

左图国家一级文物南宋官窑鸭形香熏,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之南宋官窑馆区藏


帐中香也叫「夕熏」,最出名的当属「鹅梨帐中香」了。相传此香是南唐后主李煜为钟爱的大周后娥皇所制,代表夫妻二人的绵长情谊。

他把用料减到极致,只取一味沉香,填入被挖空的梨子中蒸制,便得到这款清甜温润之香。


《甄嬛传》中的制香大师安陵容听闻熹妃夜不能寐,便制了此香送她助眠。

卧室内焚上此香,清甜不腻,悠远绵绵,可解心中烦闷。
 

甄学越发火热,此香也被粉丝送上热门

练字、弹琴、插花、焚香……当看到这些盛极一时的中式美学又在年轻人中流行,千年前的泱泱之风调个头,继续幽幽地吹拂着群星璀璨的华夏大地。

袅娜青烟腾空而上,鼻闻香,眼观烟,漫漫思绪经由红心炭火回归自然。香雾里有生活的真谛,有你久违的初心。


焚香是件小事,
却能给我们带来莫大收获。
香气愉悦神志,扫除杂念,
每天不妨给自己一个这样静心凝神的时刻,
短暂地从现实世界中抽离,
听一听内心的声音。

*参考资料:孟晖《美人图》
*对香感兴趣的小伙伴,四月给大家推荐几本书:《陈氏香谱》宋·陈敬、《香乘》明·周嘉胄、《闻香:鼻观大千,静参香道》叶岚、《中国香文化》傅京亮
 



本文照片仅作素材使用,
不视为与图中人物建立任何商业合作关系,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